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utsch-Chinesische Enzyklopädie, 德汉百科

       
德语 — 汉语
Catalog *上古时代人物,神话与传说

半坡遗址
半坡遗址位于陕西省西安市灞桥区半坡村,地处浐河下游右侧覆盖有黄土的二级阶地上,背依白鹿塬,与河床相距800米。半坡遗址是中国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村落遗址典型代表,至今已有六七千年的历史。
北辛文化
北辛文化是分布于黄河下游一种新石器时代文化,在环鲁中南山地周围的兖州、曲阜、泰安、平阴、长清、济南、章丘、邹平、汶上、张店、青州、莒县、临沭、沂南 、兰陵和滕州等地,都发现了距今七八千年的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存。 北辛文化由于最早发现于江苏淮安青莲岗,考古界曾定名为青莲岗文化,后因该文化以滕州市官桥镇北辛遗址最为典型,遂重新定名为北辛文化。 主要遗址有山东滕州北辛、兖州王因、泰安大汶口、江苏邳州大墩子、连云港市二涧村和淮安青莲岗等。碳14 测定这种文化的年代在公元前 5400年至前 4400 年之间,其后发展为大汶口文化。
城背溪文化
在湖北,发现的城背溪文化代表性遗址有宜都城背溪、花庙堤、栗树窝、枝城北,枝江青龙山,秭归朝天嘴、柳林溪,宜昌路家河、巴东楠木园、店子头等。遗址主要分布在鄂西山地和江汉平原的交接地带,多位于长江及其支流清江两侧的一、二级阶地上。 80年代初期,在湖北秭归柳林溪和宜都城背溪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早期后段的文化被称为“城背溪文化”。除了石器以外,城背溪文化还发现了以夹砂红陶为主的陶器,夹砂灰陶、泥质红陶、掺炭或掺骨未的红陶以及磨光黑陶等,也占有一定比例,陶器上的纹饰以浅细绳纹为主,此外有线纹、戳印纹、锥刺纹、刻划纹等,也还有少量彩陶。器物形制比较简单。这种文化分布在长江岸边或临近长江的山头上。城背溪文化是作为长江流域新石器时代中期区域文化代表之一的大溪文化的先导,所以有人又把它称为“前大溪文化”。这种文化在湖南石门县皂市遗址的下层也有发现,其年代距今7000年左右。
澧縣城頭山遺址 澧县城头山遗址
城头山遗址位于澧县县城西北,在城头山镇城头山村境内相距约5.5余公里,占地18.7公顷,是具有6000多年历史的国际知名“中国第一城”。遗址区内发现了迄今世界最早(6500年前)、保存完好的水稻田,中国最早的大型祭坛。城头山遗址代表了长江流域新石器时代古文明的发展高度,与素称中华文明摇篮的黄河流域古文明相比,毫不逊色,且年代更早。
磁山文化
磁山文化,是指分布于中国华北地区的一种新石器时代文化,因首在河北省邯郸市武安磁山发现而得名。 磁山文化是仰韶文化的源头之一,也就是华夏族的源头之一。磁山文化最具代表性的器物是陶盂及陶支架、石磨盘及磨棒。据碳14法测定年代,距今约8000年至7600年前,与1977年在河南省新郑裴李岗村发现的裴李岗文化的年代大体相当。磁山文化的陶器均为手工制作,用泥条盘筑法和捏塑法成型,绝大部分属于夹砂红褐陶,少部分为泥质红陶,以素面为主,烧成温度在700~930℃左右。 磁山被誉为是世界上粮食粟、家鸡和中原核桃最早发现地。粟、家鸡和核桃三大发现。磁山文化改写了世界粟作农业、家鸡驯养和核桃产地的历史。 考古认为,磁山文化是粟文化的代表之一。
大地湾文化 ( ca. 5900 v. Chr. bis 5300 v. Chr.)
大汶口文化
Mit Dawenkou-Kultur (chinesisch 大汶口文化, Pinyin Dàwènkǒu wénhuà) wird eine Gruppe neolithischer Gemeinschaften in Shandong sowie Anhui, Henan und Jiangsu (alle in der heutigen Volksrepublik China) bezeichnet. Die Kultur existierte etwa von 4100 v. Chr. bis 2600 v. Chr. neben der Yangshao-Kultur. Es wurden Artefakte aus Irdenware, Türkis, Jadeit und Elfenbein gefunden.
东夷文化/Dongyi Culture
东夷文化是指东夷人所创造的文化,是中华文明重要源头之一,主要发源地在山东的鲁中山区和沂沭河流域,  具体的范围包括了山东全境及其毗邻的广大地区。自新石器时代开始一直到西周中期结束,东夷及其古文化在亚洲古文化的发源与交流中都处于较为重要的地位。  东夷文化从距今8300年前的后李文化起  ,历经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岳石文化,都是东夷人所创造出来的不同阶段的文化。  东夷文化从鸟图腾的崇拜,到各种手工艺、建筑工艺的发展,再到礼制的出现、聚落和城市的分化乃至早期国家的形成,伴随部族迁徙而将海岱文化传播到中华大地各个角落,一起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中华传统文化
二里头遗址/二里头文化/Erlitou-Kultur
Die Erlitou-Kultur bezieht sich auf eine Klasse archäologischer kultureller Überreste, die durch die Erlitou-Stätte I-IV in Yanshi, Stadt Luoyang, Provinz Henan, repräsentiert wird und eine Art archäologische Kultur zwischen der Longshan-Kultur und der Erligang-Kultur in den zentralen Ebenen darstellt. Sie ist ein wichtiger Teil der chinesischen Zivilisation und wurde von den Vorfahren verschiedener ethnischer Gruppen geschaffen.
河姆渡文化
Die neolithische Hemudu-Kultur (chinesisch 河姆渡文化) bestand ab etwa 7000 v. Chr. und hatte ihre Blütezeit von etwa 5200 bis 4500 v. Chr. Andere Quellen datieren die Hemudu-Kultur auf den Zeitraum von rund 5050 bis 3350 v. Chr.
红山文化
红山文化是中国北方地区较重要的新石器时期文化,因发现于热河省(今属内蒙古)的红山而得名,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新石器时代文化,距今约5000至8000年前,持续时间约2000年。该文化最早发现于1908年,在1924、1930和1935年由日本考古学者进行了连续发掘。红山文化以辽河流域中辽河支流西拉沐沦河、老哈河、大凌河为中心,分布面积达20万平方公里,距今五、六千年左右,延续时间达两千年之久。红山文化的社会形态初期处于母系氏族社会的全盛时期,主要社会结构是以女性血缘群体为纽带的部落集团,晚期逐渐向父系氏族过渡。
黃帝 黄帝
黄帝(公元前2717年4月22日(农历三月初三)?-公元前2599年?),古代传说人物,为《史记》中的五帝之首。 神话传说,黄帝的父亲少典为有熊国君,因居轩辕之丘,故号轩辕,长居姬水,为姬姓,国于有熊(今河南新郑),又称有熊氏,帝鸿氏或归藏氏。相传他出生于三月初三,俗言“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