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德百科全書 | 汉德百科全书

       
Chinese — German
Catalog History

Großen Glocke von Yongle
永乐大钟,又称华严钟,于明朝永乐二十二年(1424)铸制,所以叫“永乐大钟”。永乐大钟,中国现存最大的青铜钟。铸造于明永乐年间,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大钟被移到万寿寺。清雍正十一年(1733)移置觉生寺(今称大钟寺)。铜钟通高6.75米,钟壁厚度不等,最厚处185毫米,最薄处94毫米,重约46吨。钟体内外遍铸经文,共22.7万字。铜钟合金成分为:铜80.54%、锡16.40%、铅1.12%,为泥范铸造。 永乐大钟钟声悠扬悦耳,经专家测试,其声音振动频率与音乐上的标准频率相同或相似,轻击时,圆润深沉;重击时,浑厚洪亮,音波起伏,节奏明快优雅。声音最远可传90里,尾音长达2分钟以上,令人称奇叫绝。每年新年来临之际,永乐大钟就会敲响。这口大钟已敲击了五百多年,仍完好无损。
Yongle-Palast
永乐宫,原名大纯阳万寿宫,为纪念八仙之一吕洞宾而建,因地处永乐镇,俗称永乐宫, 国家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芮城县城北3公里的龙泉村东侧。 永乐宫创建于公元1247年至1358年间,是中国现存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道教宫观,同北京的白云观、陕西鄠邑区的重阳宫并称为全真道教三大祖庭。
Yongle Dadian/Yongle-Enzyklopädie
明太祖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即欲修纂类书,商议“编辑经史百家之言为《类要》”,但未修成。明成祖即位后,为整理知识,令解缙等人修书。编撰宗旨:“凡书契以来经史子集百家之书,至于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之言,备辑为一书,毋厌浩繁!”过程召集147人,首次成书于永乐二年(1404年),初名《文献集成》;明成祖过目后认为“所纂尚多未备”,不甚满意。永乐三年(1405年)再命太子少傅姚广孝、解缙、礼部尚书郑赐监修以及刘季篪等人重修,动用朝野上下共2,169人编写。组织设监修、总裁、副总裁、都总裁等职,负责各方面工作。蒋用文、赵同友各为正副总裁,陈济为都总裁[3],参用南京文渊阁的全部藏书,永乐五年(1407年)定稿进呈,明成祖看了十分满意,亲自为序,并命名为《永乐大典》,清抄至永乐六年(1408年)冬天才正式成书。据《进永乐大典表》称,全书缮写成22,877卷,目录60卷,成书11,095册。
Yongle-Tongbao
永乐通宝,明代,钱径2.5厘米,穿径0.5厘米,重约4克,铜质,形态残缺。铸于明成祖永乐元年(1403年),为大五帝钱之一。钱文“永乐通宝”,为小平钱,光背,铸造数额较少,铜钱中掺有铅锡,钱文字体以楷书及宋体为主。兰州市博物馆馆藏此钱币略残,钱文宋体,笔法精秒,制作较工,光背。
Juri Alexejewitsch Gagarin/尤里·阿列克谢耶维奇·加加林
尤里·阿列克谢耶维奇·加加林(俄语:Юрий Алексеевич Гагарин,1934年3月9日—1968年3月27日),苏联空军的航天员,苏联红军上校飞行员,1961年4月12日成为首个进入太空的人类,在太空竞赛中取得了重要的里程碑。加加林成为世界名人,并获得了许多勋章和头衔,其中包括苏联最高荣誉-苏联英雄奖章。
Judentum/ ἰουδαϊσμός ioudaismos/יהדות jahadut
犹太教(希伯来语:יהדות‎‎ Yahadut),中文曾俗称挑筋教或一赐乐业教,是在公元前西亚地区的游牧民族希伯来人中产生的,是犹太人的信仰、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犹太教是一神论的宗教,其主要经典是包括妥拉(摩西五经)在内的塔纳赫(即希伯来圣经,基督教称为旧约圣经),以及包括口传律法(密西拿)、口传律法注释(革马拉)以及圣经注释(米德拉什)在内的塔木德,对信奉犹太教的犹太人而言,犹太教是上帝和以色列人立约的关系。 犹太人是一种宗教及种族结合的群体,包括生来就是犹太人,或是皈依犹太教的人。在2012年时,犹太人人口估计共1400万,约占世界总人口的0.2%。其中42%住在以色列,其余42%住在美国和加拿大,剩下的大部分住在欧洲,其余的住在南美、亚洲、非洲及澳洲。
Warschauer Ghetto-Ehrenmal/Pomnik Bohaterów Getta
Das Warschauer Ghetto-Ehrenmal, offiziell Denkmal der Helden des Ghettos (polnisch Pomnik Bohaterów Getta), wurde zum Gedenken des Aufstands im Warschauer Ghetto errichtet.
Jüdischer Krieg
犹太人对罗马人的大战争始于公元66年,在犹太地区爆发,起因是政府和宗教的压迫,最终于公元70年随着耶路撒冷的沦陷和耶路撒冷圣殿的毁灭而结束。直到公元73/74年马萨达的陷落,战争才最终结束。这是公元 1 世纪和 2 世纪犹太人三次反抗罗马人的大起义中的第一次。第二次是 116 年左右的散居起义,第三次是巴·科赫巴起义。
Münzprägungen des Jüdischen Krieges
Die Münzprägungen des Jüdischen Krieges (66 bis 70 n. Chr.) zeigen Symbole und Losungen der Aufständischen und sind damit für deren Selbstverständnis von besonderer Bedeutung. Das Prägen von Silbermünzen war eine Unabhängigkeitserklärung gegenüber dem Römischen Reich, denn das Recht, Silbermünzen herauszugeben, hatte nur der Kais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