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utsch-Chinesische Enzyklopädie, 德汉百科
湖南省-湘
苗族
苗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散布在世界各地,主要分布于中国的黔、湘、鄂、川、滇、桂、琼等省区,以及东南亚的老挝、越南、泰国等国家和地区。 根据历史文献记载和苗族口碑资料,苗族先民最先居住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其祖先是蚩尤,“三苗”时代又迁移至江汉平原,后又因战争等原因,逐渐向南、向西大迁徙,进入西南山区和云贵高原。自明、清以后,有一部分苗族移居东南亚各国,近代又从这些地方远徙欧美 。 苗族有自己的语言,苗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分湘西、黔东和川黔滇三大方言。由于苗族与汉族长期交往,有一部分苗族兼通汉语并用汉文 。苗族的宗教信仰主要是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
苗族銀飾 苗族银饰
苗族银饰锻制技艺,湖南省凤凰县、贵州省雷山县地方民间传统手工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苗族银饰锻制技艺以银料为原料,银饰的式样和构造经过了匠师的精心设计,由绘图到雕刻和制作有30道工序,包含铸炼、吹烧、锻打、焊接、编结、镶嵌、擦洗和抛光等环节。苗族银饰锻制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苗疆长城
南方长城(South-Great Wall)又称为苗疆边墙,是中国古代的军事防御工程。 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始筑边墙70里,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上起王会营、下至镇溪修建边墙300多里,天启三年(1622年)镇溪至喜鹊营添筑土墙60余里。苗疆边墙全长达430余里。 嘉庆二年(1797年)重修镇竿镇边墙190里。1936年,苗疆掀起“革屯运动”,湖南省政府“废屯升科”,结束了在湘西140多年的“苗防屯政”制度。边墙体系被废弃。长城被北方地区归回所管。 南方长城是中国历史上工程浩大的古建筑之一,这段长城是明清王朝对南方苗族镇抚的产物,涵溶了那个时代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现象,构架了那个时代治国方法的精神实质,是研究明清两代对边远少数民族征服统治鲜活的历史史料。
皿方罍
皿方罍是中国商代晚期制作的青铜方罍,取罍内铭文首字而得名。1922年出土于湖南省桃源县漆家河,现藏于湖南省博物馆。是迄今为止出土的方罍中最大、最精美的一件,被称为“方罍之王”。该器通高84.8厘米,器身高63.6厘米,罍盖呈庑殿顶形,形状与盖式相同。罍身作长方口,直颈,高圈足。全器以云雷纹为地,上饰兽面纹、夔龙纹、凤鸟纹。肩部两侧装饰双耳衔环,正面腹部下方置一兽首鋬。四面边角及各面中心均装饰突起的长条钩戟形扉棱。器盖刻有“皿天(而)全作父己尊彝”八字铭文;器身则为“皿作父己尊彝”六字铭文。
墨戎鼓鎮 墨戎鼓镇
墨戎鼓镇,位于湘西州古丈县默戎镇,地处古丈西南部,素有“古丈县南大门”之称。其历史悠久,可追溯至明朝万历年间,古丈属永顺宣慰使,设有四旗,墨戎为英旗。如今墨戎鼓镇有瓦岗寨、墨戎苗寨、猫儿厅、喜鹊坨、排几娄、对门坪等自然寨,其中核心区域是墨戎苗寨。
南嶺 南岭
南岭(南岭山脉;五岭、五岭山脉),由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五座山组成,故又称“五岭”。地处广东、广西、湖南、江西四省区交界处,是中国江南最大的横向构造带山脉,是长江和珠江二大流域的分水岭。
南岳忠烈祠
南岳忠烈祠位于中国湖南省中部的衡山香炉峰下,是1942年中华民国国民政府为纪念抗日战争阵亡将士而建的祠庙,其建筑仿南京中山陵形式建造,是中国建筑最早、规模最大的抗日战争纪念地之一,也是目前中国大陆唯一一处纪念民国时期抗日阵亡将士的大型烈士陵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