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漢德百科全書 | 汉德百科全书

Tulou-Lehmrundbauten von Yongding
永定土楼,即永定客家土楼,位于福建省西南部的龙岩市永定区,中国古建筑的一朵奇葩,永定土楼的设施布局既有苏州园林的印迹,也有古希腊建筑的特点,是中西合璧的建筑典范。 在永定22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分布着2万多座土楼,其中有三层以上的大型建筑近5000座,圆楼360多座, 其中清代以前的约占1/3,具有代表性的土楼近3000座。 永定土楼,分五凤楼、方楼和圆楼三大种类。永定土楼是中国古建筑的一朵奇葩,展示了客家人的智慧,具有防震、防火、防御等多种功能,通风和采光良好,冬暖夏凉。永定土楼的结构还体现了客家人世代相传的团结友爱传统。
Großen Glocke von Yongle
永乐大钟,又称华严钟,于明朝永乐二十二年(1424)铸制,所以叫“永乐大钟”。永乐大钟,中国现存最大的青铜钟。铸造于明永乐年间,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大钟被移到万寿寺。清雍正十一年(1733)移置觉生寺(今称大钟寺)。铜钟通高6.75米,钟壁厚度不等,最厚处185毫米,最薄处94毫米,重约46吨。钟体内外遍铸经文,共22.7万字。铜钟合金成分为:铜80.54%、锡16.40%、铅1.12%,为泥范铸造。 永乐大钟钟声悠扬悦耳,经专家测试,其声音振动频率与音乐上的标准频率相同或相似,轻击时,圆润深沉;重击时,浑厚洪亮,音波起伏,节奏明快优雅。声音最远可传90里,尾音长达2分钟以上,令人称奇叫绝。每年新年来临之际,永乐大钟就会敲响。这口大钟已敲击了五百多年,仍完好无损。
Laternenfest
元宵节在东亚已有悠久的历史,对全球华人都有很大影响力。元宵节亦称为上元节、小正月、新十五、元夕、小年或灯节,又称为元宵(台罗,下同:guân-siau)、元宵节(guân-siau-tsueh)、上元(siōng-guân)、正月半(tsiann-ge̍h-puànn)。时间是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
Yueyang-Turm
岳阳楼,位于湖南省岳阳市岳阳楼区洞庭北路,地处岳阳古城西门城墙之上,紧靠洞庭湖畔,下瞰洞庭,前望君山;始建于东汉建安二十年(215年),历代屡加重修,现存建筑沿袭清光绪六年(1880年)重建时的形制与格局;因北宋滕宗谅重修岳阳楼,邀好友范仲淹作《岳阳楼记》使得岳阳楼著称于世。自古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之美誉,岳阳楼是中国江南历史文化名楼之一,世称"天下第一楼"。
Guangdong-Hongkong-Macau Greater Bay Area
粤港澳大湾区,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广东省广州市、深圳市、珠海市、佛山市、惠州市、东莞市、中山市、江门市、肇庆市。 粤港澳大湾区地理条件优越,“三面环山,三江汇聚”,具有漫长海岸线、良好港口群、广阔海域面。经济腹地广阔,泛珠三角区域拥有全国约1/5的国土面积、1/3的人口和1/3的经济总量。粤港澳大湾区已形成通信电子信息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无人机产业、机器人产业以及石油化工、服装鞋帽、玩具加工、食品饮料等产业集群,是中国建设世界级城市群和参与全球竞争的重要空间载体。
Yue-Oper/Shaoxing-Oper/Yueju
浙江,江苏,上海市,福建省 越剧,中国主要戏曲剧种之一,起源于浙江嵊州,兴盛于上海,主要流行于苏浙沪等地区,目前为中国第二大戏曲剧种。 越剧在发展中汲取了昆曲、话剧、绍剧等特色剧种之大成,经历了由男子越剧到女子越剧为主的历史性演变。越剧长于抒情,以唱为主,声音优美动听,表演真切动人,唯美典雅,极具江南灵秀之气;多以“才子佳人”题材为主,艺术流派纷呈,公认的就有十三大流派之多。主要流行于:上海、浙江、江苏、福建、江西、安徽等广大南方地区,以及北京、天津等大部北方地区,鼎盛时期除西藏、广东、广西等少数省、自治区外,全国都有专业剧团存在。
Yunjin/Yun-Brokat/Yun Brocade
云锦是一种中国传统提花丝织锦缎,为南京特产。因其图案绚丽、纹饰华美如天上云霞而得名。云锦至今有约1600年的历史。东晋义熙十三年(417年)在建康设锦署,被认为是云锦正式诞生的标志。从元代开始,云锦一直为皇家服饰御用贡品。清代设有“江宁织造署”。云锦织造工艺是中国传统束综提花机中最复杂的一种,采用15世纪发明的云锦妆花环形大花楼木织机由两人配合织造。云锦有“织金”、“库锦”、“库缎”、“妆花”等主要品种流传至今。现在南京设有南京云锦研究所进行云锦的织作和研究。 2009年9月30日,南京云锦织造技艺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Schutzzonen im Nationalpark der "drei parallel verlaufenden Flüsse" in Yunnan
Yungang-Grotten
云冈石窟位于中国山西省大同市西郊,主要建于北魏兴安二年(453年)到太和十九年(495年)间,是中国第一处由皇室显贵主持开凿的大型石窟。整个窟群分东、中、西三部分。东部的石窟多以佛塔为主,又称塔洞;中部“昙曜五窟”是云冈开凿最早,气魄最大的窟群;西部窟群时代略晚,大多是北魏迁都洛阳后的作品。石窟依山开凿,在武州河北岸东西绵延1公里,主要洞窟达51个(其中保存较好的约20个),整个窟群共有大小佛蹲1100多个,大小佛像51000多尊,最大佛像高达17米,最小佛像仅有2厘米高。最大石窟是第6窟(北魏孝文帝时开凿),由地面到窟顶高达20米。
Tashilhunpo-Kloster
扎什伦布寺(藏语:བཀྲ་ཤིས་ལྷུན་པོ་དགོན་,威利转写:bkra shis lhun po dgon,直译:吉祥须弥寺),简称扎寺,位于中国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主城区日光山(ཉི་འོད་རི་,nyi 'od ri)南麓。始建于1447年,此后规模扩大、地位提高,成为后藏地区最大的寺庙,历代班禅喇嘛驻锡之地,旧时的后藏政治兼宗教中心。与前藏的拉萨三大寺,多康的塔尔寺、拉卜楞寺,并为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