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utsch-Chinesische Enzyklopädie, 德汉百科
Eine sehr reizvolle Landschaft, der sogenannte „Steinwald“ im Autonomen Kreis Lunan der Yi-Nationalität, Provinz Yunnan, zieht unzählige Touristen an. Dieser Landstrich ist auch unter den Namen „Wunderschönheit auf Erden“ und „Wald aus Jade“ bekannt.
Dieser „Wald“ aus Felsen zieht sich über 26 000 Hektar hin. Schwerpunktmäßig besichtigt werden meist mehr als 80 Hektar. Man sieht zuerst, bevor man den „Steinwald“ betritt, eine wie ein großes Tor geformte Steinplatte.
Bizarre Figuren und Formen aus Stein – Säulen, Pilze, Vögel und andere Tiere, manche bis zu 30 m hoch, die kleinsten zwischen 5 und 10 m hoch – formieren sich zu Gruppen oder ragen einzeln in den Himmel. Je nach Standort und Wetterverhältnissen glaubt man plötzlich vor Gebäuden aus der Antike, vor erstarrten Meereswellen, oder vor vielen dicht nebeneinander mit dem Griff in den Boden gerammten Messern und Schwertern zu stehen. Bei Sonnenschein wirken die Felsen grauweiß, bei Regen dagegen geradezu schwarz. Zerklüftetes Gestein formt sich zu einem Korridor mit Dachfenstern; man trifft auf Seen und unterirdische Höhlen. Auf einer Strecke von mehr als 1700 m durchqueren die Besucher unterirdische Höhlen, steigen auf Gipfel und klettern an schroffen Felsenwänden entlang. Man hört unzählige Bäche rauschen, die sich durch das stark zerklüftete Gestein winden. Mitten im „Steinwald“ stößt man schließlich auf einen klaren See. (Quelle:http://www.chinatoday.com.cn/chinaheute/203/shilin.htm)
昆明市石林风景区,又称为云南石林,位于昆明石林彝族自治县境内,距离云南省会昆明78公里。范围达350平方公里。昆明市石林风景区开发为游览区的主要是:石林风景区、黑松岩(乃古石林)风景区、飞龙瀑(大叠水)风景区、长湖风景区。
昆明市石林风景区已被联合国文教科评为“世界地质公园”,“世界自然遗产风光”。1982年,经国务院批准成为首批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之一,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
茶馬古道(ちゃばこどう)とは雲南省で取れた茶(磚茶)をチベットへ人および馬で運んだことから名付けられた交易路である。南のシルクロード(Southern Silk Road)とも。7世紀の唐や吐蕃の時代にはすでに交易が始められ、20世紀中ごろが流通の絶頂期と言われていて、毛沢東が自動車道を雲南に作るまでこの茶馬古道は使われていた。
雲南省南部の易武が起点。途中、景洪市やプーアル、那柯里などのメコン川沿いで寝泊まりしながら雲南省を北上し、虎街では町の真ん中を茶馬古道が通っている。その後、雲南の最初の王国・南詔国の都・巍山から大理を経由し、麗江市からは長江沿いを行き、ガダン・ソンザンリン寺院などを経由しながら雲南を出る。
チベット 、ミャンマー 、ネパール 、インド などへ抜ける幾つかのコースがある。四川省を起点とするコースも含める[1]。
主な交易品は雲南地域より塩、茶、銀製品、食料品、布製品、日用品など。チベット地域より毛織物、薬草、毛皮など。チベットを経由してインド・ネパールで生産されたの物資も雲南に届いたと言う。茶馬古道の要衝といわれる有名な都市にラサ、徳欽、迪慶、昌都(Qamdo)、芒康(Mar-kham)、麗江、大理、思茅などがある。
The Tea Horse Road or chamadao (simplified Chinese: 茶马道; traditional Chinese: 茶馬道), now generally referred to as the Ancient Tea Horse Road or chamagudao (simplified Chinese: 茶马古道; traditional Chinese: 茶馬古道) was a network of caravan paths winding through the mountains of Sichuan, Yunnan and Tibet in Southwest China.[1] This was also a tea trade route. It is also sometimes referred to as the Southern Silk Road or Southwest Silk Road, and it is part of a complex routes system connecting China and South Asia.
There are numerous surviving archaeological and monumental elements, including trails, bridges, way stations, market towns, palaces, staging posts, shrines and temples along the route. Besides the route's importance for commercial activity, more significantly it was crucial for cultural exchange between the Indian subcontinent, Tibet and Southwest China. Especially, it was vitally important for the interchange of Buddhism between China and South Asia.[2]
La route du thé et des chevaux ou l'ancienne route du thé et des chevaux (en chinois : 茶马古道, Cha ma gu dao), est un réseau de sentiers muletiers serpentant en zone montagneuse à partir du Sichuan et du Yunnan en Chine, pour gagner respectivement vers l'ouest et le nord-ouest le Tibet central et vers le sud-ouest la Birmanie. Des caravanes de chevaux, mulets, yaks et porteurs humains transportaient sur 2 400 à 2 600 km, des briques ou des galettes de thé, pour les troquer au Tibet contre des fourrures, vêtements de laine, musc et matières médicinales. La référence aux chevaux, vient du fait qu'entre le XIe siècle et le XVIIIe siècle, l'administration chinoise imposa aux populations périphériques du nord-ouest un système de troc étatique de thé contre des chevaux de guerre, nécessaires à la cavalerie impériale. Ce système commercial fonctionna tant bien que mal suivant les époques mais sans emprunter forcément les sentiers muletiers dits chama gudao. C'est d'ailleurs pourquoi ce réseau muletier est aussi appelé xinan sichou zhilu (西南丝绸之路, « « route de la soie du sud-ouest », car des soieries y étaient parfois échangées contre les chevaux.
Les échanges commerciaux entre les grands centres dynamiques de la culture chinoise et les peuples tibétains, divisés mais à l'identité culturelle bien marquée, n'ont cessé de se développer et de se diversifier au cours du dernier millénaire grâce à ces pistes caravanières. Les petits sentiers muletiers du début sont devenus au fil du développement des pistes caravanières de plus en plus larges, pour devenir à la fin du XXe siècle de grandes routes nationales carrossables, reliant toujours deux entités jusqu'alors inégalement développées mais finalement politiquement intégrées à la Chine, après des siècles de vassalisation plus ou moins variable, principalement pas les Mongols et les Mandchous, depuis la dynastie Yuan (1234/1279 – 1368).
L'antica via del tè , o antica via del tè e dei cavalli (cinese: 茶马古道|), era una rete di percorsi per carovane di muli che aggirava le montagne della provincia dello Yunnan, nella Cina sud-occidentale. Viene chiamata anche via della seta meridionale. Circa mille anni fa, l'antica via del tè era un rotta commerciale che univa lo Yunnan, uno dei maggiori produttori di tè, all'India, passando per Birmania e il Tibet, e alla Cina centrale passando per la provincia del Sichuan. Oltre al tè, le carovane di muli trasportavano sale.
Si crede che fosse grazie a questa rotta che il tè si diffuse in Cina ed Asia.
Древний чайный конный путь (кит. трад. 茶馬古道, упр. 茶马古道, пиньинь chámǎgǔdào, палл. чамагудао) — название комплекса торговых путей, на протяжении столетий связывавших Китай с Южной Азией.
藏族(藏文:བོད་པ་ )是中国的56个民族之一,是青藏高原的原住民。在中国境内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区、青海省和四川省西部,云南迪庆、甘肃甘南等地区,此外印度、不丹、美国、加拿大、欧洲、澳洲等地区也有藏族分布。拉萨是藏族人心中的圣地。目前全世界藏族人口约750万左右,中国境内约700万(2016年),藏裔人口保守估计在1000万以上。
藏族的历史是中国历史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中国及南亚最古老的民族之一。7世纪初期吐蕃建政之后,吐蕃与唐朝的接触日益频繁。10世纪到16世纪,是古代藏族文化兴盛时期。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
藏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藏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支,分卫藏、康、安多三种方言。
藏族普遍信仰藏传佛教。公元七世纪佛教从天竺传入吐蕃,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藏族人民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在文学、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建筑艺术等方面,留下了极为丰富的文化遗产。藏族雕刻技艺高超。此外藏戏独具特色,藏医药学也是人类重要遗产 [ 。
根据《2021中国统计年鉴》,藏族总人口为7060731人。
男服种类
藏族男性服饰分勒规(劳动服饰)、赘规(礼服)、扎规(武士服)三种。
勒规
随着一年四季气候的变化,勒规也随之变化,春夏季上身普遍穿棉布或白茧绸镶锦缎齐腰短衬衫,左襟大,右襟小,再穿棉、毛料缝制的圆领宽袖长袍,藏语叫楚巴,一般用加差朶拉(七彩大花带子,用红、绿、青、紫等七色条纹装饰毛料长带,长约2米,宽约20厘米)将楚巴围系在腰间,两袖交叉经前腹围系在腰后,长跑下垂的部分边沿齐于膝盖,腰部形成一个囊带,用来装随身携带的物品。裤子腰围、开挡和裤脚都很宽广,脚穿短统藏鞋,头戴毡礼帽。秋冬季衣裤均为牛羊皮革制品,或用人造裁绒逢制的,楚巴亦为毛料或羊皮,头戴有护耳的皮帽,脚穿长统皮鞋或皮底绒帮的自制藏鞋。
赘规
赘规为节庆盛装和礼仪服饰,选料昂贵,做工精致,是藏族服饰的精品。男性赘规上衣内外衫。内衫,藏语称囊规或对搪,多选用丝绸和萤绸布料,颜色普遍为白色、紫色、浅黄色,对襟高领,襟边和领口均用金边或银边镶嵌,也有选各种颜色纹花的绸缎作布料的,内衫均为齐腕长袖;外衫,藏语称交规或崩冬,选印有圆寿、妙莲及其他花卉图案的锦缎为料,样式与内衫相同,只是无袖。楚巴领子、袖口、下摆或以水獭皮,或以豹皮,或以虎皮作装饰镶边,镶边宽度尺许,最窄也有五寸,有的还要在镶边上用白皮毛拼成“ (藏语称庸仲仁姆,象征坚固不摧、永恒常在)的图案,沿镶边内用窄于镶边的传统花色锦缎压边,再用金银扁线镶饰,有的镶三层边,最底层为水獭皮、水獭皮上面是貂皮,最上面是虎皮,几乎楚巴的整个下摆都是被镶边覆盖。裤子均为白萤绸缝制,脚穿皮底绒帮的藏式长统鞋子。男性的首饰主要有嘎乌,斜插腰刀,楚巴后摆做好漂亮的波状尾褶,佩挂嵌龙银刀,足蹬藏靴时,一幅康巴男儿的英俊形象和剽悍气质便会令人为之倾倒。
扎规
头戴狐皮帽,身穿貂皮镶边的氆氇或毛呢楚巴,腰插长刀,身佩挂护身符和长短枪,倍显武士英姿勃发的阳刚之美。
妇女服饰
藏族的服饰还主要表现在妇女服饰在节庆、生活中的重大事件、仪礼时的服饰变化上。节日服饰都较平时着装富丽、盛重。这一点众所周知,而成人仪礼和结婚前后妇女的服饰有较大差别却是藏族服饰制度的一大特色。青海农区藏族姑娘到十五、十七岁时,要把童年型的辫套改为成年型辫套。并要选择吉日进行,称"戴天头"(即姑娘成人礼),要请僧侣先举行宗教仪式,再由成年妇女为姑娘更新装,拜佛、祖先和父母,这时女眷们唱《跪拜天·祖歌》。海西藏族姑娘在十五岁要佩挂"马尔顿"(发套)它用布或绸缎制成,上面饰以许多银盾、珊瑚。果洛藏族新婚女子要穿大袖大褂和华丽的背心,大褂袖口镶有一圈彩虹式贴边。同样,天祝藏族未婚女子的发套比已婚妇女发套短得多,而阿坝州藏族女子十六岁后才开始蓄发结辫。甘肃卓尼未婚少女把三根辫梳编起来,已婚妇女则中间编,两边不编,但从腰以下又都编串起来。
有些成年服饰还保留有古风,如阿坝州松藩农区藏族妇女成婚后,头上要盘镶有琥珀的小管粗布袋,这类头饰据说是西藏阿里地区古代妇女才有的头饰,在今天整个藏区已少见。
藏服是传统藏族服饰,具有悠久的历史。各地的藏服有许多相似之处,基本特征是肥腰、长袖、大襟、右衽,大多采用皮革和氆氌(ཕྲུག)为主要面料。且都喜欢用一些物品,像是珊瑚、玛瑙、猫晶石、珍珠等宝石做装饰[1]。
藏服典型的配搭是内穿衬衣、衬裤,外穿藏袍,下身围上邦典(围裙)。由于地理环境、历史发展等因素的相异,各地藏族的审美观和风俗习惯也产生些许差异,且藏族也会因应季节、场合不同,而有不同样式的服饰[1]。
拉萨地区
拉萨地区的服饰,以简洁素雅为特色。男子大多穿着大领无袖长袍,材质大多为氆氌或毛料,内里会穿一件白色或彩色的高领衬衣,并系上丝质或毛织腰带,腰带上面会挂一些装饰物,像是小藏刀。一般时候,会从右襟伸出右臂,要是太热的话,还可以把长袍两袖脱落,缠在腰际之间。而女装的话,夏天多穿无袖长袍,内穿颜色鲜艳的长袖衬衣,已婚妇女会再腰际间系上五彩细纹的邦典,冬天的话则是穿着长袖外袍[7]。
日喀则地区
日喀则农区的男士藏袍多以黑、白氆氌为主,在领口、袖子、衣襟和长袍边底会有花氆氌贴边。女士在夏秋多穿短袖袍,冬季则穿长袖藏袍,腰系邦典。日喀则牧区则是地势高寒,所以藏民几乎终年都穿着长袖皮藏袍,牧区皮袍的袖口、襟、底边也有一些装饰。而在亚东县这里,因地处林区,潮湿多雨,故当地妇女会在外面批一件红色毛料披肩,并以银制别针固定。[8]
山南地区
山南地区地处雅鲁藏布江中下游,是藏文化的发祥地之衣,因为地理位置的关系,所以山南地区的服饰就有前、后藏两个地域的特点。再加上这是帕竹王朝故土,因此山南地区的藏袍比其他地区更有当地特色。 [9]
阿里地区
阿里地区位于高寒地带,是以牧业为主的地区,由于交通不便,所以相对较少与外界接触,阿里地区的服饰还保留着古代吐蕃的服饰特色。另外,也因地理位置的关系,所以和邻近的尼泊尔、印度等国,形成具有其特殊的特色。[10]
那曲地区
那曲地区地势高、寒冷、气候干燥,因此牧区的居民除使用氆氌、绸缎外,多用毛皮来作为服饰用料。男子长袍多用稠锦缎面料,镶宽幅兽皮边制成,且内穿镶金边的高领长袖衬衣和织锦缎无袖马甲,妇女的长袍,则多用素色氆氌和艳丽的织锦缎镶以宽幅毛皮边制成,而邦典除了传统的宽纹和细纹之外,还有用手工刺绣而成的。女性藏袍的长度,在系上腰带之后,长度很长,大概只会露出脚趾的部分而已,在腰带上,那曲地区的妇女也会在上面镶嵌一些珠宝或花草、动物的图案在上面。[11]
僧侣服饰
藏传佛教僧侣的服饰,都是按照佛祖释迦牟尼的规定[12]。南亚地区因气候炎热,所以法衣的材质大多是棉麻织品,而西藏和其他藏区,因气候寒冷,又加上当地不生产棉麻,所以藏族僧侣大多穿着氆氌制成的法衣,后来,又因表示阔气或彰显其地位,所以又会在法衣上头加上绸缎或是金饰等作为装饰[12]。 僧侣装一般由七件衣服组成,被称为七祖衣,分别是俄连(汗巾)、堆嘎(坎肩)、麦耀(内僧裙)、香倒(外僧裙)、散(袈裟)、曲贵(法衣)、达网(大麾)[12]。
藏族服饰历史悠久。唐代,文成公主进藏,给西藏人民带去了先进的纺织技术和中原的各种服饰面料,在布达拉宫藏王洞中的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塑像身上,都可见证当时的绸缎长袍盛装,塑像丝巾裹头,着半月花缎披风。元代,藏族服装开始有了库伦装,恰珠恰堆短装。明代,西藏的氆氇已成为北京朝贡的主要物品之一。时至清代,皇帝给西藏贵族官员颁赐花翎顶戴,后来,这也就成为了西藏地方政府服饰中最为显要的一种,而且,服饰的等级也十分明显。由于社会变迁和经济发展,藏族服饰中的等级界限已然消失。现在的拉萨藏族服饰既保留了大量的传统文化元素,又有了许多现代色彩。
藏族服饰特点
藏族服饰从地域分为农区和牧区服饰两种。藏族服饰有如下一些特点:肥腰、长袖、大襟、右衽、长裙、长靴,以氆氇和皮毛制衣,藏族男女的头、手、胸、腰上都喜欢佩戴用珠宝、金、银、铜、玉、象牙等制作的精美首饰。
农区男子一般穿黑白氆氇或哔叽藏袍,冬袍有袖,夏袍无袖,衣裤套穿在白衬衣上,外束色布或绸子腰带;农区女子藏袍的用料式样同男装相似,内衬各色绸衫,腰间系一条图案瑰丽的"邦典".劳动时,他们常露出右肩,或袒出双臂而以两袖系于腰间,方便活动。睡觉时宽舒腰带,铺一半盖一半,防寒保暖。
牧区男子多不穿短褂,只穿无布面的羊皮长袍,大襟,袖口、底边等处都镶有平绒或毛呢,外束腰带;男子穿裤,女子穿裙式皮袍,皮袍以"围裙"料和红、蓝、绿色呢镶宽边,美观大方,着"松巴鞋"和"嘎洛鞋".为适应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牧区服饰胸前还留有一个突出的空隙,其外出时可存放食物甚至可以放幼儿。
随着西藏旅游业的发展,拉萨藏族服饰首先向世人展示着藏族服饰的魅力。拉萨藏族妇女对服饰有着与生俱来的鉴赏力,因此,这里无论女装或男装,都非常讲究色彩搭配,但决不堆砌,倍显雍容大方。
藏袍
拉萨的妇女们,夏天穿氆氇,毛料或绸缎料的曲巴普麦(无袖藏袍),讲究深色,而衬衣则选择比较艳丽、明快的色调,袖子长出手掌半米左右,放下来后彩袖触地即可翩翩起舞。腰间用丝带扎紧,藏袍下摆至脚面,至于邦典,她们崇尚朴素,淡雅,在上方的裙角会有一些鲜艳的金银织锦缎装饰,还会绣上一两朵格桑花。冬天,妇女们穿长袖长身藏袍,如果是无袖藏袍,上面则套一件氆氇上衣或毛线织的厚毛衣,很协调、美观。
拉萨藏族女子的发式:未婚女子编一条大辫子垂于身后,已婚的编成双辫,辫梢编进各种彩色丝线结成的扎绣,别有风韵。她们平日里,头饰、胸饰和手部饰品都比较简洁,只有在节庆时,头上才戴珊瑚和松石镶嵌的巴珠。冬季则戴一种叫次仁金郭的四耳金花帽。
拉萨男子藏袍多以藏青、黑褐、深蓝、烟色为主,采用质地较好的氆氇或各色毛料制作,腰间用绸带系紧,下摆自然地垂在膝边。衬衣高领、长袖、分对襟、大襟两种,多用丝绸、棉绸、棉布缝制,为与藏袍色彩和谐搭配,颜色多为浅色和灰色。藏族男子身后一般都会挂一柄精致的短刀,这是藏族男子传统装饰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拉萨男子还有左耳带耳环,右耳缀小松石的习俗,不少人手上都戴象牙或玉石扳指儿。拉萨男士夏天多戴呢绒礼帽,冬天戴金花皮帽。脚上一般穿松巴,即一种氆氇靴。
千百年来,夏穿毡、冬穿裘的西藏服饰文化,以其粗犷、典雅、绚烂而成为人类服饰文化中最有研究价值和欣赏价值的文化现象之一。由于开放与民族的交融,20世纪90年代初,流行服饰的风潮掀起了一场流行藏族服饰热。市面上布料也是花样繁多,出现了缝有腰带的女式藏袍,这种藏袍既方便又美观,只要系上腰带,裙子自然成形。男士藏袍则被设计者裁成两半,更宜着装,而整体效果仍是一件藏式长袍的模样。
Guozhuo ist ein chinesischer tibetischer Volkstanz, der vor allem in Tibet sowie in tibetischen Siedlungen in Sichuan, Qinghai, Gansu und Yunnan beliebt ist.
昌都锅庄舞 西藏 民间舞蹈 西藏自治区 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名录 2006年
迪庆锅庄舞 迪庆 民间舞蹈 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 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名录 2006年
玉树卓舞 玉树藏族自治州 民间舞蹈 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 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名录 2006年
锅庄舞 甘肃 民间舞蹈 甘南州 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名录 2006年
锅庄舞之乡 云南 民俗 香格里拉县 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名录 200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