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eutsch-Chinesische Enzyklopädie, 德汉百科



当时的吴淞江是一条深阔的大江,所谓“吴淞古江故道,深广可敌千浦”,南北两岸的“塘浦阔者三十余丈,狭者不下二十丈,深者二三丈,浅者不下一丈”。两岸众多支流汇入吴淞江后,江面浩瀚,在当时上海地区最早的海上贸易港青龙镇(今上海市青浦区旧青浦)以东江面呈一喇叭形,海面称华亭海,海潮自吴淞江口至此形成涌潮。宋梅圣俞的《青龙海上观潮》有“百川倒蹙水欲立,不久却回如鼻吸”之诗句,是对当时吴淞江口宽阔、涌潮的生动描述。
青龙镇地属秀州华亭县。华亭县据江瞰海,为蕃商舶贾交错的东南第一大县。它的海上港口就是境内的青龙镇。北宋时青龙镇的海上贸易十分发达。陈林《隆平寺藏经记》云:“青龙镇瞰松江上,据沪渎之口,岛夷、闽、粤、交、广之途所自出,风樯浪舶,朝夕上下,富商巨贾,豪宗右姓之所会”,成为四周“海商辐辏之所”。青龙镇海上贸易的繁荣说明吴淞江下游水流的畅通。
南宋中叶以后,青龙镇的海上贸易渐趋衰落,吴淞江的变迁是重要原因。众所周知,太湖地区是一个四边高、中间低的碟形盆地,其中心部位自地质时期以来一直在缓慢下沉,唐代以前太湖地区的积水由三江排入大海,故唐前太湖地区无大水患。从11世纪初开始,气候转暖,气温升高,海平面上升,河流的侵蚀基准面抬高,造成河道比降减小,曲流发育,再加上东边沿海因泥沙的堆积和海塘的修筑等因素,北宋以后太湖三条排水道的格局发生了变化,北、南二江淤塞,出水唯吴淞一江。北宋时郏亶已说:“今二江已塞,而一江又浅。傥不完复堤岸,驱低田之水,尽人于松江,而使江流湍急,但恐数十年之后,松江愈塞,震泽之患,不止于苏州而已矣。”南宋时吴淞江下游河道呈现两个特征是江身多曲,水道迂回,泄水不畅,有 所谓“五汇四十二湾”之说,由于河道多曲,“水行汙滞,不能迳达于海”。再是庆历年二年(1042年)因为松江风涛,漕运多败官舟,遂在吴江县境筑松江长堤,界于江 湖之间,由于吴江长堤的阻隔,水流无力,日长时久,积沙难去,以致水患不息,江身 游浅。二是长江水面高,吴淞江水面低,形成了吴淞江下游东高西低的地势。吴舱下游泄水不畅所谓东导于海而水反西流者是也……所谓欲北导于江者而水反南下者是也”。江口常为“潮沙之所积,久则淤淀”。北宋以后吴淞江口已淤出积沙,称为清洲,将江口分成二支,东支即旧吴淞江道,走今浦东新区老界港、虹江、北虫江一线人海;北支即走今黄浦江至吴淞口人海。大约至南宋初年,清洲南面的东支旧吴淞江旧入海逐渐游浅,清洲与南面陆地连成一片,吴淞江由北支走吴淞口入海 的局面始定。由于吴淞江口积沙的生涨,江身的纡回多曲,必然影响到通航,所以当南宋庆元元年(1195年)华亭县市舶司撤销后,外商不至,青龙镇的海外贸易也就骤然衰落。
上海港海上贸易的再度兴起,则依靠黄浦江水系的形成,吴淞江成为黄浦江的支流。江、浦移位是上海港再度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也是太湖水系的一大变化。上海位于吴淞江的一条支流上海浦(今自龙华以北至外白渡桥一段黄浦江的前身)岸上,聚落因浦得名。大约到了北宋天圣(1023—1032年)年间以前,在上海设酒务以收税。以后因商业的发展,在南宋末年置镇并设市舶务。
龙镇同在吴淞江沿岸,但前者在后者下游,这说明吴淞江上游河道淤浅,故港口下移。但到了元代,吴淞江下游河道因海潮带来的泥沙大量淤积,江中沙洲发育,江口段又出现河沙汇,水力分散.下游更淤废不堪,疏浚工程太大,一时不能见效,而太湖之水不能畅排,三吴地区经常发生水灾,于是就放弃对吴淞江下游的疏导,改引太湖水从刘家港人海。于是浏河替代了吴淞江成为太湖地区主要排水道。元代和明初时浏河沿岸的太仓,“粮艘海舶、蛮商夷贾辐辕而云集,当时谓之六国码头”。郑和下西洋,庞大船队均由浏河出海,浏河替代了吴淞江成为太湖地区的出海口。上述局面如果长期维持下去,太仓、浏河将替代上海成为太湖地区的对外贸易港,上海不可能再有以后的地位。使上海再度兴起的,则是明初永乐年间黄浦江水系的形成。





























泰晤士小镇(英语:Thames Town)是中国上海市松江区的一座新市镇,距市中心约30公里(19英里)。它的名字来自英国伦敦的泰晤士河。它的建筑风格以古典英式集市城镇风格为主题。在这里有铺有大卵石的街道、维多利亚王朝风格的联排屋以及街头小店。
泰晤士小镇是松江区松江新城的一部分。[1][2]小镇距上海地铁9号线松江新城站4公里(2.5英里)。G60沪昆高速公路,即之前的“沪杭高速公路”,从它的南部经过。[3]
尽管松江区是一个古老的辖区,它的建立比上海县的建立还早得多,然而松江新城却是一个新建住宅区,被计划来将人口从上海市中心引到这里。[4]在这座新城中,建造泰晤士小镇的目标之一就是为毗连的松江大学城的那些新建的大学的工作人员们提供住处。[5]这些新建住宅区是“一城九镇”提议的一部分。这一提议是在2001年被上海城市规划委员会通过的。这一方针在第十个五年计划期间(2001-2005)持续实施。这一方针中的“一城”便是松江新城,而英式主题被用于了其中的泰晤士小镇。这一方针中的“九镇”被选在了上海的其他的各个郊区,并且每一个地方也都被赋予了它们自己的主题。迄今,被使用的其他西方主题是斯堪的纳维亚式、意大利式、西班牙式、加拿大式、荷兰式以及德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