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德百科全書 | 汉德百科全书

       
Chinese — German
History J 0 - 500 AD

Historische Stätten von Baekje
百济历史遗迹地区(韩语:백제역사유적지구)是韩国三个城市的一组古迹:位于韩国忠清南道的公州市、扶余郡和全罗北道益山市。它们与百济的最后一段历史有关,代表公元475年至公元660年,这是朝鲜自公元前18年至公元660年兴盛的三个王国之一。有八个考古遗址被指定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这些是:与首都熊津相关的公州公山城和宋山里王陵、现在扶苏山城(韩语:부소산성)和官北里(韩语:관북리)行政建筑、定林寺址五层石塔(韩语:정림사)、陵山里古坟群(韩语:능산리 고분군)以及泗沘罗城(韩语:나성),即现今的扶余、泗沘的副都益山的王宫里(韩语:왕궁리)和弥勒寺(韩语:미륵사)。
Tempel des weißen Pferdes
洛阳白马寺,中国第一古刹。位于河南省洛阳老城以东12公里处,始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世界著名伽蓝,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兴建的第一座寺院。洛阳白马寺建立之后,中国“僧院”便泛称为“寺”,洛阳白马寺也因此被认为是中国佛教的发源地,有中国佛教的“祖庭”和“释源”之称。洛阳白马寺距今已有1900多年的历史,占地面积约为200亩,现存的遗址古迹为元、明、清时所留,寺内保存了大量元代夹纻干漆造像如三世佛、二天将、十八罗汉等,弥足珍贵。
Byzantinisches Reich/东罗马帝国/Imperium Romanum Orientale/Βυζαντιν αυτοκρατορα
东罗马帝国(拉丁语:Imperium Romanum Orientale)是罗马帝国于公元286年实行东西分治后,于原帝国东部(相对于西部的西罗马帝国)分离出的政权;其被当时的西欧世界视为有别于古罗马的新政权,同时神圣罗马帝国方常以拜占庭帝国称之,故其灭亡后西欧学界以此普遍称之。然而其国祚一千馀年期间仍自称罗马帝国(拉丁语:Imperium Romanum;希腊语:Βασιλεία Ρωμαίων;中古希腊语:Βασιλεία Ῥωμαίων,罗马化:Basileía Rhōmaíōn)、公民皆自认为罗马人(中古希腊语:Ῥωμαῖοι,罗马化:Rhōmaîoi),而非“拜占庭人”或“希腊人”。帝国位于欧洲东南部,领土曾包括欧亚非三大洲的亚洲西部和非洲北部,是古典时代和中世纪欧洲历史上最悠久的君主制国家。中国古代隋、唐时期称其为拂菻。
Ban Gu
班固(公元32年~公元92年),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 [ 东汉大臣、史学家、文学家,与司马迁并称“班马”。班固一生著述颇丰。作为史学家,修撰《汉书》,是“前四史”之一;作为辞赋家,是“汉赋四大家”之一,《两都赋》开创了京都赋的范例,列入《文选》第一篇;作为经学理论家,所编《白虎通义》集当时经学之大成,将谶纬神学理论化、法典化。
Trajansbogen von Benevent/Arco di Traiano Benevento
图拉真凯旋门(意大利语:Arco di Traiano)是一个古罗马凯旋门,位于意大利南部坎帕尼亚大区城市贝内文托。高15.6米,宽8.6米。图拉真凯旋门建于114-117年,作为城市的入口,以庆祝图拉真皇帝经过亚壁古道。在伦巴第时期,曾被并入城墙,称为“黄金门”(Porta Aurea)。
Byeonhan
弁韩,亦称“弁辰”,是朝鲜半岛古代南部的国家联盟。与“马韩”、“辰韩”合称“三韩”。他们是现在朝鲜民族的直系祖先之一,也是如今韩国国名得来的原因。 据《三国志》记载,弁韩由十二国联合组成,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城、文武大臣和头目。其法律、社会习俗非常严厉。弁韩与辰韩杂居,与辰韩语言和文化相似。弁韩以铁器生产闻名,其生产的铁器销售到朝鲜半岛。和中国一样,弁韩也以铁为货币流通工具,并给汉四郡铸币。 弁韩土地肥美,弁韩人擅长种植五谷及稻米,也会种桑育蚕,织布,乘驾牛马弁韩人以大鸟的羽毛送葬死者,其意欲使死者飞扬。弁韩后以集权化的伽倻联盟形成的表现。伽倻联盟后来被新罗吸收。
Grotten des Bingling-Tempels
炳灵寺石窟,位于中国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永靖县王台镇塔坪村的积石山大寺沟西侧的崖壁。 西晋初年(约公元3世纪)开凿在黄河北岸大寺沟的峭壁之上,正式建立于西秦建弘元年(420年),上下四层。最早称为唐述窟,是羌语“鬼窟”之意,唐代称龙兴寺,宋代称灵岩寺,明朝永乐年后称炳灵寺,“炳灵”为藏语“仙巴炳灵”的简化,是“千佛”“十万弥勒佛洲”之意。 现存洞窟34个,龛149个;石雕像694身,泥塑像82身;洞窟形式和云冈、龙门近似,但佛龛多作覆钵式塔形,为别处少见;有代表性的是第169窟,窟中有西秦建弘元年(420年)墨书题记,为此处最早的纪年。
Persisches Reich
Als Perserreich oder Persisches Reich wird das Großreich der Perser bezeichnet, das zeitweise von Thrakien bis nach Nordwestindien und Ägypten reichte. Es bestand in unterschiedlicher Ausdehnung von etwa 550 bis 330 v. Chr. (Altpersisches Reich der Achämeniden) und von ca. 224 bis 651 n. Chr. (Neupersisches Reich der Sassaniden). Das namensgebende Kernland des Perserreiches war die Persis (altpersisch Parsa), eine Region in Südwest-Iran.
Boudicca-Aufstand
布狄卡(Boudica 或 Boudicca ,发音为 /ˈbuːdɪkə, boʊˈdɪkə/ ,源自布立吞语 *boudi‘胜利,获胜’ + *-kā‘具有’后缀,即‘胜利女神’之意 ),在拉丁编年史中被称为博阿迪西亚(Boadicea )或布狄卡(Boudicea ),在威尔士语中称为巴德杜格(Buddug ,发音为 [ˈbɨðɨɡ] ),是古代不列颠爱西尼部落的王后。公元60年或61年,她领导了一场反抗罗马帝国征服力量但最终失败的起义。她被视为不列颠民族女英雄,也是为正义与独立而斗争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