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utsch-Chinesische Enzyklopädie, 德汉百科
民族戏曲
潮剧/Teochew opera/Chaozhou opera/Chiuchow opera
潮剧,又名潮州戏、潮音戏、泉潮雅调、白字戏, 闽南语系剧种之一。 流传于广东省汕头市、潮州市、揭阳市、福建省云霄县的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潮剧是用潮州方言演唱的一个古老的地方戏曲剧种,是宋元南戏的一个分支,吸收了弋阳、昆曲、皮黄、梆子戏的特长,结合本地民间艺术,如潮州音乐等,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形式和风格。潮剧传统剧目分宋元南戏和明清传奇、文明戏和新编历史剧两大类,有剧目两千多个。潮剧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
川剧/Sichuan-Oper/Chuanju
川剧,俗称川戏,主要流行于中国西南地区川渝云贵四省市的汉族地区,是融汇高腔、昆曲、胡琴(即皮黄)、弹戏(即梆子)和四川民间灯戏五种声腔艺术而成的传统剧种。 川剧是汉族戏曲剧种之一,流行于四川东中部、重庆及贵州、云南部分地区 。 川剧脸谱,是川剧表演艺术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历代川剧艺人共同创造并传承下来的艺术瑰宝。 川剧由昆腔、高腔、胡琴、弹戏、灯调五种声腔组成。
桂剧
桂剧(俗称桂戏或桂班戏),广西地方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桂剧大约发端于明代中叶,明末清初昆腔流播到广西,后高腔和弋阳腔又相继传入,几种声腔相互融合形成声调优美,抑扬有致的桂剧。桂剧做工细腻贴切、生动活泼,借助面部表情和身段姿态传情,注重以细腻而富于生活气息的表演手法塑造人物。
汉剧
汉剧,旧称楚调、汉调(楚腔、楚曲),俗称“二黄”,指湖北省武汉市地方戏剧,汉族传统戏曲剧种之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汉剧是中国的戏曲剧种之一,旧名楚调、汉调。 清代中叶形成于湖北境内,原以秦腔经襄阳南下演变出来的西皮为主要腔调,后来又吸收了安徽传来的二黄。约有300多年历史。早期同徽剧经常相互影响,在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荆河、襄河、府河、汉河四支流派。对湘剧、川剧、赣剧等剧种的形成发展都有影响。清嘉庆、道光年间,汉调流传到北京,加入徽调班社演唱,逐渐融合演变而成京剧。
河北梆子
河北梆子是至今仍然活跃在舞台上的中国古老戏曲剧种之一,至今约有两百多年历史。它源于山西、陕西的梆子腔,属梆子腔系的一个支脉,流行于河北省南部、天津和北京。河北梆子还流传山东、河南、黑龙江、吉林、辽宁以及内蒙古等地,在长江以南的活动基地,主要是上海、武汉等地。河北梆子唱腔集三地的民风音韵为一体,曲调高亢激昂,有“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的风范,适合演唱悲壮内容的戏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