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漢德百科全書 | 汉德百科全书
诺贝尔奖
诺贝尔化学奖
Adolf von Baeyer
约翰·弗雷德里克·威廉·阿道夫·冯·拜尔(德語:Johann Friedrich Wilhelm Adolf von Baeyer,發音:[ˈbaɪɐ];1835年10月31日—1917年8月20日),德国化学家,因成功合成了靛藍[1]而获得1905年诺贝尔化学奖。
Alfred Werner
阿尔弗雷德·维尔纳(德语:Alfred Werner,1866年12月12日—1919年11月15日),是一位瑞士化学家。曾经是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的学生,也是苏黎世大学的教授。1913年,以提出过渡金属复合物的八面体几何结构而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他打下了现代配位化合物的基础,他同时也是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无机化学家。
Alexei Iwanowitsch Jekimow
阿列克谢·伊万诺维奇·叶基莫夫(俄语:Алексей Иванович Екимов,1945年2月28日—),俄罗斯固体物理学家,在瓦维洛夫国立光学研究所工作期间发现了被称为量子点的半导体纳米晶体。1975年,他因在半导体电子自旋取向方面的工作而荣获苏联国家科学与工程奖。他因“纳米晶体量子点的发现及其电子和光学特性的开创性研究”而成为美国光学学会2006年R·W·伍德奖的共同获得者。
Aaron Klug
阿龙·克卢格爵士,OM,PRS(英语:Sir Aaron Klug,1926年8月11日—2018年11月20日),出生于立陶宛的英国化学家和生物物理学家。因用晶体学电子显微镜技术在病毒以及其他由核酸与蛋白质构成的粒子的结构分析方面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1982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Aziz Sancar
阿齐兹·桑贾尔(土耳其语:Aziz Sancar,1946年9月8日—),土耳其人,具有土耳其美国双重国籍。生物化学家和分子生物学家,专门从事DNA修复、细胞周期检查点、生物钟方面的研究。他是土耳其科学院和美国文理科学院的会员。 2015年,阿齐兹·桑贾尔与托马斯·林达尔、保罗·莫德里奇共同凭借在“DNA修复的细胞机制方面的研究”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Eduard Buchner
爱德华·布赫纳(德语:Eduard Buchner,1860年5月20日—1917年8月13日),德国化学家,1907年获诺贝尔化学奖。
Edwin Mattison McMillan
埃德温·马蒂森·麦克米伦(英语:Edwin Mattison McMillan,1907年9月18日—1991年9月7日)是一位美国化学家。生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雷东多海滩 (加利福尼亚州),美国化学家,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研究员。1951年与格伦·西奥多·西博格分享诺贝尔化学奖。
Universität Edinburgh
Gründung 1582 Trägerschaft staatlich Ort Edinburgh, Vereinigtes Königreich Die University of Edinburgh (Universität Edinburgh, lateinisch Universitas Academica Edinburgensis) ist ein Forschungs- und Lehrinstitut in Edinburgh.
Eric Betzig
埃里克·贝齐格(Eric Betzig,1960年1月13日-),美国神经科学家、发明家、应用物理学家,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物理学教授、分子生物学教授。贝齐格还担任弗吉尼亚州的珍利亚农场研究园区的高级研究员。[1][3][4] 贝齐格先后毕业于加州理工学院的物理学系和康奈尔大学的工程物理学博士专业,后在贝尔实验室工作。其主要贡献是研发了用于分子生物学、神经科学的光学成像工具。2014年,因研制出“超分辨率萤光显微镜”,与斯特凡·W·黑尔、W·E·莫纳共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Emmanuelle Charpentier
埃玛纽埃勒·玛丽·沙尔庞捷(法语:Emmanuelle Marie Charpentier,1968年12月11日—),生于法国的奥尔日河畔瑞维西,法国微生物学家,遗传学家和生物化学家。她因与美国科学家珍妮弗·道德纳等人开发CRISPR技术而知名。2016年获得唐奖生技医药奖。她与道德纳一同获得2020年诺贝尔化学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