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漢德百科全書 | 汉德百科全书
往日岁月

Das DynaTAC 8000X von Motorola war das weltweit erste kommerzielle Mobiltelefon. DynaTAC war die Abkürzung für Dynamic Adaptive Total Area Coverage. Es nutzte den damaligen Mobilfunkstandard AMPS.
Im Jahr 1973 startete bei Motorola unter Martin Cooper[1] und dem Chefdesigner Rudy Krolopp[2] die Entwicklung, die 10 Jahre später in Form des Dynatac 8000X am 21. September 1983 seine FCC-Zulassung erhielt.[3] Es wog 794 g und maß 33 × 4,5 × 8,9 cm. Damals kostete es noch 3.995 US-Dollar (entspricht inflationsbereinigt aktuell 10.870 US-Dollar), bot eine Gesprächsdauer von etwa einer Stunde und konnte 30 Nummern speichern.[4] Dennoch hatten schon ein Jahr später (1984) 300.000 Menschen den Urvater des modernen Mobiltelefons. Ein ähnliches Modell ist das als „Knochen“ bekannte Motorola International 3200.

关于精兵简 政问题给谢 觉 哉 、陈 正 人 的 信 。 (1942 年) 图片来 源 :中 国 人 民抗日战争 纪念馆
全国抗战爆发后,八路军、新四军 在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创建抗日根据地 和 发 展 部 队 等 方 面 取 得 了 很 大 成 绩 。 但由于人力、物力和财力有限,敌后抗 日根据地进入严重困难阶段。部队庞 大、机关臃肿,兵多难养的矛盾日益突 出,根据地面临极大的生存危机。 为了应对困局,减轻老百姓负担,中 共中央一方面号召开展以农业为中心的 大生产运动,一方面实行精兵简政。
一
1941 年 11 月 6 日 至 21 日 ,陕 甘 宁 边区第二届参议会第一次会议在延安 举行。毛泽东出席开幕式并发表演讲, 批评不善于同党外人士合作的狭隘的 关门主义和宗派主义作风,号召党员要 和党外人士合作,鼓励大家多提意见。 时任米脂县参议会议长、边区参议员的 开明绅士李鼎铭与其他 10 名参议员响 应毛泽东号召,根据边区群众几年来经 济负担过重的实际情况,联名提出《政 府 应 彻 底 计 划 经 济 ,实 行 精 兵 简 政 主 义,避免入不敷出、经济紊乱之现象》议 案,同时提出 5 条具体实施建议。 议案一经提出就招来一些反对声 音,指出该议案有碍军队建设和民主政 权的巩固发展。毛泽东知道后非常重 视,他把整个提案抄到自己的本子上, 重要的地方用红笔圈起,并在一旁加了 一段批语:“这个办法很好,恰恰是改造 我们的机关主义、官僚主义、形式主义 的对症药。”在毛泽东的肯定和说服下, 11 月 18 日,大会通过提案并成为边区 政府的决议。毛泽东后来说:“‘精兵简 政’这一条意见,就是党外人士李鼎铭 先生提出来的;他提得好,对人民有好 处,我们就采用了。” 11 月 27 日 ,参 议 会 闭 幕 后 的 第 6 天,边区政府召开第一次政务会议,重 点讨论贯彻执行精兵简政的问题。会 上,李鼎铭重申了该案的要义,谢觉哉、 萧 劲 光 分 别 就 精 兵 简 政 问 题 提 出 建 议。会议决定设立由刘景范、高自立、 周文、周兴、南汉宸组成的边区“编整委 员会”,具体负责边区各级行政组织机 构的精简裁并及人员编制等工作,并定 于 12 月 15 日以前拟出精简方案,年底 办妥,翌年 1 月 1 日起实行。 12 月初,边区政府第二次政务会议 再次重点讨论精简方案问题,初步确定 了各机关、部队、群众团体裁减人数,以 及相关部门的调整、精简问题,会后分 别以训令和指示信的形式,向各厅、院、 处和各专署、县府发出决策部署。精兵 简政开始在陕甘宁边区实施。 边 区 机 关 率 先 示 范 ,迅 速 展 开 行 动。至 12 月 20 日,边区民政厅精简工 作基本完成;22 日,边区政府保安处精 简完成;24 日,边区政府财政厅精简完 成;26 日,边区政府建设厅精简完成;28 日,边区高等法院精简完成,边区银行 总分行也精简就绪;30 日,边区保安司 令部开始实行精简……同月 25 日,清涧 县政府召开会议部署精简工作,成为边 区第一个精兵简政的县级政府。
二
为了贯彻中共中央关于精兵简政 的精神,毛泽东多次致电华北、华中各 抗日根据地,要求他们下决心实行彻底 的精简,否则“弄到民困军愁,便有坐毙 危险”。毛泽东的一系列指示和部署, 对边区和其他抗日根据地的工作起到 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中央持续指导和陕甘宁边区的 影响带动下,晋察冀、晋冀鲁豫等抗日 根据地先后开始精兵简政。 1942 年 1 月 15 日 起 ,晋 察 冀 军 区 开 展 了 缩 编 主 力 、加 强 地 方 武 装 和 民 兵 建 设 等 工 作 。 整 编 后 ,军 区 总 兵 力 由 1940 年底的近 11 万人减至 9.5 万人, 民 兵 由 1941 年 底 的 30 万 人 增 至 约 40 万人。晋冀鲁豫军区精简整编工作与 晋 察 冀 军 区 同 时 展 开 ,除 充 实 战 斗 部 队、加强地方武装外,还着力做好部分 人员的送校学习和转业工作。八路军 第 129 师 对 编 余 人 员 根 据 不 同 情 况 划 定了 4 条标准,分别是参加革命斗争 5 年以上者、家在根据地以内者、家在根 据 地 以 外 或 在 敌 占 区 者 ,以 及 其 他 情 况 者 ,不 同 情 况 处 理 方 式 不 同 。 为 了 稳定军心,第 129 师还规定,对于所裁 汰人员应“妥为资潜回籍与适当安置, 特别是对抗战有功的老年同志与残废 同志,尤应郑重处理,否则破坏政治影 响”。经过精简,八路军第 129 师、晋冀 鲁豫军区成功达到中央提出的精简标 准 ,将 党 政 军 脱 产 人 员 控 制 在 全 区 人 口的 3%以下。 1941 年 11 月 ,晋 西 北 军 区 召 开 军 分区首长以上干部会议,讨论中共中央 关于精兵简政的指示,结合军区具体情 况制定了部队精简计划和编余人员处 理原则。翌年 2 月,军区又对精简整编 工作进行了调整部署。八路军第 120 师 师部专门组成工作组,分头下到第 358、 第 359 旅和大青山支队进行深入动员, 指导开展整编工作。至 3 月,晋西北军 区主力部队由 3.9 万人精简为 3.5 万人, 裁减公务人员 731 名,八路军第 120 师 和新军部队共减少伙食单位 118 个。 1942 年 4 月中旬,中共山东分局和 山东军政委员会也展开整编,将一切领 导集中于山东分局,下设军政委员会; 山东纵队第 1 旅划归八路军第 115 师建 制;八路军第 115 师师部、山东纵队队部 和山东分局合署办公,机关人员精简 1/3 (约 0.35 万人)。
三
精兵简政工作开展一段时间后,不 断有问题暴露出来。毛泽东与党内外 人士多次沟通后,认为主要症结在于调 查研究做得不够,应进行全面精密的分 析,拿出切实的举措来。 1942 年 4 月 9 日,陕甘宁边区召开 第二次全体会议,对前一阶段精兵简政 进行了总结。会议还接受了李鼎铭等 人的建议,兼顾军政民三方利益,邀请 党与军队方面参与编整委员会并加强 其职权,筹备开展第二阶段的工作。 4 月 22 日,中共中央书记处发出关 于总结精兵简政经验的通知,指出了各 地区第一阶段工作中存在的普遍性问 题。 8 月 22 日,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会 议上就整顿三风、精兵简政和陕甘宁边 区工作问题发言,指出:总的目标就是 整顿三风、精兵简政;办法是五整,即整 军、整政、整党、整财、整关系;中央和军 委要以工作和教育作为两个标准来进 行大整。 29 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正式通 过《关于统一抗日根据地党的领导及调 整各组织间关系的决定》,规定 9 月 1 日 发出,作为整风文件。会上,毛泽东提 出 精 兵 简 政 的 目 的 是“ 精 简 、效 能 、统 一、节约、反官僚主义”,并指出“精兵简 政”是一个政策,牵涉到军民关系、军事 建设、行政效能、工作作风、财政政策等 各方面,关系到根据地的存亡。 9 月 7 日,《解放日报》发表毛泽东 撰写的社论《一个极其重要的政策》,阐 述精兵简政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什么 是抗日航船今后的暗礁呢?就是抗战 最后阶段中的物质方面的极端严重的 困难……今后的物质困难必然更甚于 目前,我们必须克服这个困难,我们的 重要的办法之一就是精兵简政……假 若我们还要维持庞大的机构,那就会正 中敌人的奸计。假若我们缩小自己的 机构,使兵精政简,我们的战争机构虽 然小了,仍然是有力量的;而因克服了 鱼大水小的矛盾,使我们的战争机构适 合战争的情况,我们就将显得越发有力 量,我们就不会被敌人战胜,而要最后 地战胜敌人。”依据这种分析,毛泽东强 调“精兵简政”是克服困难的“一个极其 重要的政策”。 12 月 1 日,中共中央发出 《关于 加 强 统 一 领 导 与 精 兵 简 政 工 作 的 指 示》,强调了精兵简政的迫切性,要求 部队实行彻底的精简,而不是小的不 痛不痒的精简。指示还指出,除特殊 情况外,各部队原则上不再补兵;作 战 损 失 后 , 连 、 营 、 团 两 个 并 为 一 个,旅的番号撤销一部分,军区、军 分 区 许 多 性 质 相 类 似 的 机 关 合 并 办 公 ; 全 军 精 简 后 , 做 到 “ 量 小 而 质 精,更有战斗力”。 遵照中央指示精神,各抗日根据地 及时总结经验教训,结合自身实际分别 开 展 了 第 二 次 、第 三 次 甚 至 第 四 次 精 简,历时 2 年多,至 1944 年基本完成。 “精兵简政”对抗日根据地克服严 重困难,完善政权建设和军队建设发挥 了重要作用,成为抗日根据地的“十大 政策”之一。(Quelle: 刘 征 徐亚涛 解放军报)

1951年初秋,在北京中山公园一个僻静的地方,长凳上坐着两个人,他们并不观赏秋色美景,而是专心致意手中的英文稿。戴深度眼镜的中年学者是陈翰笙,而他身旁的助手是位文静的女士。他们正在此编成《中国建设》的创刊号。陈翰笙晚年的回忆录中说,“1951年筹办新刊,一开始,我们连个办事的地方都没有,创刊号是我与李伯悌在北京一个公园的长凳上草拟的”。
陈翰笙是位富有传奇色彩的革命前辈。他是江苏无锡人,早年就读美国柏码拿大学,先后获美国芝加哥大学硕士学位和德国柏林大学博士学位,精通英德俄等多种外语。1924年,他接受蔡元培邀请回国,被聘为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是当时北大最年轻的教授。1925年,由李大钊介绍,陈翰笙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投身革命事业。
陈翰笙与宋庆龄相识于1927年冬天的莫斯科。当时宋庆龄首次出访苏联,也抵达莫斯科,据陈陈翰笙回忆,“这年寒冬的一天,由我的朋友邓演达同我到红场附近的苏维埃旅馆去拜访宋庆龄,这是我第一次同她见面。”此后两人开始了联系与合作。
新中国成立后,国内急需外语干部。1950年周恩来总理托人告知在美国的陈翰笙希望他回国工作。这样他于1951年1月31日回到北京。当时周总理正与宋庆龄商议创办新的对外刊物。1951年3月底的一天,宋庆龄约请陈翰笙夫妇到北京方巾巷住所,商量办刊事宜。令陈翰笙没想到的是,当晚周总理也去了。陈翰笙记得这次见面时,周总理对他说起办杂志的事。陈翰笙表示要有一批人,让金仲华打头,我可以帮忙。于是陈翰笙去上海找金仲华,要他牵头办刊,做编委会主任,他做副主任。
1951年5月至6月间陈翰笙曾三次致信宋庆龄,商议新的对外刊物的名称,最后宋庆龄选定刊名为China Reconstructs(中译刊名《中国建设》)。陈翰笙在6月18日复信说,你建议杂志取名China Reconstructs,意义深远。它意味着中国不仅在国内重建,而且还帮助世界上其他地区进行建设。而且还借以纪念孙中山,因他生前曾办过一份名为《建设》的刊物。
1951年8月宋庆龄约请金仲华、陈翰笙及有关人员,在上海召开了创刊筹备会,商定新刊的编辑方针。经过北京上海两地紧张的合作筹办,1951年12月5日《中国建设》英文版样刊问世,初为双月刊。后以1952年1月为这本杂志正式创刊时间。刚出版时,只有6名工作人员。杂志在北京编译,上海出版发行。为保证杂志质量,陈翰笙全力投入,他说当初几乎每篇稿都看。作为编委会副主任,他负责杂志的英文审定稿,也不时撰写有关国际的文稿,一直忙到1958年唐明照接任。
陈翰笙曾历任外交部顾问,又兼任中国人民外交学会副会长、国际关系研究所副所长和中国科学院社会科学部委员等职,还是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这位跨越三个世纪的传奇老人于2004年3月13日辞世,享年108岁。作为国际问题专家学者,陈翰笙留下诸多专着,如《美国垄断资本》《印度莫卧尔王朝》《中国农民》和《陈翰笙文集》等。

袁世凯侧身像“洪宪纪元”拾圆纪念金币
正面、背面、边环
1916年财政部造币总厂铸
一对百年未曾现身的钱币,承载着特殊年代的印记,隐藏着不寻常的流转故事。今天,咱们就来揭开“洪宪纪元”纪念金币的神秘面纱,探寻它背后那些不为人知的传奇故事。
铸造始末
要了解这对纪念金币的来龙去脉,必须从袁世凯说起。
1912年3月10日,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3年10月10日,袁世凯当选为中华民国第一任大总统。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凯改国号为“中华帝国”,并以1916年为洪宪元年,实行君主立宪政体。
“洪宪纪元”纪念金币,就是在这个大背景下,由财政部指令造币总厂试铸的。
关于“洪宪纪元”纪念金币在1945年第76期《永安月刊》上可查到一篇由李伯琦所写的《中国纪念币考》,里面有相对专业的介绍:洪宪十元金纪念币:民国五年,造币总厂铸。纯金九成,重库平二钱二分(重量8.3克),面袁世凯,军服露顶及肩,五分面像,面向左,背中一飞龙。龙有两翼:向左,一爪持定南针,天子当阳意也。一爪持五箭,五族统一也。帝国国旗,拟即此式。上“中华帝国”四字,下“洪宪纪元”四字,左右“拾圆”二字。略较小(直径21毫米),面背皆轮齿纹。
在文中,作者似乎更欣赏“洪宪纪元”纪念金币的制作。“亦意大利技师鲁乔奇(LuigiGiorgi)雕模,故甚精。”溢美之情,明显流于文字之间。意大利技师鲁乔奇签名“L.GIORGI”,在“洪宪纪元”纪念金币样币上有出现,位于币左“圆”字左上。
1916年3月23日,袁世凯宣布取消“洪宪”年号,恢复中华民国。轰轰烈烈的“洪宪纪元”纪念金币,也昙花一现,最终黯然流产。存世稀少的“洪宪纪元”纪念金币及样币,由此成为可望而不可及的钱币珍品。
2021年,北京诚轩春季拍卖会机制币专场,1916年袁世凯像中华帝国洪宪纪元飞龙“L.GIORGI”签字版拾圆纪念金币样币亮相,在经多轮角逐后,以460万元(含佣金)的价格成交,刷新“洪宪纪元”纪念金币公开拍卖最高成交纪录,可见其市场价值。
李家老宅
回到最初的疑问,带有原包装盒这一对“洪宪纪元”纪念金币,既然如此珍罕,那又怎会隐身李家百年?
李家自然也非一般人家,20世纪二三十年代,李家震与父母居住于安庆,那处老宅子被叫作“任家坡太史第”。
任家坡太史第规模在安庆数一数二:辟有三门,分三路,以正中一路(正宅)为主体,向东西二路(东宅、西宅)蝉联各筑偏殿,进深均为四进,围以住宅、更楼、戏楼、花园等,连成一完整府屋建筑群,占地2万多平方米。
李家震父亲李国模在安庆属一流名人。安庆最有名的风景是城西大观亭,大观亭有《大观亭志》,这个《大观亭志》的主编便是李国模。李国模夫人彭淑士,为苏州名门彭姓之后,苏州人说“无彭不开榜”,说的就是十全街南昀草堂彭家。中国历史共计551名文科状元,但同门走出祖孙状元的,只有苏州彭氏一家。李国模岳父彭名保,晚清时曾在安徽做官,身份是安庆电报局(官办)会办,中国第一部“争气电话”,就是经他的手研究出来的。
但是李国模仅是彭名保的女婿,饶是他再有影响力,也没有实力在安庆置办如此之大的家产。所以,老宅子是从上一代手上传下来的。
李国模与弟弟李国楷的父亲李经世,是地地道道读书人,14岁府学廪生、16岁丁卯科优贡、25岁江南乡试中举、29岁光绪庚辰科进士。李家老宅子就是在他手上大规模修缮,并最终命名为“太史第”的。但是经笔者查证,发现老宅子产权的真正拥有者,其实是李经世的父亲——李蕴章。
李蕴章少年眼盲,但极其聪睿,跟随长兄李瀚章或湖北代办湘军饷需,或赣南管理税务厘金,无不备受赞誉。李蕴章在家排行老四,李鸿章是他的二哥。
“洪宪纪元”纪念金币问世于1916年,综合多种情况考虑,无论是李蕴章、李经世还是李国模,都没有机缘能够将这样一对带有原包装盒的“洪宪纪元”纪念金币归为家藏。那么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传承之源
重新回到李家震身上来。
李家震是李国模长子,从李蕴章这一代算下来,他是第四代长房长曾孙。但严格意义上,他只是李国模嗣子,并非他们亲生。
李蕴章生有四子:李经世、李经邦、李经钰、李经达。其中李经钰生有三子:李国瓌、李国枢、李国桂。这之中,李国瓌生有四子:李家孚、李家晋、李家继(嗣李国枢)、李家震(嗣李国模)。
也就是说,李家震的生身父亲,是李经钰长子李国瓌。
李家震生于1922年,1927年至1936年在安庆居住,后回上海,居康定路,入读上海东吴大学附中、上海交通大学机械系。
李家震结婚时,同住上海康定路(涵养村)的李国瓌已年近古稀,虽李家震早过继给堂兄李国模为嗣子,但他仍为小儿子准备了一份厚礼——带有原包装盒这一对“洪宪纪元”纪念金币。

1916年袁世凯侧身像“洪宪纪元”拾圆纪念金币 一对两枚 原包装盒
李国瓌生于1887年,据《合肥李文安公世系简况》“号敕荪,别号瘦生,晚号嚣嚣子,国学生,分部主事,加五品衔。诰授奉政大夫。授予五等嘉禾章,五等文虎章。”作为李鸿章家族后裔,李国瓌晚年极具影响力,先后任旅苏安徽同乡会主席、安徽公学校长等。
还有重要的一点,李国瓌,字伯琦,并以“李伯琦”之名发表了大量的文字。如《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供词并跋(李国瓌)》《安徽名媛诗词征略序》《程学啓冥报记》《清代帝后庙谥陵名考》等。

“旅苏安徽同乡会主席李伯琦先生近象”
刊《皖事汇报》1936年2月10日第三期
李国瓌算不上钱币收藏家,但他有关钱币的几篇文字,如《中国金币考》(《虞社》1933年第197期)以及开篇提及的描述“洪宪纪元”纪念金币的《中国纪念币考》,皆被认为是中国机制金币扛鼎之作。
还有一点不得不关注,民国初年,李国瓌还曾任天津财政部造币总厂总收支主任(后任南京造币厂会办),作为决策者与执行者之一,他参与了“洪宪纪元”纪念金币制作的全部过程。自此,为何李家会拥有这一对珍贵非常的“洪宪纪元”纪念金币这一问题的答案呼之欲出,但具体如何,还需进一步考证。
铸藏轶事
“洪宪纪元”纪念金币决策者,是复任财政总长的周学熙。从执掌财政部角度,他不仅“令总厂铸此纪念新皇”,并密计“铸若干万枚,颁行各省,饬令倍价收买”,借此引巨利充盈国库。
最初商议纪念金币主图取袁世凯正面头像,只是“雕刻既艰,费时又欠,且印花时又非一次可成”。此外,“大典筹备处,期其速成,急于星火”。最终,放弃“正面像”计划,“遂取其易者,用五分面像”。
“洪宪纪元”纪念金币样币是民国四年(1915年)冬试铸出来的,全部32枚。后“帝制取消,此币亦不复铸”。32枚纪念金币样币具体流向,“进呈大典筹备处二十四枚,都中各要人分有之。留厂者八枚,各重要职员得其一”。这32枚样币,币面应该都有意大利技师鲁乔奇的签名“L.GIORGI”。
“洪宪纪元”纪念金币的炒作,是1916年初就开始的,“争求此币而不可得,故每枚价值,曾涨至五百元”。且当时就有伪币出现。但此伪币非彼伪币,虽然材质为银,但同样是以纪念金币钢模铸印的,数量为10枚。后流向社会的少量银币,收藏者以外表镀金冒充,从而形成“伪币”一说。
1920年,直皖战争结束,军阀曹锟据财政部造币总厂为省有。因为“洪宪纪元”纪念金币索求者众,而此时金币钢模仍存,因此便“私铸二百余枚”,只是材质有所下降,“金皆八成”。
李家震收藏的带有原包装盒这一对“洪宪纪元”纪念金币,就是“私铸二百余枚”之中的两枚。

《中国金币考》 李伯琦撰 刊登于《虞社》1933年第197期
上述轶事,取自李伯琦《中国金币考》,文章最早刊登于1933年第197期《虞社》。而在其另一篇文章《中国纪念币考》中,他自己做有明确交代:“后曹锟据币厂,予被逐,毁其模而去。”
亲力、亲为、亲闻,李伯琦 在《中国金币考》《中国纪念币考》中的记述,无疑是“洪宪纪元”纪念金币最早也是最权威的证明文字。
(本文出自2025年第3期《中国收藏》杂志)

Der Epang-Palast (chinesisch 阿房宫遗址, Pinyin Ēpánggōng yízhǐ, englisch Epang Palace ‚"Stätte des Epang-Palastes"‘) im Westen der Stadt Xi’an, Provinz Shaanxi, China, war ein Palastkomplex des ersten chinesischen Kaisers Qin Shihuang. Die Bauarbeiten daran begannen im Jahr 212 v. Chr. Der Palastkomplex wurde nach Erkenntnissen von chinesischen Archäologen bis auf die Vorderhalle jedoch nie vollendet.
科学技术
历史
信息时代


军事、国防和装备






历史上的硬币,纸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