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eutsch-Chinesische Enzyklopädie, 德汉百科

隋唐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至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后代通过浙东运河延伸至会稽(今绍兴)、宁波。
从先秦到南北朝,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开凿了大量运河,其分布地区几乎遍及大半个中国。西到关中,南达广东,北到华北大平原,都有人工运河。这些人工运河与天然河流连接起来可以由河道通达中国的大部分地区。例如从现在北京不远的通县起,可乘船顺潞水由泉州渠到沟河口入海,经过一段短短的海程,进入泒河,经过平虏渠,入漳水,经过利漕渠和白沟而入黄河,进入汴渠上游,沿蒗荡渠而下,由颍水入汝水,由汝水的支流舞水入泚水,入淯水,入汉水,入杨口渠,入长江,入洞庭湖,入湘水,入漓水,入西江,沿西江可达番禺城;或由江陵溯长江达巴蜀,以通西南。这四通八达的水道为后世开隋唐大运河奠定了基础。大业元年至六年(605年至610年),隋炀帝动用百万百姓,疏浚之前众多王朝开凿留下的河道,修了隋唐大运河。此后,唐、北宋长期开凿、疏浚、整修隋唐大运河,使得隋唐大运河可以继续使用。
隋唐大运河跨越地球10多个纬度,纵贯在中国最富饶的华北平原和东南沿海地区,地跨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8个省、直辖市,是中国古代南北交通大动脉,在中国历史上产生过巨大作用,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的水利建筑工程。
2014年6月22日,包括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浙东运河在内的三大部分十段河道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成为中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














邯郸,简称邯,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河北省下辖的地级市,经国务院批准拥有地方立法权的较大的市,位于河北省最南端,因邯山至此尽而得名,有“河北南大门”之称。市境北接邢台市,东临山东省聊城市,南界河南省安阳市、濮阳市,西邻山西省晋中市、长治市。地处太行山脉东麓,华北平原中部,晋冀鲁豫四省交界之地,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地势西高东低。西部为山地丘陵带,东部为冲积平原区。滏阳河、漳河、洺河等自西向东流经市境[参2],市人民政府驻丛台区。
邯郸历史悠久,是中原文明重要的发祥地之一,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距今8000年前就有新石器早期的磁山文化;春秋战国时期,邯郸作为赵国都城达百余年,前后经历八代国君,是当时中国北方政治、文化、经济、交通中心;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邯郸遭到战乱破坏,由当时的赵国国都贬为一个郡;西汉时期和关中的长安、中原的洛阳、山东的临淄、西南的成都共享“五都盛名”;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邯郸南部的邺城(今临漳县)逐渐兴起,袁绍、曹魏等势力先后占据邺城而称霸天下;南北朝时,先后有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在此建都;隋朝时隋炀帝下令火焚邺城,邺城遭到毁灭;到北宋时,邯郸东部地区的大名县成为北宋“陪都”为北京大名府。明清时期,邯郸隶属广平府、彰德府;民国初年,邯郸隶属直隶省冀南道,1993年国务院批准,实行地市合并,邯郸地区周围所辖各县划归到邯郸市,称邯郸市。
邯郸是中国成语之城,“邯郸学步”从某种意义上代表赵国都城的风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