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德百科全書 | 汉德百科全书

       
汉语 — 德语
Catalog 历史

Zhang Guotao
张国焘(1897年11月26日—1979年12月3日),字恺荫,又名特立,江西萍乡人,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始人之一,中共早期领导人之一,是八一南昌起义主要发起人之一。张国焘在中共党内资历很深,长征后他领导的红四方面军的实力在中央红军之上。1932年进入鄂豫皖苏区,成为根据地事实上的领导者。1935年4月放弃川陕根据地开始长征。6月懋功会师后,反对中央北上的决定,10月率部南下川康,在卓木碉宣布另立“中央”。
张国焘左,毛泽东右

张国焘(1897年11月26日—1979年12月3日),恺荫,又名特立江西萍乡人,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始人之一,中共早期领导人之一,是八一南昌起义主要发起人之一。张国焘在中共党内资历很深,长征后他领导的红四方面军的实力在中央红军之上。1932年进入鄂豫皖苏区,成为根据地事实上的领导者。1935年4月放弃川陕根据地开始长征。6月懋功会师后,反对中央北上的决定,10月率部南下川康,在卓木碉宣布另立“中央”。

1936年,彭德怀用计,取代张国焘,控制红四方面军。1937年3月在政治局扩大会议受到批判。1938年4月初,乘祭黄帝陵之机逃出陕甘宁边区,投靠中国国民党。4月18日被开除党籍。不久加入军统从事反共特务活动。1948年6月在上海创办《创进》周刊,同年11月去台湾。1949年转居香港。1968年移居加拿大多伦多。

Zhang Guotao (chinesisch 張國燾 / 张国焘, Pinyin Zhāng GuótāoW.-G. Chang Kuo-t'ao; * 26. November 1897 in Pingxiang; † 3. Dezember 1979 in Toronto) war einer der ersten Führer der Kommunistischen Partei Chinas und militärischer Führer während des Chinesischen Bürgerkriegs. Er war innerparteilicher Konkurrent Mao Zedongs. Nachdem er diesem im Machtkampf unterlegen war, lief er zur Kuomintang über und ging schließlich nach Kanada ins Exil.

此图片/视频/音频可能受版权保护,它仅用于教学目的。如果您发现了不妥之处请用通知我们,我们将马上删除它。
Zhang Heng
张衡(78年—139年),字平子,南阳郡西鄂县(今河南省南阳市南召县南)人,东汉士大夫、天文学家、地理学家、数学家、科学家、发明家及文学家,官至太史令、侍中、尚书。张衡一生成就不凡,曾制作以水力推动的浑天仪、发明能够探测震源方向的地动仪和指南车、发现日食及月食的原因、绘制记录2,500颗星体的星图、计算圆周率准确至小数点后一个位、解释和确立浑天说的宇宙论。

Zhang Heng (78 in Nanyang -139) war ein chinesischer Mathematiker, Astronom, Geograph, Schriftsteller und Erfinder.

Im Alter von 16 Jahren verließ Zhang Heng seine Familie, um in verschiedenen chinesischen Städten zu studieren. Nachdem er sich zunächst mit der Literatur befasst und verschiedene respektable literarische Arbeiten verfasst hatte, wandte er sich im mit etwa 30 Jahren der Astronomie zu. Er erwarb sich bald einen Ruf als Wissenschaftler und trat als solcher im Alter von 38 Jahren in den Dienst der Regierung. Er machte schnell Karriere und wurde schließlich unter Kaiser Liu_Hu (An-ti) Minister und Chef-Astronom der Han-Dynastie.

In dieser Position führte er im Jahr 123 eine Reform des Kalendersystems ein, mit dem Ziel, die Monate wieder mit den Jahreszeiten in Übereinstimmung zu bringen.

Zhangs kosmologisches Weltbild basierte auf der Vorstellung, dass Erde und Himmel sphärisch seien, mit der Erde im Zentrum.

Zhang Heng war der Erfinder des wohl ersten Seismographen, oder genauer Seismoskops, der Welt.

(Quelle: www.studentenpilot.de/studieninhalte/onlinelexikon/zh/Zhang_Heng/) 

张衡(78年—139年),字平子南阳郡西鄂县(今河南省南阳市南召县南)人[1]东汉士大夫天文学家地理学家数学家科学家发明家文学家,官至太史令侍中尚书。张衡一生成就不凡,曾制作以水力推动的浑天仪、发明能够探测震源方向的地动仪指南车、发现日食月食的原因、绘制记录2,500颗星体的星图、计算圆周率准确至小数点后一个位、解释和确立浑天说宇宙论;在文学方面,他创作了《二京赋》及《归田赋》等辞赋著作,拓展了汉赋的文体与题材,被列为“汉赋四大家”之一。他开创了七言古诗的诗歌体裁,对中华文化有巨大贡献。

此图片/视频/音频可能受版权保护,它仅用于教学目的。如果您发现了不妥之处请用通知我们,我们将马上删除它。
Zhang Jian
张謇(1853年7月1日—1926年7月17日),字季直,号啬庵,江苏海门人,清末状元。中国近代实业家、政治家、教育家,主张“实业救国”。 张謇是晚清时期立宪运动的领袖,曾主持发动了三次国会请愿运动。在民国任工商部长时,他指出过去的措施,在“无导民兴业之心”,卒之糜费而乏效果。今后部办企业,概行停罢,悉听民办。他创办了中国近代的第一所师范学校南通师范学校(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时一部分系科迁入扬州成立扬州师范学院)以及中国第一家民办博物馆南通博物苑,以及中国第一家气象台军山气象台以及高等学校南通大学。参与筹画建立中国近代第一所高等师范学堂三江优级师范学堂,并参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立东南大学(后改名为国立中央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江南大学)、河海工程专门学校(即现河海大学)、复旦大学、吴淞商船专科学校(现上海海事大学、现大连海事大学)、江苏省立水产学校(现上海海洋大学)等的筹建。
此图片/视频/音频可能受版权保护,它仅用于教学目的。如果您发现了不妥之处请用通知我们,我们将马上删除它。
Zhang Juzhengs Reformen
张居正改革指的是万历元年(1573年),为了挽救明王朝,张居正在明神宗的支持下,进行的一场地主阶级的改良自救运动。因效果显著,又被称为“万历中兴”。万历元年(1573年),明王朝政治腐败,社会危机凸显,为了挽救明王朝,张居正从军事、政治、经济方面进行改革。但因为改革触动了地主阶级的利益,遭到阻拦,最终在万历十年(1582)宣告失败。 张居正改革创造了历史上的“万历中兴”,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国内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强化了中央集权,充实了政府财政,提高了国防力量,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万历年间,内阁首辅张居正为挽救明王朝,缓和社会矛盾,在政治、经济、国防等各方面进行的改革。从维持明王朝的长远统治出发,统治阶级内部的一些当权人物认为,必须改革政治,寻求一条自救的道路。在这样的形势下,张居正的改革措施得到了推行。

经过这次改革,强化了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机器,基本上实现了“法之必行”、“言之必效”,使明政府的财政收入有了显著的增加,社会经济有所恢复和发展,国库积银达六七百万两之多,储备的粮食多达1300多万石,足够支用十年。比起嘉靖年间国库存粮不够一年用的情况,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使十分腐败的明朝政治有了转机。

但是改革不免触动了相当数量的官僚、缙绅和既得利益者的利益,因此很自然地遭遇到了保守派的强烈对抗。再者,历史积弊太深、太顽,已是积重难返。万历十年(1582年),张居正积劳成疾,迅即病死,反对派立即群起攻讦。疯狂地进行反攻倒算。他们攻击张居正改革“务为烦碎”,清丈土地是“增税害民”,实行“一条鞭法”是乱了“祖制”。他们下令撤销了张居正死时特加的官爵和封号,进而查抄家产,变法最终失败。

此图片/视频/音频可能受版权保护,它仅用于教学目的。如果您发现了不妥之处请用通知我们,我们将马上删除它。
Zhang Qian
张骞(约前164年~前114年),字子文,汉中郡城固县(今陕西省城固县)人,汉代杰出的外交家、旅行家、探险家,丝绸之路的开拓者。 西汉建元二年(前139年),张骞奉汉武帝之命,由长安出发,甘父做为向导,率领一百多人出使西域,打通了汉朝通往西域的南北道路,即赫赫有名的“丝绸之路”,汉武帝以军功封其为博望侯。张骞先后两次出使西域,打开了中国与中亚、西亚、南亚以至通往欧洲的陆路交通,从此中国人通过这条通道向西域和中亚等国出售丝绸、茶叶、漆器和其他产品,同时从欧洲、西亚和中亚引进宝石、玻璃器等产品。 汉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张骞病逝于长安,归葬汉中故里。

Zhang Qian (chinesisch 張騫Pinyin Zhāng Qiān, W.-G. Chang Ch’ien; * 195 v. Chr.; † 114 v. Chr.) war ein chinesischer Entdecker und kaiserlicher Gesandter im 2. Jahrhundert v. Chr., zur Zeit der Han-Dynastie. Ihm gelang es als erstem chinesischen Beamten, dem Kaiserhof verlässliche Informationen über Zentralasien zu verschaffen (unter Kaiser Wu). Er war außerdem ein Pionier der chinesischen Kolonisation und Eroberung der Xinjiang-Region. Zhang Qians Berichte über seine Erkundungen in Zentralasien sind in den Shiji von Sima Qian festgehalten.

张骞(约前164年~前114年),字子文,汉中郡城固县(今陕西省城固县)人,汉代杰出的外交家、旅行家、探险家,丝绸之路的开拓者。

西汉建元二年(前139年),张骞奉汉武帝之命,由长安出发,甘父做为向导,率领一百多人出使西域,打通了汉朝通往西域的南北道路,即赫赫有名的“丝绸之路”,汉武帝以军功封其为博望侯。张骞先后两次出使西域,打开了中国与中亚、西亚、南亚以至通往欧洲的陆路交通,从此中国人通过这条通道向西域和中亚等国出售丝绸、茶叶、漆器和其他产品,同时从欧洲、西亚和中亚引进宝石、玻璃器等产品。

汉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张骞病逝于长安,归葬汉中故里。

 

此图片/视频/音频可能受版权保护,它仅用于教学目的。如果您发现了不妥之处请用通知我们,我们将马上删除它。
Zhang Zeduan
张择端(1085年-1145年), 字正道, 又字文友。 琅琊东武(今山东诸城)人。北宋画家之一。张择端自幼好学, 早年游学汴京(今河南省开封市),后习绘画。宋徽宗时供职翰林图画院,专工界画宫室,尤擅绘舟车、市肆、桥梁、街道、城郭,后“以失位家居,卖画为生”。张择端的代表作《清明上河图》是中国12世纪初期一幅杰出的风俗画,在北宋风俗画中具有典型的代表意义。此画集宋代各画种的高超技艺于一图,纷繁多变,于繁杂间游刃有余,实为中国古代绘画之瑰宝。此外,还有《金明池争标图》传世,亦为艺术杰作。

 

Zhang Zeduan (chinesisch 張擇端 / 张择端Pinyin Zhāng Zéduān, W.-G. Chang Tse-tuan), (Hofname: 正道Zhèng Dào) (* 11. Jahrhundert in Dongwu; † 12. Jahrhundert) war ein chinesischer Maler der Song-Dynastie.

Zhang Zeduan war vermutlich Hofmaler während der Nördlichen Song-Zeit und stand der Südlichen Song-Zeit kritisch gegenüber. Das Wenige was man über Zhang Zeduan weiß, rührt von Kolophonen auf seinen Bildern, die ein gewisser Zhang Zhu im Jahr 1186 verfasste.

Das berühmteste Gemälde Zhang Zeduans ist die so genannte Qingming-Rolle, welche Szenen in der Song-Hauptstadt Bianliang (heute: Kaifeng) darstellt.

 

此图片/视频/音频可能受版权保护,它仅用于教学目的。如果您发现了不妥之处请用通知我们,我们将马上删除它。
Zhang Zhidong
张之洞(1837年9月2日—1909年10月4日)。字孝达,一字香涛,号香岩,又号壶公、无竞居士,晚年自号抱冰,人称“张香帅”,直隶天津府南皮县(今河北省沧州市南皮县)人,晚清重臣。道光十七年八月初三生于贵州。咸丰二年(1852年)15岁中顺天乡试解元,同治二年(1863年)中进士第三名探花,据说是因为慈禧太后喜欢张之洞的文章,因此破例提拔,授翰林院编修。历任教习、侍读、侍讲、内阁学士、山西巡抚、两广总督、湖广总督、两江总督(多次署理,从未实授)、军机大臣等职,官至体仁阁大学士。

Zhang Zhidong (chin. 張之洞 / 张之洞, Zhāng Zhīdòng, W.-G. Chang Chih-tung; * 1837; † 1909) war ein wichtiger Reformer der Qing-Dynastie, ein Beamten-Literat, Regionalgouverneur und Begründer der Formel „chinesisches Lernen für das Substantielle, westliches Lernen für das Nützliche“ (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zhongxue wei ti, xixue wei yong). Diese philosophische Formel wurde in der Selbststärkungsära und auch noch während der Hundert-Tage-Reform 1898 angewendet.

张之洞(1837年9月2日—1909年10月4日)。孝达,一字香涛香岩,又号壶公无竞居士,晚年自号抱冰,人称“张香帅”,直隶天津府南皮县(今河北省沧州市南皮县)人,晚清重臣。道光十七年八月初三生于贵州咸丰二年(1852年)15岁中顺天乡试解元同治二年(1863年)中进士第三名探花,据说是因为慈禧太后喜欢张之洞的文章,因此破例提拔,授翰林院编修。历任教习侍读侍讲内阁学士山西巡抚两广总督湖广总督两江总督(多次署理,从未实授)、军机大臣等职,官至体仁阁大学士

张之洞早年一度是清流派健将,后成为洋务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大力倡导“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他注重教育治安,主导了中国近代的警察制度,对清末教育和社会发展有很大的影响。还曾创办汉阳铁厂大冶铁矿湖北枪炮厂等。八国联军入侵时,大沽炮台失守,张之洞会同两江总督刘坤一与驻上海各国领事议订“东南互保”,并镇压维新派唐才常林圭秦力山等自立军起义,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11月),以顾命重臣晋太子太保,次年宣统元年(1909年)病卒,文襄。著有《广雅堂集》。张之洞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并称“晚清四大名臣”。

此图片/视频/音频可能受版权保护,它仅用于教学目的。如果您发现了不妥之处请用通知我们,我们将马上删除它。
Zhang Zuolin
张作霖(1875年3月19日—1928年6月4日),字雨亭,乳名老疙瘩,奉天省海城县人,民间喜人多以张大帅、雨帅称之,西方学术界则称其为奉天之虎(Mukden Tiger)。中华民国政治人物、奉系军阀首领,曾任中华民国陆海军大元帅,于1919年至1928年逝世前,为实质掌控中国东北地区的最高领导人,号称“东北王”。

Zhang Zuolin (chin. 張作霖, Zhāng Zuòlín, W.-G. Chang Tso-lin), auch bekannt als der Alte Marschall (大帥), Regenmarschall (雨帥) oder Mukden-Tiger, war Anfang des 20. Jahrhunderts einer der einflussreichen chinesischen Kriegsherrn. Sein Geburtsdatum ist nicht gesichert. Nach manchen Berichten wurde er 1873 im Kreis Haicheng im Süden der chinesischen Provinz Fengtian geboren. Ermordet wurde er am 4. Juni 1928 in Shenyang, obwohl häufig der 21. Juni als offizieller Todestag genannt wird. Von 1916 bis 1928 beherrschte er die Mandschurei, wobei sich sein Herrschaftsbereich zeitweise auf ein wesentlich größeres Gebiet Nordchinas erstreckte.

张作霖(1875年3月19日—1928年6月4日),字雨亭,乳名老疙瘩[注 2]奉天省海城县人,民间喜人多以张大帅雨帅称之,西方学术界则称其为奉天之虎(Mukden Tiger)[1]中华民国政治人物、奉系军阀首领,曾任中华民国陆海军大元帅,于1919年至1928年逝世前,为实质掌控中国东北地区的最高领导人,号称“东北王”[2]

1875年,张作霖出生于海城县的一户贫农家庭[注 3],曾投身毅军参加甲午战争,后返乡投身绿林,在义和团运动中以“保险队”之名不断壮大实力,成为辽西的一股重要民间武装,清政府因无力征剿,遂于1903年将其招安为正规军。在剿灭辽西、蒙古等地的匪帮后,以“率兵勤王”为由进入奉天协助时任东三省总督赵尔巽镇压辛亥革命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后被任命为第二十七师师长,通过排挤冯德麟段芝贵等人逐渐巩固了在奉天的势力,于1916年就任奉天督军。此后又安插亲家鲍贵卿为黑龙江督军、逼迫吉林督军孟恩远退位,成功将奉系军阀的势力范围扩张至整个东三省

统一东北后,张作霖开始与其他关内军阀争夺政权,先后参与了直皖战争第一次直奉战争第二次直奉战争,1924年奉军攻入北京,张作霖成为中央政府的实际统治者。1926年北伐战争爆发后,张作霖在军事会议上被推举为安国军总司令。1927年于北京中南海怀仁堂就任中华民国陆海军大元帅,代表中华民国行使统治权,成为北洋政府最后一任国家元首。1928年6月4日,张作霖乘坐的火车在皇姑屯被日本帝国关东军预埋的炸药炸毁,使他身受重伤,不久后去世,史称皇姑屯事件。张作霖死后,其子张学良接掌东北军政,随后宣布归顺国民政府,中国自此实现形式上的统一。

此图片/视频/音频可能受版权保护,它仅用于教学目的。如果您发现了不妥之处请用通知我们,我们将马上删除它。
Zhang Taiyan
章太炎(1869年1月12日—1936年6月14日),原名学乘,字枚叔,一作梅叔。后易名为炳麟。因反清意识浓厚,慕顾绛的为人行事而改名为绛,号太炎。世人常称之为“太炎先生”。早年又号膏兰室主人、刘子骏私淑弟子等。浙江馀杭人,清末民初思想家、史学家、朴学大师、民族主义革命家、注音符号设计者、中国医学院首任院长,国粹派代表人物。

Zhang Binglin (chinesisch 章炳麟, Pinyin Zhāng Bǐnglín, IPA (hochchinesisch) [ʂɑ̂ʊ îfú], W.-G. Chang Ping-lin, Yale Shàu Yìfū) (* 25. Dezember 1868 in Yuhang, Chinesisches Kaiserreich; † 14. Juni 1936 in Suzhou, Republik China) war ein chinesischer Philologe und Revolutionär.

Sein wichtigstes philologisches Werk war das Wen Shi (文始 "Die Ursprünge der Schrift"), die erste systematische Arbeit zur Etymologie des Chinesischen. Er trug auch zur Erforschung historischer chinesischer Phonologie bei und entwickelte ein auf der Siegelschrift basierendes Kurzschrift-System, das Jiyin Zimu (記音字母), das später zur Basis des Zhuyin wurde. Obwohl Zhang in vielerlei Hinsicht innovativ war, war er skeptisch in Bezug auf neue archäologische Funde und hielt die entdeckten Orakelknochen und ihre Inschriften für Fälschungen.

Neben seinem Gelehrtendasein war Zhang auch politisch als Mitglied der Tongmenghui und der Guangfuhui aktiv und verfasste eine Reihe politischer Schriften. Diese brachten ihn schon zu Zeiten der Qing-Dynastie ins Gefängnis und auch unter der Regierung von Yuan Shikai wurde er erneut für drei Jahre unter Hausarrest gestellt.

 

此图片/视频/音频可能受版权保护,它仅用于教学目的。如果您发现了不妥之处请用通知我们,我们将马上删除它。
Shōwa-Zeit
昭和(日语:昭和/しょうわ )是日本昭和天皇在位时所使用的年号,使用时间为1926年12月25日至1989年1月7日,是日本各年号中使用时间最长的,合共64年。昭和两字出自中国《尚书》尧典的“百姓昭明,协和万邦”。
/assets/contentimages/Showa-Zeit.jpg /assets/contentimages/index~4.jpeg /assets/contentimages/index~5.jpeg /assets/contentimages/index~6.jpeg
此图片/视频/音频可能受版权保护,它仅用于教学目的。如果您发现了不妥之处请用通知我们,我们将马上删除它。
Zhaoling-Mausoleum

 

Das Zhaoling-Mausoleum (昭陵, Zhāolíng) ist das Grab des Kaisers Taizong (Li Shimin) der Tang-Dynastie. Es befindet sich im Kreis Liquan der bezirksfreien Stadt Xianyang in der chinesischen Provinz Shaanxi.

Berühmt sind seine sechs Steinreliefs von Kriegspferden (Zhāolíng liùjùn, 昭陵六骏).

昭陵是唐太宗李世民与文德皇后长孙氏的合葬陵墓,位于陕西省咸阳市礼泉县烟霞镇九嵕山上,是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从唐贞观十年(636年)文德皇后长孙氏首葬,到唐玄宗开元二十九年(741年),昭陵建设持续了107年之久,周长60千米,占地面积200平方千米,共有180余座陪葬墓,是关中“唐十八陵”,也是中国历代帝王陵园中规模最大、陪葬墓最多的一座;是唐代具有代表性的一座帝王陵墓,被誉为“天下名陵”。昭陵是初唐走向盛唐的实物见证,是了解、研究唐代乃至中国君主专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难得的文物宝库。

 

 

此图片/视频/音频可能受版权保护,它仅用于教学目的。如果您发现了不妥之处请用通知我们,我们将马上删除它。
Zhao-Staat
赵国(公元前403年—公元前222年 ),中国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战国七雄之一。是战国后期东方六国最强大的国家,与秦国展开了数十年的争霸。 赵国国君,嬴姓、赵氏。赵氏历经二十余代,传至赵简子赵鞅、赵襄子赵毋恤。赵鞅打破了晋国六卿的格局,赵毋恤力战智、韩、魏的围攻,简襄之烈确立了赵国版图。 前403年,韩、赵、魏正式三家分晋,周威烈王始命赵烈侯赵籍为侯。 国都几经变迁,前497年,赵简子定都晋阳(太原),公元前451年,赵襄子迁都邢(邢台),前423年,赵献侯迁都中牟(鹤壁),前386年,赵敬侯迁都邯郸(邯郸),从此邯郸成为赵国的国都。前355年,赵国在邢地建檀台,修信宫,邢地成了赵国的别都,称信都。 至赵武灵王时,赵国称王,施行胡服骑射,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支成建制的骑兵。 沿阴山修筑赵长城,前296年灭中山国。赵国地处四战之地,西有秦国,南有魏国,东有齐国,东北燕国,北方则是林胡、楼烦、东胡等游牧民族的地域。 前228年,赵国都城邯郸被秦军攻破。赵国大夫们北逃到代,共同拥立赵代王嘉继续抵抗秦军。前222年,秦军攻灭赵代王嘉,赵国灭亡。

Zhao (chinesisch  / , Pinyin Zhào) war ein Staat des chinesischen Altertums während der Zeit der Streitenden Reiche, der 403 v. Chr. entstand und vom Staat Qin 228 v. Chr. annektiert wurde.

Er grenzte an die Staaten Qin, Wei und Yan. Seine Hauptstadt war Handan. Das Territorium umfasste Gebiete in der Heutigen Inneren Mongolei sowie den Provinzen Hebei, Shanxi und Shaanxi.

赵国(公元前403年——公元前222年),中国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战国七雄之一。
国君嬴姓赵氏,为商朝名臣飞廉(蜚廉)之后,原为赵侯。至造父以下六世至奄父奄父叔代叔代以下五世至赵夙赵夙赵衰晋献公之子重耳赵衰重耳逃亡十九年,重耳返国为晋文公,赵衰任国政。赵衰卒,其子赵盾嗣;赵盾卒,其子朔嗣。朔子赵武晋平公十二年(前546年)为晋国正卿,赵武赵景叔赵景叔传赵鞅,即赵简子(前518年—前458年),赵简子赵襄子(前457年—前425年)。
赵烈侯六年(前403年),韩、赵、魏三家分晋周威烈王始命赵烈侯赵籍为侯。至赵武灵王(前325年—前299年)始称王,至王迁,前222年,灭于秦国。公元前208年,赵歇重建赵国,定都信都(今邢台),数年后为汉将韩信所灭。
赵国全境东北与东胡和燕国接界,东与中山及齐国接界,南与卫、魏、韩三国交错接界,北与楼烦、林胡接界,西与两国交错接界。国都在晋阳(今太原),前425年迁中牟(今鹤壁),前386年赵敬侯迁到邯郸(今河北邯郸市邯山区),在邯郸定都长达一个半世纪。
赵国战国七雄之一的诸侯国,也作勺国,初都晋阳(今山西太原),后迁都中牟(今河南鹤壁),又迁至邯郸(今河北省邯郸),疆土主要有当今河北省南部、山西省中部和陕西省东北隅。西有秦国,南有魏国韩国,东有齐国,东北燕国,北方则是林胡楼烦东胡等游牧民族的地域。另外赵国附近还有小国中山国。 
 
(ちょう)は、戦国時代に存在した国(紀元前403年 - 紀元前228年)で、戦国七雄の一つに数えられる。国姓は趙、または嬴(秦の王室と同祖とされる)。首府は邯鄲。もともとは、の臣下(卿)であった。紀元前228年にに滅ぼされた。 
 

Zhao (Chinese: ) was one of the seven major states during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of ancient China. It was created from the three-way Partition of Jin, together with Han and Wei, in the 5th century BC. Zhao gained significant strength from the military reforms initiated during King Wuling's reign, but suffered a crushing defeat at the hands of Qin at the Battle of Changping. Its territory included areas now in modern Inner Mongolia, Hebei, Shanxi and Shaanxi provinces. It bordered the Xiongnu, the states of Qin, Wei and Yan. Its capital was Handan, in modern Hebei Province.

Zhao was home to administrative philosopher Shen Dao, sophist Gongsun Long and the Confucian Xun Kuang.[1]

Zhao (chinois simplifié : 赵国 ; chinois traditionnel : 趙國 ; pinyin : zhào guó - 453 - 228 av. J.-C.) était l'un des sept États qui composaient la Chine antique pendant la Période des Royaumes combattants. Initialement clan de grands feudataires de l'Hégémonie de Jin, le Zhao fut l'un des trois États créés par la partition de celui-ci par les trois familles en 403 av. J.-C.. D'abord de faible importance, le Zhao sut se développer jusqu'à devenir l'un des royaumes majeurs, avant d'être finalement détruit par le royaume de Qin.

Son territoire s'étendait sur les provinces actuelles de la Mongolie-Intérieure, du Hebei, du Shanxi et du Shaanxi. Les frontières de cet état touchaient le pays des Xiongnu ainsi que les royaumes du Qin, du Wei et du Yan.

Lo stato di Zhao (pinyin: zhào, cinese tradizionale: 趙, cinese semplificato: 赵) fu uno Stato cinese del Periodo dei regni combattenti. All'inizio del periodo era uno degli stati più deboli, ma si rafforzò sotto il re Wuling di Zhao, e alla fine del periodo era l'unico regno in grado di opporsi alla potenza dello Stato di Qin.

Il territorio dello Stato di Zhao comprendeva parte dell'odierna Mongolia Interna e delle province di Hebei, Shanxi e Shaanxi. Confinava con gli Xiongnu e con gli Stati di Qin, Wei e Yan. La capitale era Handan (邯郸), presso la odierna Handan, Hebei.

Zhao (chino tradicional: 趙; chino simplificado: 赵; Wade-Giles: Chao4; pinyin: Zhào) fue un estado chino durante el período de los Reinos Combatientes. Su territorio incluía áreas de las actuales provincias de Mongolia Interior, Hebei, Shanxi y Shaanxi. El estado de Zhao tenía fronteras con los xiongnu y los estados de Qin, Wei y Yan. Su capital era Handan (邯鄲), suburbio de la actual ciudad de Handan en Hebei. 

Чжао (кит. упр. , пиньинь: Zhào, палл.: Чжао) — одно из семи основных северокитайских царств Периода Сражающихся царств (Чжаньго). Существовало с 403 года до н. э. по 222 год до н. э. 

此图片/视频/音频可能受版权保护,它仅用于教学目的。如果您发现了不妥之处请用通知我们,我们将马上删除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