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eutsch-Chinesische Enzyklopädie, 德汉百科

苗族
苗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散布在世界各地,主要分布于中国的黔、湘、鄂、川、滇、桂、琼等省区,以及东南亚的老挝、越南、泰国等国家和地区。 根据历史文献记载和苗族口碑资料,苗族先民最先居住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其祖先是蚩尤,“三苗”时代又迁移至江汉平原,后又因战争等原因,逐渐向南、向西大迁徙,进入西南山区和云贵高原。自明、清以后,有一部分苗族移居东南亚各国,近代又从这些地方远徙欧美 。 苗族有自己的语言,苗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分湘西、黔东和川黔滇三大方言。由于苗族与汉族长期交往,有一部分苗族兼通汉语并用汉文 。苗族的宗教信仰主要是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
苗繡 苗绣
苗族刺绣至少应产生于战国。苗族没有自己的文字,故刺绣在某种程度上承担了重要的文化传承作用。纺织品就是苗族人的编年史,苗族刺绣图案包含诸多神秘古老的纹样,记载了苗族的历史、宗教信仰、道德伦理、社会变迁,也体现了苗族人民的世界观、价值观、审美意识,是苗族文化的重要载体。
南越國 南越国
南越国(公元前204年—公元前111年),亦称南粤国, 是秦末至西汉时期位于中国岭南地区的一个政权。从开国君主赵佗至亡国君主赵建德,一共历经五任国王,享国九十三年。 秦末,南海郡尉赵佗乘秦亡之际,封关绝道,兼并岭南的桂林郡、象郡。汉高祖三年(公元前204年)正式建立南越国(南粤国),定都番禺。汉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南越国成为汉朝的藩属国。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南越丞相吕嘉发动叛乱,杀死南越王赵兴,立术阳侯赵建德为南越王。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秋,汉武帝刘彻发动对南越国的战争,于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冬灭亡南越国。 南越国全盛时疆域包括今广东、广西(大部分地区)、福建(一小部分地区)、海南、香港、澳门和越南(北部、中部的大部分地区)。
南嶺 南岭
南岭(南岭山脉;五岭、五岭山脉),由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五座山组成,故又称“五岭”。地处广东、广西、湖南、江西四省区交界处,是中国江南最大的横向构造带山脉,是长江和珠江二大流域的分水岭。
南寧 南宁
南宁,简称“邕”,别称绿城、邕城,是广西壮族自治区首府、北部湾城市群核心城市、中国面向东盟十国国际大通道、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带、西南出海综合交通枢纽城市,中国东盟博览会暨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的永久举办地,国家“一带一路”海上丝绸之路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城市,也是南部战区陆军机关驻地。 南宁建制于东晋大兴元年(公元318年),至今已有1700年历史。南宁是一座历史悠久的边陲古城,同时也是一个以壮族为主的多民族和睦相处的现代化城市。
南寧市 南宁市
南宁市(壮语:Nanzningz),简称邕,古称邕州,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广西壮族自治区首府,广西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金融中心。南宁位于广西中部偏南,西邻崇左市,北界百色市、河池市、来宾市,东接贵港市,南毗钦州市、防城港市。地处桂西南丘陵区,北面多山,而南面较为平坦,邕江横贯中部并穿越市区。[2]市人民政府驻青秀区嘉宾路1号。 南宁古属百越之地,从东晋大兴元年建制至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南宁素有“中国绿城”的美誉,先后获得“联合国人居奖”、“中国最佳休闲城市”等称号。南宁市现辖7个市辖区、4个县、代管1个县级市。 市辖区:兴宁区、青秀区、西乡塘区、江南区、良庆区、邕宁区、武鸣区 县级市:横州市 县:隆安县、马山县、上林县、宾阳县 经济开发区 国家级经济开发区:南宁经济技术开发区、南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南宁东盟经济开发区 省级经济开发区:五象新区
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National Flood Control and Drought Relief Headquarters
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简称“国家防总”),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成立的国务院议事协调机构,负责领导组织全国的防汛抗旱工作。职责: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汛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抗旱条例》和国务院“三定方案”规定,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在国务院领导下,负责领导组织全国的防汛抗旱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