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utsch-Chinesische Enzyklopädie, 德汉百科
Hunan Sheng-HN
梅溪湖国际文化艺术中心
苗族
苗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散布在世界各地,主要分布于中国的黔、湘、鄂、川、滇、桂、琼等省区,以及东南亚的老挝、越南、泰国等国家和地区。 根据历史文献记载和苗族口碑资料,苗族先民最先居住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其祖先是蚩尤,“三苗”时代又迁移至江汉平原,后又因战争等原因,逐渐向南、向西大迁徙,进入西南山区和云贵高原。自明、清以后,有一部分苗族移居东南亚各国,近代又从这些地方远徙欧美 。 苗族有自己的语言,苗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分湘西、黔东和川黔滇三大方言。由于苗族与汉族长期交往,有一部分苗族兼通汉语并用汉文 。苗族的宗教信仰主要是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
苗族銀飾 苗族银饰
苗族银饰锻制技艺,湖南省凤凰县、贵州省雷山县地方民间传统手工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苗族银饰锻制技艺以银料为原料,银饰的式样和构造经过了匠师的精心设计,由绘图到雕刻和制作有30道工序,包含铸炼、吹烧、锻打、焊接、编结、镶嵌、擦洗和抛光等环节。苗族银饰锻制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苗繡 苗绣
苗族刺绣至少应产生于战国。苗族没有自己的文字,故刺绣在某种程度上承担了重要的文化传承作用。纺织品就是苗族人的编年史,苗族刺绣图案包含诸多神秘古老的纹样,记载了苗族的历史、宗教信仰、道德伦理、社会变迁,也体现了苗族人民的世界观、价值观、审美意识,是苗族文化的重要载体。
苗疆长城
南方长城(South-Great Wall)又称为苗疆边墙,是中国古代的军事防御工程。 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始筑边墙70里,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上起王会营、下至镇溪修建边墙300多里,天启三年(1622年)镇溪至喜鹊营添筑土墙60余里。苗疆边墙全长达430余里。 嘉庆二年(1797年)重修镇竿镇边墙190里。1936年,苗疆掀起“革屯运动”,湖南省政府“废屯升科”,结束了在湘西140多年的“苗防屯政”制度。边墙体系被废弃。长城被北方地区归回所管。 南方长城是中国历史上工程浩大的古建筑之一,这段长城是明清王朝对南方苗族镇抚的产物,涵溶了那个时代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现象,构架了那个时代治国方法的精神实质,是研究明清两代对边远少数民族征服统治鲜活的历史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