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utsch-Chinesische Enzyklopädie, 德汉百科
Sichuan Sheng-SC
四川盆地
四川盆地(也被称为川渝盆地),位于亚洲大陆中南部,中国西南部四川省和重庆市境内,西邻青藏高原,是中国四大盆地之一。面积约16万平方公里,占四川省面积的33%。四川盆地西依青藏高原和横断山脉,北近秦岭,东接湘鄂西,南连云贵高原。盆地北缘米仓山,南缘大娄山,东缘巫山,西缘邛崃山;西北边缘龙门山,东北边缘大巴山,西南边缘大凉山,东南边缘相望于武陵山。
四川話 四川话
四川话(四川话拼音:Si4cuan1hua4;国际音标:[sɨ˨˩˧tsʰwan˥˥xwa˨˩˧]),是流行于中国四川省、重庆市(巴蜀地区)及周邊省份臨近地區的主要汉语言[1],包括汉语西南官话中的成渝片及灌赤片。四川话目前约有1亿2千万的使用者,数量次于日语,多于德语。现今四川话形成于元末明初“湖广填四川”的大移民运动时期,是由明之前流行于四川地区的巴蜀语和来自湖广、广东、江西等地的各地移民方言逐渐演变融合而形成的。四川话内部互通度较高,各方言区交流并无障碍。
生物治療國家重點實驗室 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
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依托四川大学,实验室于2005年3月经科技部批准建设,于2007年12月经科技部验收正式成立。同时实验室也是教育部“985工程”I类科技创新平台,四川大学交叉学科研究中心。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总体定位是将现代生物技术、临床医学、免疫学、药物学、纳米生物技术、化学、材料学等多学科进行交叉与融合,致力于人类重大疾病生物治疗的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关键技术及产品研发,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生物治疗实验室,促进医药生物技术的发展。已建立了从基因发现到药物研发及临床治疗等一系列关键技术平台,如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模式生物(基因工程小鼠、斑马鱼与非洲爪蟾);生物技术药物、基因治疗、干细胞与组织工程、纳米生物技术、化学生物学、天然小分子药物、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等药物研发关键技术平台;已建成了生物技术药物及天然药物的GMP中试生产车间、国家新药临床前评价中心和国家新药临床试验基地(生物治疗)。
電子薄膜與集成器件國家重點實驗室 电子薄膜与集成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
实验室紧密围绕国家IT领域的战略目标,立足于电子信息材料与器件的发展前沿,坚持需求与发展并举、理论与实践并重,致力于新型电子薄膜材料与集成电子器件的研究和开发,促进材料——器件——微电子技术的交叉和集成,形成了三个重点研究方向: (1)磁电薄膜与微型器件 主要解决集成器件中电、磁信息的探测和传输 (2)功率半导体器件及集成技术 主要解决集成系统中能量的输入输出 (3)电子聚合物与微结构传感器 主要解决微型结构中电、光信息的获取和传感
地質災害防治與地質環保國家重點實驗室 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
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总体定位于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领域的应用基础研究。实验室以国土防灾减灾和保障国家重大工程建设安全的需求为导向,聚焦我国自然和人类活动诱发重大地质灾害的成生背景、形成机理、早期识别、监测预警与工程治理的理论和技术方法,形成本领域集应用基础研究、先进技术开发与推广、高层次人才培养和汇聚、以及国际交流与合作为一体的国际一流的科学研究中心,为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的国家目标提供全面的理论与技术支撑。 实验室具有独具特色的学术思想和技术方法体系,实验室始终坚持以地质学为主导,将地质学的理论基础与现代地球系统科学、地球关键带理论、工程科学有机结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质过程机制分析-量化评价”和“系统工程地质学”的学术思想体系,构建了从现场调(勘)查、岩土体参数获取、模拟评价到风险源早期识别、监测预警、风险防控、治理工程设计和施工等一整套系统适用、体系完整、针对性强的地质灾害防治和地质环境保护的理论与技术方法体系,以及配套的仪器设备和软件分析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