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漢德百科全書 | 汉德百科全书
Nobelpreis
Nobelpreis für Physik
Abdus Salam
穆罕默德·阿卜杜勒·萨拉姆(乌尔都语:محمد عبد السلام,1926年1月29日—1996年11月21日),巴基斯坦理论物理学家。 由于“关于基本粒子间弱相互作用和电磁相互作用的统一理论的,包括对弱中性流的预言在内的贡献”,萨拉姆与谢尔登·格拉肖、史蒂文·温伯格共同获得1979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萨拉姆是首位穆斯林诺贝尔科学奖项得主,也是首位巴基斯坦籍诺贝尔奖得主。
Albert Fert
阿尔伯·费尔(法語:Albert Fert,1938年3月7日—),法国物理学家,2007年以巨磁阻效應与彼得·格林贝格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Albert Einstein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德语:Albert Einstein/ ˈalbɛʁt ˈʔaɪnʃtaɪn,1879年3月14日—1955年4月18日),是出生于德国、拥有瑞士和美国国籍的犹太裔理论物理学家,他创立了现代物理学的两大支柱的相对论及量子力学,也是质能等价公式(E = mc2)的发现者。他在科学哲学领域颇具影响力。因为“对理论物理的贡献,特别是发现了光电效应的原理”,他荣获1921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学奖(1922年颁发)。这一发现为量子理论的建立踏出了关键性的一步。
Albert Abraham Michelson
阿尔伯特·亚伯拉罕·迈克耳孙(英语:Albert Abraham Michelson,1852年12月19日-1931年5月9日),“迈克耳孙”又译“迈克耳孙”,波兰裔美国藉物理学家,以测量光速而闻名,尤其是迈克耳孙-莫雷实验。190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Alfred Kastler
阿尔弗雷德·卡斯特勒(法語:Alfred Kastler,1902年5月3日—1984年1月7日),法国物理学家,出生于法国盖布维莱尔,1966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Alain Aspect
阿兰·阿斯佩,FRS(法语:Alain Aspect,1947年6月15日—),出生于阿让,法国物理学家、毕业于巴黎-萨克雷高等师范学校、在巴黎-萨克雷大学取得博士学位。1980年代早期,当他作博士论文时,他做了验证贝尔不等式的实验,揭示了阿尔伯特·爱因斯坦、鲍里斯·波多尔斯基和内森·罗森进行的EPR思想实验的错误。阿斯佩的实验为CHSH不等式被违反的假说提供了支持。
Alexei Alexejewitsch Abrikossow
阿列克谢·阿列克谢维奇·阿布里科索夫(俄语:Алексе́й Алексе́евич Абрико́сов,1928年6月25日—2017年3月29日),俄罗斯物理学家,2003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Arno Penzias
阿诺·阿兰·彭齐亚斯(德語:Arno Allan Penzias,1933年4月26日—2024年1月22日),德國出生的美國射电天文学家,犹太人,1964年与罗伯特·威尔逊一起发现了微波背景辐射,并因此获得197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Arthur Ashkin
阿瑟·阿什金(英语:Arthur Ashkin,1922年9月2日—2020年9月21日),美国物理学家,在贝尔实验室和朗讯工作,201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他在1960年代后期开始研究使用激光操纵微观粒子,于1986年发明光镊。此外,他开创光学捕捉方法,其可以被用来操纵原子、分子和生物细胞,这方法主要是利用光的辐射压来移动微观粒子,阿瑟·阿什金因此被认为是光镊之父。由于阿什金发明光镊与光镊在生物系统领域的应用,他于2018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阿瑟·阿什金的工作为朱棣文使用激光冷却和捕获原子的工作奠定基础,促使朱棣文获得199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Arthur Holly Compton
阿瑟·霍利·康普顿(英语:Arthur Holly Compton,1892年9月10日—1962年3月15日),美国物理学家,因发现展示电磁辐射粒子性的康普顿效应而于1927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那时的人们尽管已经清楚理解光的波动性,但仍不能完全接受光同时具有波动性与粒子性。因而这一发现轰动一时。他在曼哈顿计划中领导芝加哥大学冶金实验室的事迹,以及在1945至1953年间担任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校长的经历也为人熟知。

Geschicht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