漢德百科全書 | 汉德百科全书

       
汉语 — 德语
Catalog 诺贝尔奖

Universität Innsbruck
http://www.net4info.de/photos/cpg/albums/userpics/10002/logo_Uni-Innsbruck.png
此图片/视频/音频可能受版权保护,它仅用于教学目的。如果您发现了不妥之处请用通知我们,我们将马上删除它。
Indiana University
 
 
http://www.net4info.de/photos/cpg/albums/userpics/10002/indiana-university.png
 
 
此图片/视频/音频可能受版权保护,它仅用于教学目的。如果您发现了不妥之处请用通知我们,我们将马上删除它。
Quaker Peace and Social Witness
英国教友会,又译英国公谊会,是一个隶属贵格会(又称公谊会或教友会)的英国宗教组织,1927年由教友会国际协会和国际服务教友理事会合并而成。教友会的历史可追溯至17世纪,主张全人类平等、博爱,主张废除奴隶制,曾促成英国当局在1807年和1833年分别废除了贩卖奴隶的制度和条款。1822年的希腊独立战争中教友会就已参与难民救济,1847-1848年又发放物资赈济爱尔兰饥荒中的难民。后来教友会的工作扩散至德国、法国、荷兰、波兰、俄国、奥地利、希腊、爱尔兰、英国,中东、印度、中国、西北欧和南非,在历次战争中都发挥了一定的影响。 教友会曾多次促成交战国家释放遣返战俘,并处理善后问题。他们强调自救原则,比如鼓励一些法国残疾人办工厂解决生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印度的不少农民迁往加尔各答,教友会劝他们返回,以编织业来为生。英国教友在世界各地有许多活动中心,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并办有国际教友会学院。1947年因“对他人的同情以及帮助他们的愿望”与美国教友会同获诺贝尔和平奖。

英国教友会,又译英国公谊会,是一个隶属贵格会(又称公谊会或教友会)的英国宗教组织,1927年由教友会国际协会国际服务教友理事会合并而成。教友会的历史可追溯至17世纪,主张全人类平等、博爱,主张废除奴隶制,曾促成英国当局在1807年和1833年分别废除了贩卖奴隶的制度和条款。1822年的希腊独立战争中教友会就已参与难民救济,1847-1848年又发放物资赈济爱尔兰饥荒中的难民。后来教友会的工作扩散至德国法国荷兰波兰俄国奥地利希腊爱尔兰英国中东印度中国西北欧南非,在历次战争中都发挥了一定的影响。

教友会曾多次促成交战国家释放遣返战俘,并处理善后问题。他们强调自救原则,比如鼓励一些法国残疾人办工厂解决生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印度的不少农民迁往加尔各答,教友会劝他们返回,以编织业来为生。英国教友在世界各地有许多活动中心,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并办有国际教友会学院。1947年因“对他人的同情以及帮助他们的愿望”与美国教友会同获诺贝尔和平奖

Die Organisation Quaker Peace and Social Witness (QPSW) ist eine Quäkerorganisation in Großbritannien, die 1927 als Friends Foreign Mission Association als Zusammenschluss der Friends Foreign Mission Association (1868–1927) und dem Council for International Service (1919–1927) gegründet wurde. Von 1979 trug sie den Namen Quaker Peace and Service und seit 2001 ist sie unter dem heutigen Namen tätig.

Die Organisation versucht international die Friedensarbeit und andere soziale Aufgaben zu koordinieren. Sie ist zudem ein zentrales Komitee des Britain Yearly Meeting. 1947 wurde dem QPSW gemeinsam mit dem amerikanischen American Friends Service Committee (AFSC), stellvertretend für die unermüdlichen Bemühungen verschiedener organisierter und nicht organisierter Quäker, der Friedensnobelpreis verliehen.

此图片/视频/音频可能受版权保护,它仅用于教学目的。如果您发现了不妥之处请用通知我们,我们将马上删除它。
Eugene O’Neill
尤金·奥尼尔(英語:Eugene O'Neill,1888年10月16日—1953年11月27日),美国著名剧作家,表现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主要作品有《琼斯皇》、《毛猿》、《天边外》、《悲悼》等。他是1936年的诺贝尔文学奖的得主,也是唯一一位四次获得普利策戏剧奖的剧作家。

Eugene Gladstone O’Neill (* 16. Oktober 1888 in New York City; † 27. November 1953 in Boston) war ein US-amerikanischer Dramatiker und Literaturnobelpreisträger irischer Abstammung. Er ist zudem bis heute neben Robert Frost die einzige Person, der vier Pulitzer-Preise (1920, 1922, 1928, 1957) verliehen wurden – der letzte postum.

尤金·奥尼尔(英語:Eugene O'Neill,1888年10月16日—1953年11月27日),美国著名剧作家表现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主要作品有《琼斯皇》、《毛猿》、《天边外》、《悲悼》等。他是1936年的诺贝尔文学奖的得主,也是唯一一位四次获得普利策戏剧奖的剧作家。

此图片/视频/音频可能受版权保护,它仅用于教学目的。如果您发现了不妥之处请用通知我们,我们将马上删除它。
Eugene Fama

http://www.net4info.de/photos/cpg/albums/userpics/10002/normal_Eugene_Fama.jpg

Eugene Francis Fama (* 14. Februar 1939 in Boston) ist ein US-amerikanischer Wirtschaftswissenschaftler, der einflussreiche Beiträge zur Portfoliotheorie erarbeitet hat. Er wurde 2013 – gemeinsam mit Robert J. Shiller und Lars Peter Hansen - mit dem Preis der schwedischen Reichsbank für Wirtschaftswissenschaften in Gedenken an Alfred Nobel ausgezeichnet.

此图片/视频/音频可能受版权保护,它仅用于教学目的。如果您发现了不妥之处请用通知我们,我们将马上删除它。
University of Utah
 
 
http://www.net4info.de/photos/cpg/albums/userpics/10002/University_of_Utah.png
 
 
此图片/视频/音频可能受版权保护,它仅用于教学目的。如果您发现了不妥之处请用通知我们,我们将马上删除它。
John Maxwell Coetzee
约翰·马克斯维尔·库切(英语:John Maxwell Coetzee,简写为J. M. Coetzee,1940年2月9日—),又译柯慈,南非当代小说家,1987年耶路撒冷奖得主,200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库切主要使用英语写作。

John Maxwell Coetzee [kʊtˈsiːkʊtˈsiə][1] (* 9. Februar 1940 in Kapstadt als John Michael Coetzee[2]) ist ein südafrikanischer Schriftsteller; seit 2006 ist er australischer Staatsbürger.[3] Er wurde als erster Autor zweimal mit dem Booker Prize ausgezeichnet und erhielt im Jahr 2003 den Literaturnobelpreis.

约翰·马克斯维尔·库切(英语:John Maxwell Coetzee,简写为J. M. Coetzee,1940年2月9日—),又译柯慈南非当代小说家,1987年耶路撒冷奖得主,200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库切主要使用英语写作。

2006年,库切归化成为澳大利亚公民后在阿德莱德大学文学院任教。

 

 

 

 

 

此图片/视频/音频可能受版权保护,它仅用于教学目的。如果您发现了不妥之处请用通知我们,我们将马上删除它。
John Michael Kosterlitz
https://www.net4info.de/photos/cpg/albums/userpics/10001/normal_John_Michael_Kosterlitz.jpg
此图片/视频/音频可能受版权保护,它仅用于教学目的。如果您发现了不妥之处请用通知我们,我们将马上删除它。
John O’Keefe
https://www.net4info.de/photos/cpg/albums/userpics/10001/_John_O27Keefe.jpg
此图片/视频/音频可能受版权保护,它仅用于教学目的。如果您发现了不妥之处请用通知我们,我们将马上删除它。
John Strutt
John William Strutt, 3. Baron Rayleigh (* 12. November 1842 in Langford Grove, Maldon, England; † 30. Juni 1919 in Terlins Place bei Witham, England), war ein englischer Physiker. Er erhielt 1904 den Nobelpreis für Physik.

约翰·威廉·斯特拉特,第三代瑞利男爵OMFRS(英语:John William Strutt, 3rd Baron Rayleigh,1842年11月12日—1919年6月30日),英国物理学家。他与威廉·拉姆齐合作发现元素,并因此获得190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1]他还发现了瑞利散射,预测了面波的存在。

 

此图片/视频/音频可能受版权保护,它仅用于教学目的。如果您发现了不妥之处请用通知我们,我们将马上删除它。
Georg Bednorz

http://www.net4info.de/photos/cpg/albums/userpics/10002/Georg_Bednorz.jpg

Johannes Georg Bednorz, genannt Georg Bednorz, (* 16. Mai 1950 in Neuenkirchen im Kreis Steinfurt) ist ein deutscher Physiker. Er erhielt 1987 den Nobelpreis für Physik.

 

此图片/视频/音频可能受版权保护,它仅用于教学目的。如果您发现了不妥之处请用通知我们,我们将马上删除它。
Johannes van der Waals
Johannes Diderik van der Waals (* 23. November 1837 in Leiden; † 8. März 1923 in Amsterdam) war ein niederländischer Physiker. 1910 erhielt er den Nobelpreis für Physik.

约翰内斯·范德瓦耳斯Johannes van der Waals,1837年-1923年),荷兰物理学家,曾任阿姆斯特丹大学教授。对气体和液体的状态方程所作的工作。获得191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化学中有以他名字命名的范德瓦耳斯力

此图片/视频/音频可能受版权保护,它仅用于教学目的。如果您发现了不妥之处请用通知我们,我们将马上删除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