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utsch-Chinesische Enzyklopädie, 德汉百科

       
德语 — 汉语
Catalog 北京故宮博物院

養心殿 养心殿
养心殿建成于明嘉靖十六年(公元1537年),清雍正年重修,作“工”字形建筑,分前后两殿。自清雍正以后,皇帝寝宫移至后殿,前殿成为皇帝处理日常政务,接见臣工的地方。 前殿正中明间设屏风宝座,上悬雍正帝御笔“中正仁和”匾,这里是皇帝接见大臣,举行常朝的所在。 东暖阁是同治、光绪皇帝年幼时,慈安太后和慈禧太后垂帘听政的地方。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溥仪在此召开“御前会议”,作出退位决定。 西暖阁正中设坐榻,上悬雍正帝御笔“勤政亲贤”匾,这里是清代皇帝批阅奏章,或与亲近大臣密商之处。 西暖阁西侧另一小室为乾隆皇帝最著名的书房之一——“三希堂”。
韓熙載夜宴圖 韩熙载夜宴图
《韩熙载夜宴图》卷,五代,顾闳中作 (宋摹本) ,绢本,设色,纵28.7厘米,横335.5厘米。   本幅无款。前隔水存南宋人残题“熙載風流清曠,爲天官侍郎,……”20字。引首有明初程南云篆书题“夜宴圖”三大字。卷后有南宋史弥远“紹勳”葫芦印,清·宋荦钤“商丘宋犖審定真迹”一印。拖尾有行书“韩熙载小传”,后有元·班惟志泰定三年(1326年)题诗,又积玉斋主人题识。后隔水清·王铎题跋,后有“董林居士”、“緯蕭草堂畫記”等收藏印。又有乾隆皇帝长跋及清内府诸收藏玺印。
端門 端门/Duanmen
端门(Duan Gate),位于北京市东城区景山前街4号北京故宫与天安门之间,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是构成明清两代进出宫城的前导性礼仪建筑之一 。 端门位于天安门与故宫午门之间,其建筑规模、风格与天安门基本相同。由城台和城楼组成,城楼面阔九间、进深五间,屋顶采用重檐歇山顶样式,上覆黄琉璃瓦。天安门至端门之间东西两侧对称布局朝房,正中各设一街门,通向太庙与社稷坛南部。端门至午门之间东西两侧亦对称设置值房,值房南侧各开庙右门、社左门,通向太庙、社稷坛中部;北侧各开阙左门、阙右门。
黃花梨木雕花卉紋藤心圈椅 黄花梨木雕花卉纹藤心圈椅
明,高112厘米,长60.5厘米,宽46厘米。   圈椅靠背板攒框镶心,上部如意形开光内雕麒麟纹,中部方形委角开光内雕花卉纹,下部为如意纹壸门亮脚。背板及椅柱两侧饰边牙条。座面上三面围锦绣雕花卉纹围栏。高束腰上镶螭纹绦环板。壸门式牙与腿交圈。三弯腿,龙爪式足,足下带托泥,托泥饰壸门式牙条。   此椅装饰复杂,雕刻繁缛,具有明式家具中少见的华丽风格。
交泰殿/Der Palast der Einheit und des Friedens
内廷后三宫之一,位于乾清宫和坤宁宫之间,约为明嘉靖年间建,顺治十二年(1655年)、康熙八年(1669年)重修,嘉庆二年(1797年)乾清宫失火,殃及此殿,是年重建。   交泰殿平面为方形,深、广各3间,单檐四角攒尖顶,铜镀金宝顶,黄琉璃瓦,双昂五踩斗栱,梁枋饰龙凤和玺彩画。四面明间开门,三交六椀菱花,龙凤裙板隔扇门各4扇,南面次间为槛窗,其余三面次间均为墙。殿内顶部为盘龙衔珠藻井,地面铺墁金砖。明间设宝座,上悬康熙帝御书“无为”匾,宝座后有板屏一面,上书乾隆帝御制《交泰殿铭》。东次间设铜壶滴漏,乾隆年后不再使用。西次间设大自鸣钟,宫内时间以此为准。   交泰殿为皇后千秋节受庆贺礼的地方。清代,于此殿贮清二十五宝玺。每年正月,由钦天监选择吉日吉时,设案开封陈宝,皇帝来此拈香行礼。清世祖所立“内宫不许干预政事”的铁牌曾立于此殿。皇帝大婚时,皇后的册、宝安设殿内左右案上。每年春季祀先蚕,皇后先一日在此查阅采桑的用具。
铜镀金四象驮转花水法钟/Copper-plated four-elephant piggyback water clock
行书/Xing -(Lauf)Schrift(einer der chinesischen Kalligraphiestile)
满文大藏经/清文翻译全藏经/清文全藏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