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德百科全書 | 汉德百科全书

       
汉语 — 德语
Catalog 诺贝尔奖

Thomas Stearns Eliot
托马斯·斯特恩斯·艾略特,OM(英语:Thomas Stearns Eliot,1888年9月26日—1965年1月4日),美国出生的英国诗人、文学评论家、剧作家,英语现代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于1948年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其代表作《荒原》被认为是二十世纪最有影响力的英文诗作之一。

Thomas Stearns Eliot (* 26. September 1888 in St. LouisMissouriVereinigte Staaten; † 4. Januar 1965 in LondonEngland) war ein englischsprachiger LyrikerDramatiker und Kritiker, der als einer der bedeutendsten Vertreter der literarischen Moderne gilt. Im Jahr 1948 wurde er mit dem Literaturnobelpreis ausgezeichnet.

托马斯·斯特恩斯·艾略特OM(英语:Thomas Stearns Eliot,1888年9月26日—1965年1月4日),美国出生的英国诗人文学评论家剧作家英语现代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于1948年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其代表作《荒原》被认为是二十世纪最有影响力的英文诗作之一。

此图片/视频/音频可能受版权保护,它仅用于教学目的。如果您发现了不妥之处请用通知我们,我们将马上删除它。
Val Fitch
瓦尔·洛格斯登·菲奇(英语:Val Logsdon Fitch,1923年3月10日—2015年2月5日),美国物理学家,1980年,因为发现中性K介子衰变时存在对称破坏,与詹姆斯·克罗宁共同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瓦尔·洛格斯登·菲奇(英语:Val Logsdon Fitch,1923年3月10日—2015年2月5日),美国物理学家,1980年,因为发现中性K介子衰变时存在对称破坏,与詹姆斯·克罗宁共同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Val Logsdon Fitch (* 10. März 1923 in Merriman, Nebraska; † 5. Februar 2015 in Princeton, New Jersey) war ein US-amerikanischer Elementarteilchenphysiker.  Fitch erhielt 1980 zusammen mit James Cronin den Physik-Nobelpreis „für die Entdeckung von Verletzungen fundamentaler Symmetrieprinzipien im Zerfall von neutralen K-Mesonen“, das heisst die Entdeckung der CP-Verletzung.

此图片/视频/音频可能受版权保护,它仅用于教学目的。如果您发现了不妥之处请用通知我们,我们将马上删除它。
Walther Bothe
瓦尔特·威廉·格奥尔格·博特(德語:Walther Wilhelm Georg Bothe,1891年1月8日—1957年2月8日)是一名德国物理学家、数学家和化学家,1954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瓦尔特·威廉·格奥尔格·博特(德語:Walther Wilhelm Georg Bothe,1891年1月8日—1957年2月8日)是一名德国物理学家数学家化学家,1954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Walther Wilhelm Georg Bothe (* 8. Januar 1891 in Oranienburg; † 8. Februar 1957 in Heidelberg) war ein deutscher Physiker. Seine Arbeiten waren ein wichtiger Beitrag zur Begründung der modernen Kernphysik. Für die Entwicklung der Koinzidenzmessung und der damit gemachten Entdeckungen erhielt er im Jahr 1954 den Nobelpreis für Physik.

此图片/视频/音频可能受版权保护,它仅用于教学目的。如果您发现了不妥之处请用通知我们,我们将马上删除它。
Willard Boyle
威拉德·斯特林·博伊尔(英語:Willard Sterling Boyle,1924年8月19日—2011年5月7日)是一名加拿大物理学家,20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之一。

Willard Sterling BoyleCC (* 19. August 1924 in AmherstNova Scotia; † 7. Mai 2011 in Halifax, Nova Scotia[1]) war ein kanadischer Physiker und Miterfinder der Charge-coupled Devices (CCD). Im Jahre 2009 wurde ihm zusammen mit Charles Kuen Kao und George E. Smith der Nobelpreis für Physik zuerkannt.

威拉德·斯特林·博伊尔(英語:Willard Sterling Boyle,1924年8月19日—2011年5月7日)是一名加拿大物理学家,20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之一。

此图片/视频/音频可能受版权保护,它仅用于教学目的。如果您发现了不妥之处请用通知我们,我们将马上删除它。
Willis Lamb
威利斯·兰姆(英语:Willis Lamb, Junior,1913年7月12日—2008年5月15日),美国物理学家,生于洛杉矶,1955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Willis Eugene Lamb, Jr. (* 12. Juli 1913 in Los Angeles; † 15. Mai 2008 in Tucson, Arizona) war ein amerikanischer Physiker. 1955 wurde ihm der Nobelpreis für Physik verliehen.

威利斯·兰姆(英语:Willis Lamb, Junior,1913年7月12日—2008年5月15日),美国物理学家,生于洛杉矶,1955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此图片/视频/音频可能受版权保护,它仅用于教学目的。如果您发现了不妥之处请用通知我们,我们将马上删除它。
Wilhelm Ostwald
弗里德里希·威廉·奥斯特瓦尔德(德语:Friedrich Wilhelm Ostwald,拉脱维亚语:Vilhelms Ostvalds;1853年9月2日—1932年4月4日),出生于拉脱维亚的德国籍物理化学家。他提出了稀释定律,对电离理论和质量作用定律进行了验证。他将热力学原理引入结晶学和催化现象的研究中,解释了自然和生产中的许多现象,并成功地完成了催化剂的工业应用,提出了奥斯特瓦尔德过程。 他也是出色的教材作者和卓越的学术组织者,创立过多种期刊,培养了大量的年青研究者,使得物理化学得以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和其他化学的理论基础,因此被认为是物理化学的创立者之一。另外他在颜色学、科学史和哲学方面也有独到的贡献。1909年因其在催化剂的作用、化学平衡、化学反应速率方面的研究的突出贡献,被授予诺贝尔化学奖 。

Wilhelm Friedrich Ostwald (russisch Ви́льгельм Фри́дрих О́ствальд; * 21. Augustjul. / 2. September 1853greg. in RigaGouvernement Livland; † 4. April 1932 in Leipzig) war ein deutschbaltischer ChemikerPhilosophSoziologe, Wissenschaftsorganisator, ‑theoretiker und ‑historiker. Er gilt als einer der Begründer der Physikalischen Chemie und lehrte an der Universität Leipzig. Sein Laboratorium und das von ihm 1898 begründete Wilhelm-Ostwald-Institut für Physikalische und Theoretische Chemie der Universität machte er zu einem Zentrum der neuen Wissenschaftsdisziplin.

弗里德里希·威廉·奥斯特瓦尔德德语Friedrich Wilhelm Ostwald拉脱维亚语Vilhelms Ostvalds;1853年9月2日—1932年4月4日),出生于拉脱维亚德国物理化学家。他提出了稀释定律,对电离理论和质量作用定律进行了验证。他将热力学原理引入结晶学和催化现象的研究中,解释了自然和生产中的许多现象,并成功地完成了催化剂的工业应用,提出了奥斯特瓦尔德过程[1]

他也是出色的教材作者和卓越的学术组织者,创立过多种期刊,培养了大量的年青研究者,使得物理化学得以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和其他化学的理论基础,因此被认为是物理化学的创立者之一[2]。另外他在颜色学、科学史和哲学方面也有独到的贡献[3]。1909年因其在催化剂的作用、化学平衡化学反应速率方面的研究的突出贡献,被授予诺贝尔化学奖 [4]

此图片/视频/音频可能受版权保护,它仅用于教学目的。如果您发现了不妥之处请用通知我们,我们将马上删除它。
William Daniel Phillips
威廉·丹尼尔·菲利普斯(William Daniel Phillips,1948年11月5日—),生于宾夕法尼亚州威尔克斯-巴里,美国物理学家,1997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William Daniel Phillips (* 5. November 1948 in Wilkes-BarrePennsylvania)[1] ist ein US-amerikanischer PhysikerFür das Kühlen und Einfangen von Atomen mit Laserlicht (Laserkühlung) erhielt er zusammen mit Steven Chu und Claude Cohen-Tannoudji 1997 den Nobelpreis für Physik.

威廉·丹尼尔·菲利普斯(William Daniel Phillips,1948年11月5日—),生于宾夕法尼亚州威尔克斯-巴里美国物理学家,1997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此图片/视频/音频可能受版权保护,它仅用于教学目的。如果您发现了不妥之处请用通知我们,我们将马上删除它。
William Faulkner
威廉·卡斯伯特·福克纳(英语:William Cuthbert Faulkner,1897年9月25日—1962年7月6日),美国小说家、诗人和剧作家,为美国文学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意识流文学在美国的代表人物。在其40多年的创作生涯中,他写作了19部长篇小说、125篇短篇小说、20部电影剧本、一部戏剧,约克纳帕塔法系列小说是其中的代表。1950年,他因为“对当代美国小说做出了强有力的和艺术上无与伦比的贡献”而获得1949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

威廉·卡斯伯特·福克纳(英语:William Cuthbert Faulkner,1897年9月25日—1962年7月6日),美国小说家诗人剧作家,为美国文学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意识流文学在美国的代表人物。在其40多年的创作生涯中,他写作了19部长篇小说、125篇短篇小说、20部电影剧本、一部戏剧,约克纳帕塔法系列小说是其中的代表。1950年,他因为“对当代美国小说做出了强有力的和艺术上无与伦比的贡献”而获得1949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

William Cuthbert Faulkner [ˈfɔ̯ːknɛə] (* 25. September 1897 in New AlbanyUnion CountyMississippi; † 6. Juli 1962 in Byhalia, Mississippi; eigentlich William Cuthbert Falkner) war ein US-amerikanischer Schriftsteller. Faulkner, der 1950 den Nobelpreis für Literatur nachträglich für das Jahr 1949 erhielt, gilt als bedeutendster US-amerikanischer Romancier des 20. Jahrhunderts.

此图片/视频/音频可能受版权保护,它仅用于教学目的。如果您发现了不妥之处请用通知我们,我们将马上删除它。
William Fowler
威廉·福勒(英語:William Fowler,1911年8月9日—1995年3月14日),美国天体物理学家,1979年获太平洋天文学会布鲁斯奖,1983年获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物理学奖。

William Alfred „Willy“ Fowler (* 9. August 1911 in PittsburghPennsylvania; † 14. März 1995 in Pasadena (Kalifornien)) war ein US-amerikanischer Astrophysiker und Nobelpreisträger.

威廉·福勒(英語:William Fowler,1911年8月9日—1995年3月14日),美国天体物理学家,1979年获太平洋天文学会布鲁斯奖,1983年获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物理学奖

此图片/视频/音频可能受版权保护,它仅用于教学目的。如果您发现了不妥之处请用通知我们,我们将马上删除它。
William Henry Bragg
威廉·亨利·布拉格爵士,OM,KBE,FRS(英语:Sir William Henry Bragg,1862年7月2日—1942年3月10日),英国物理学家、化学家,1915年与其子威廉·劳伦斯·布拉格一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威廉·亨利·布拉格爵士,OMKBEFRS(英语:Sir William Henry Bragg,1862年7月2日—1942年3月10日),英国物理学家化学家,1915年与其子威廉·劳伦斯·布拉格一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Sir William Henry Bragg (* 2. Juli 1862 in Wigton, Cumberland; † 12. März 1942 in London) war ein britischer Physiker und Physik-Nobelpreisträger.

此图片/视频/音频可能受版权保护,它仅用于教学目的。如果您发现了不妥之处请用通知我们,我们将马上删除它。
Wilhelm Conrad Röntgen
威廉·康拉德·伦琴(德语:Wilhelm Conrad Röntgen,德语:[ˈvɪlhɛlm ˈʁœntɡən],1845年3月27日—1923年2月10日),德国物理学家。 1895年11月8日,时为德国维尔茨堡大学校长的他在进行阴极射线的实验时,观察到放在射线管附近涂有氰亚铂酸钡的屏上发出的微光,最后他确信这是一种尚未为人所知的新射线。有人提议将他发现的新射线定名为“伦琴射线”,伦琴却坚持用“X射线”这一名称,产生X射线的机器叫做X射线机。伦琴的名字英文一般写为Roentgen(德文名字Röntgen的另一种拼法),很多英语文献和资料使用这一拼写。1901年,首届诺贝尔奖颁发,伦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Wilhelm Conrad Röntgen (* 27. März 1845 in Lennep, heute Stadtteil von Remscheid; † 10. Februar 1923 in München) war ein deutscher Physiker. Er entdeckte am 8. November 1895 im Physikalischen Institut der Universität Würzburg die nach ihm benannten Röntgenstrahlen; hierfür erhielt er 1901 als erster einen Nobelpreis für Physik.[1] Seine Entdeckung revolutionierte unter anderem die medizinische Diagnostik und führte zu weiteren wichtigen Erkenntnissen des 20. Jahrhunderts, z. B. der Entdeckung und Erforschung der Radioaktivität.

威廉·康拉德·伦琴(德语:Wilhelm Conrad Röntgen,德语:[ˈvɪlhɛlm ˈʁœntɡən],1845年3月27日—1923年2月10日),德国物理学家

1895年11月8日,时为德国维尔茨堡大学校长的他在进行阴极射线的实验时,观察到放在射线管附近涂有氰亚铂酸钡的屏上发出的微光,最后他确信这是一种尚未为人所知的新射线。有人提议将他发现的新射线定名为“伦琴射线”,伦琴却坚持用“X射线”这一名称,产生X射线的机器叫做X射线机。伦琴的名字英文一般写为Roentgen(德文名字Röntgen的另一种拼法),很多英语文献和资料使用这一拼写。1901年,首届诺贝尔奖颁发,伦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此图片/视频/音频可能受版权保护,它仅用于教学目的。如果您发现了不妥之处请用通知我们,我们将马上删除它。
William Ramsay
威廉·拉姆齐爵士,KCB(英語:Sir William Ramsay,1852年10月2日—1916年7月23日),英国化学家,1904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

Sir William Ramsay (* October 2, 1852 in Glasgow; † July 23, 1916 in High Wycombe) was a Scottish chemist.

He received the Nobel Prize in Chemistry in 1904 for the discovery of the noble gas elements and their classification in the periodic table. Ramsay was thus honored for the discovery of the noble gases argon, krypton, xenon, neon and helium.

In addition, he developed fundamental ideas about the atomic structure of the elements and he was able to detect helium in radioactive decay. He also developed a chemical synthesis for pyridine from hydrogen cyanide and acetylene.

威廉·拉姆齐爵士,KCB(英語:Sir William Ramsay,1852年10月2日—1916年7月23日),英国化学家,1904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

 

此图片/视频/音频可能受版权保护,它仅用于教学目的。如果您发现了不妥之处请用通知我们,我们将马上删除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