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eutsch-Chinesische Enzyklopädie, 德汉百科

甲骨文
Die Orakelknochenschrift ist die älteste belegte Form der chinesischen Schrift, die auf das späte 2. Jahrtausend v. Chr. zurückgeht. Jahrtausend v. Chr. Die Inschriften wurden durch Einritzen von Zeichen in Orakelknochen angefertigt, in der Regel entweder in die Schulterknochen von Ochsen oder in die Plastra von Schildkröten. In den Schriften selbst werden hauptsächlich die Ergebnisse offizieller Weissagungen festgehalten, die im Auftrag der späten Shang-Königsfamilie durchgeführt wurden.
裴李岗文化
裴李岗文化是中国黄河中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在仰韶文化之前,由于最早在河南新郑的裴李岗村发掘并认定而得名。裴李岗遗址由当地村民李改明发现。该文化的分布范围,以新郑为中心,东至河南东部,西至河南西部,南至大别山,北至太行山。重要遗址还包括临汝中山寨遗址、长葛石固遗址、新密莪沟北岗遗址等。 综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放射性实验室碳14测定,裴李岗文化的年代在距今约9000年前至7000年前之间,可能跨越约2000年左右。 从考古挖掘的出土文明来看,当地人已经懂得畜牧和耕种。它们会在田里种植小米,又会在家里养猪。而当地文明亦是现时中国已知的最早期陶器文明。 陶器以泥质红陶数量最多,夹砂红陶和泥质灰陶也有发现。陶器均为手制,大多为泥条盘筑。有纹饰的器物较少。石器以磨制为主,有石铲、石斧、石镰、石磨盘等。 房屋均为半地穴式建筑,以圆形为主,亦有较少的方形房屋,有阶梯式门道。
洛阳牡丹文化节
洛阳牡丹始于隋朝,盛于唐朝,甲天下于宋朝。洛阳牡丹花雍容华贵,艳而不俗,柔而不媚,被誉为“国色天香”。每年4月1日至5月10日举办的洛阳牡丹花会-洛阳牡丹节。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由国家文化部和河南省人民政府主办。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是一个融赏花观灯,旅游观光,经贸合作与交流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经济文化活动。它已经成为洛阳发展经济的平台和展示城市形象的窗口,洛阳走向世界的桥梁和世界了解洛阳的名片。
平頂山市 平顶山市
平顶山市,素有“鹰城”之称,河南省辖地级市。地势西高东低,呈梯形展布,处于暖温带和北亚热带气候交错的边缘地区,总面积7882平方千米。1957年,平顶山建市。平顶山既是资源型工业城市,也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和省文明城市,还是中国曲艺城、中国书法城、中国观音文化之乡、中国汝窑陶瓷艺术之乡和中国唐钧基地。 中原经济区重要的能源和重工业基地,也是豫中地区中心城市 。平顶山有白鹭洲、白龟湖两个国家级湿地公园。尧山-中原大佛景区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景区有绵延百里的温泉带和世界最高铜制立佛中原大佛,尧山地质公园是国家地质公园。平顶山博物馆、二郎山、灯台架、画眉谷、三苏园、尧山大峡谷漂流、香山寺等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平顶山市下辖4个市辖区、4个县,代管2个县级市。 市辖区:新华区、卫东区、石龙区、湛河区 县级市:舞钢市、汝州市 县:宝丰县、叶县、鲁山县、郏县
西气东输/Project of natural gas transmission from West to East China
“西气东输”,中国距离最长、口径最大的输气管道,西起塔里木盆地的轮南,东至上海。全线采用自动化控制,供气范围覆盖我国西部、长三角、珠三角、华中地区的400多座城市。 自新疆轮台县塔里木轮南油气田,向东经过库尔勒、吐鲁番、鄯善、哈密、柳园、酒泉、张掖、武威、兰州、定西、宝鸡、西安、洛阳、平顶山、信阳、合肥、南京、常州,上海等地区。东西横贯新疆、甘肃、宁夏、陕西、山西、河南、安徽、江苏、上海9个省区,全长4200千米。
河南省
河南省,简称“豫”,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省会郑州,是全国农产品主产区和重要的矿产资源大省、人口大省、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和人流、物流、信息流中心、全国农业大省和粮食转化加工大省。 河南省位于中国中东部、黄河中下游,东接安徽、山东,北接河北、山西,西连陕西,南临湖北,总面积16.7万平方千米。河南省地势呈望北向南、承东启西之势,地势西高东低,由平原和盆地、山地、丘陵、水面构成;地跨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四大流域。河南省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 是夏、商、周三代文明的核心区,三代文明奠定了中华文明绵延不断发展的基础,在河洛之间凝聚为成熟的文明形态,形成以王都为中心的辐射性统治格局。河南历史代表文化为“中原文化”。
濮阳
濮阳市,古称帝丘、开州、澶州、东郡、楚丘,河南省辖地级市,位于河南省东北部,地处黄河下游冀、鲁、豫三省交界处,东、南部与山东省济宁市、菏泽市隔河相望,东北部与山东省聊城市、泰安市毗邻,北部与河北省邯郸市相连,西部与河南省安阳市接壤,西南部与河南省新乡市相倚。濮阳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有“颛顼遗都、帝舜故里”之称,被中国古都学会命名为“中华帝都”;杂技文化享誉中外,是“中国杂技之乡”。濮阳是河南省的东北门户,是中原经济区重要出海通道,为豫鲁冀省际交会区域性中心城市。
淇縣 淇县
古称朝歌,是商朝后期殷的都城。商朝的武乙、太丁(文丁)、帝乙、帝辛四代殷王在此建都,改称朝歌。周灭商殷,周成王平定三监之乱,朝歌一分为三:北部为邺,南部为卫(含朝歌城),东部为鄘(浚)。封康叔领地卫(含朝歌城),建立卫国,都于此403年。淇这个地名,屡见于《诗经》[1]。秦时朝歌邑属三川郡。汉代置朝歌县,元代置淇州,明代改为淇县。[2]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淇县县政府所在地为朝歌镇。2010年,朝歌镇撤销,改为淇县朝歌街道。 商盘庚迁安阳后即称为殷。 现有摘心台,相传为帝辛(周人贬称纣王)自焚的鹿台遗址。摘心台,原称“摘星台”,相传比干于此被挖去心脏,故改称“摘心台”,现有“比干摘心处”石碑。淇县因淇河而得名。淇水源于河南林县临淇东部,经鹤壁流入淇县,再入卫河。
齐国
前11世纪 - 前221年 齐国是周代诸侯国,是中国历史上从西周到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诸侯国。分为吕齐和田齐两个时代。其疆域主要位于今山东省大部、河北省东南部及河南省东北部,始封君为周武王国师、军师太公望吕尚。齐国是周代重要的封国,齐桓公是春秋五霸之一,齐国国都临淄(今山东淄博市临淄区)原称营丘,齐胡公时曾迁都至薄姑(临淄西北五十里)。吕齐传至齐康公时,大夫田和放逐齐康公于临海的海岛上,“食一城,以奉其先祀”,田和自立为国君,是为田齐太公。前386年,田和获周安王列为诸侯,吕氏齐国被田氏取代,田和正式称侯,仍沿用齐国名号,史称“田齐”,为战国七雄之一,周显王三十五年(前334年),齐侯田因齐正式称王(史称齐威王),前221年为秦国所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