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utsch-Chinesische Enzyklopädie, 德汉百科
道教的大宫观,乃至于著名的洞天福地,一般每年都有烧香集中的高峰期,称为香期,民间或称为香会。也常有固定的祭祀、庆典等活动,称为庙会。这种“会”,是古老的民间交往形工式。本来在中国古代,有所谓“社会”、“社火”,是指同一地域的人们共同祭祀土地神、五谷神。因为传统的农耕社会,平常各家种自家的地,相互之间很少交往,而当祭祀社神时,才有人领头组织,集体一起进行,所以“社会”是民间重要的组织和交往活,是一地民众增强凝聚力的重要途径。近代,有聪明的学者,用这个辞来指称一定时间和地域中人们生活的共同体,也就包含了人类经济、政治、文化、家庭和日常生活中联系的总和。现代社会中,香期、庙会仍然在民间的交往中起着重要作用。它们首先是民众基于信仰的组织和活动,但又常带动着人们在感情、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交流。
香期和庙会都以庙和庙中供奉的主要神灵为中心。道教在自身的发展中形成了不少在本教内部以及民间都有重大影响的宫观、名山,有的还是某一教派的宗坛所在,所以在教内外都有极大的号召力。这些名山宫观中所供奉的神,能够吸引附近乃至于午千里以外的信众、香客前来进香,尤其是其神仙的生日等重大节日,以庙为中心,以敬奉该宫观的神仙、祖师等为主要内容,形成规模宏大的祭祀、庆祝活动。所以这些庙会常常有不同的名称。有时为突出其进香的内容,称为香会;为突出其报答神佑、采取大规模民间文艺演出的特点,称为赛会、过会、出会。同时,由于庙会、香期是当地人流量最为集中的时期,也带来了或者繁荣了食品、住宿、轿马租赁等的商机;各地农村民众平时很少往来,香期庙会期间则成了物资交流的好机会。这样,庙会的活动是综合性的民俗大会。
在庙会中,人们常举办各类娱神又娱人的民间文艺活动。比如,北京有所谓过会的习俗,就是在各庙会期间,演出各类曲艺、杂耍等。“过会者,乃京师游手扮作开路、中幡、扛箱、官儿、五虎棍,跨花鼓铽,高跷秧歌,什不闲,耍坛子,耍狮子之类”(《燕京岁时记》)这里说的,都是北京地区流行的杂耍之类。由于庙会的群众参与性很强,这些娱乐活动有专业性的,多数仍是各社区或各行业自发形成的,更由于集中于一时一地举行,可以相互比较,所以带有很强的竞技性。这又促进了民间艺人和一般的参与者提高艺术质量。所以在凡有一定影响的庙会,往往形成了民间文艺、杂技等的大展示。届时,争奇斗妍,观者如堵,成为名副其实的娱乐盛会。
出会
中国古代向来有一地居民共同祭祀当地神灵,或者迎接神明巡行某一地区以求他消灾赐福的习俗。在祭神和神明巡回的同时,民间要举办隆重的文娱活动,以及相关的祈求神明保佑的活动。为进行这类活动,要有一定的组织,称之为会。比如,同一地域的居民祭祀社神(即后代的土地神),要有会首,来领导其事,形成一个共同的组织,就称为社会。这种传统也进入道教,对于道教诸神也常常举办迎神出会的活动。
出会时经常伴随着热烈火爆的文娱表演,常是民间文艺的大展示。出会,是地方上的一件大事。中国民众素有以歌舞娱神的传统,在大型的出会中,更是有组织地进行着文艺表演的大展示,娱乐活动的大汇粹。同时也常通宵达旦演出各种戏剧。这其中常见的有高跷,旱船,中幡(耍丈余高的旗幡),扮台阁(妆扮戏剧场面,由人抬着或用车载着巡行街市),等等。这些演出往往是同时涌上街市、集镇的空地,当众表演,民众可以随意观看。因为表演者来自民间,不少就是本乡本土的人士,所以这种表演的群众性特别突出。它实际上是中国民间的狂欢节。只是在西方国家,由于宗教基本统一,或者某一宗教占有统治地位,他们的宗教节日几乎是全国一致乃至于许多国家都一致的。而中国的这种出会,因为信仰的神仙、佛菩萨以及民间俗神,多种多样,各地出会时间不一,人们可以到邻近地方赶会,也就可以多次参与这类狂欢活动。其中许多民间文艺表演,本来都是专为出会准备的,由民间艺人自己刻苦训练,而且经出会中多群演出团体的竞争、切磋、交流,不断提高水准,待到时代变迁,出会的活动有的已经仃止,它们便独立出来,成为很有影响的民间文艺表演,不少仍然活跃在当代的文艺舞台上。最近二十年来,中国大陆上旅游有很大发展,各种民间的文艺,也得到了很好的利用,其中有不少就是源自于各种出会之中表演的。所以目前这一类为神道出巡、出会而组织和生存的民间文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