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sets/static/images/encyclopedia_topics.png)
Deutsch-Chinesische Enzyklopädie, 德汉百科
![Catalog](/assets/static/images/tree_folder_open.png)
輸配電装備及系統安全與新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 输配电装备及系统安全与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输配电装备及系统安全与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是以2000年批准建立并对外开放的高电压与电工新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为基础,整合输变电安全科学与电工新技术、高电压技术与系统信息监测、电工新技术3个重庆市重点实验室及西部雷电科学与防护技术研究中心,于2007年获科技部批复立项建设,面向西电东送、智能电网、新能源电力利用等国家重大需求和国际前沿,开展电力装备及系统安全基础、应用基础与前沿技术研究,努力建成电力安全领域国家科技创新战略力量及国际一流研究基地。 实验室在输配电装备自然灾害防御、输配电系统及装备可靠性及安全监测方向形成优势特色,向新能源发电、电力储能、电力信息物理系统安全拓展,将极端环境电力、军用特种电力能源的安全作为新方向,深度融入人工智能技术。 现有四个研究方向:①电力装备自然灾害防御;②智能电力装备及安全防护;③可再生能源电力安全利用;④综合能源电力系统运行安全。
資源昆蟲高效養殖與利用全國重點實驗室 资源昆虫高效养殖与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
实验室定位应用基础研究,瞄准乡村振兴、生态建设及粮食安全等国家战略需求,践行“大食物观”,解决蚕蜂等养殖及相关生物产业提质增效关键科技问题。 蚕、蜂是我国特色养殖的代表和世界资源昆虫利用的典范。实验室针对资源昆虫产业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型发展中科技支撑不足,资源利用率、生产效率、优质产品率亟待提升的突出问题,围绕资源昆虫生长发育与繁殖调控、资源昆虫系统生态与病害防控、资源昆虫高效养殖与高值利用三个研究方向,聚焦蚕、蜂等资源昆虫生物基础、系统生态、蛋白高效生物合成等重大科学问题,开展攻关研究;突破营养高效利用与蛋白替代、智慧高效养殖与病害绿防、产物质量过程控制与精准评价等核心技术,创建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形成持续创新能力,建成世界领先的资源昆虫科技创新中心,持续领跑资源昆虫产业创新发展。
創傷、燒傷與複合傷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 创伤、烧伤与复合伤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
创伤、烧伤与复合伤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是经国家科学技术部批准依托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成立的创伤、烧伤与复合伤研究的国家重点实验室。
西南地區 西南地区
西南地区(Southwestern China) ,是中国七大自然地理分区之一,包含重庆市、四川省、贵州省、云南省、西藏自治区共五个省区市。四川盆地是该地区人口最稠密、交通最便捷、经济最发达的区域。西南地区北邻西北地区,东临华中地区和华南地区。自然区划概念下的西南地区,主要包括四川盆地、云贵高原、青藏高原南部、两广丘陵西部等地形单元,大致包括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东部地区、广西西部地区。
西南官話 西南官话
西南官话,又称上江官话,分布于四川、重庆、贵州、云南、湖北、广西、西藏等地以及邻近的湖南省西北部、陕西省南部、缅甸果敢和佤邦的主要语言,在老挝、泰国、越南等地也有部分华人使用。西南官话在缅甸果敢地区具有官方地位。西南官话的主要特征是古入声不分化,整体保留或整体混入它调(阳平、阴平或去声) 。《中国语言地图集》中将西南官话分为十二片,其通常也可按照地域分为四川话、云南话、桂柳话、江汉方言(如武汉话)等。 西南官话的形成与元朝之后进入中国西南地区的移民具有很大关联。
笋溪河大桥
笋溪河大桥桥梁全长1578米,主桥为660m钢桁加劲梁悬索桥,桥面宽24.5米,最大索塔高190.65米,桥面距河谷达290米,是重庆市第一高桥,重庆市首座山区大跨度悬索桥、最大跨度钢桁加劲梁悬索桥。大桥于2015年7月1日开工建设,2018年6月29日建成通车,2019年获得“中国钢结构金奖”荣誉。
土家族
土家族(土家语:Bifzivkar)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有民族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接近彝语支,没有本民族文字,通用汉文。 土家族主要分布在湘、鄂、渝、黔交界地带的武陵山区。湖南省的土家族主要分布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永顺、龙山、保靖、古丈等县,张家界市的慈利、桑植等县,常德市的石门等县;湖北省主要分布在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来凤、鹤峰、咸丰、宣恩、建始、巴东、恩施、利川等县市,宜昌市的长阳、五峰两县;重庆市主要分布在渝东南的黔江、酉阳、石柱、秀山、彭水等区县;贵州省主要分布在黔东北的沿河、印江、思南、江口、德江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