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德百科全書 | 汉德百科全书

       
汉语 — 德语
Catalog 诺贝尔奖

Peter Howitt
彼得·豪伊特(英语:Peter Howit,1946年5月31日—),加拿大经济学家。他以对新经济增长理论,特别是关于熊彼得范式、创造性破坏及其定量分析的研究而知名。其主要贡献是创造性破坏模型和内生增长理论。2025年,他与菲利普·阿吉翁因此成就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Peter Wilkinson Howitt (* 31. Mai 1946) ist ein kanadischer Wirtschaftswissenschaftler an der Brown University. 2025 gewann er den Alfred-Nobel-Gedächtnispreis für Wirtschaftswissenschaften für seine Forschungen zur Theorie des dauerhaften Wachstums durch schöpferische Zerstörung.

彼得·豪伊特(英语:Peter Howit,1946年5月31日—),加拿大经济学家。他以对新经济增长理论,特别是关于熊彼得范式、创造性破坏及其定量分析的研究而知名。其主要贡献是创造性破坏模型和内生增长理论。2025年,他与菲利普·阿吉翁因此成就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此图片/视频/音频可能受版权保护,它仅用于教学目的。如果您发现了不妥之处请用通知我们,我们将马上删除它。
Pjotr Leonidowitsch Kapiza/Пётр Леонидович Капица
彼得·列昂尼多维奇·卡皮察(俄語:Пётр Леонидович Капица,1894年7月9日—1984年4月8日),苏联著名物理学家,超流体的发现者之一,获得1978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彼得·列昂尼多维奇·卡皮察(俄語:Пётр Леонидович Капица,1894年7月9日—1984年4月8日),苏联著名物理学家超流体的发现者之一,获得1978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Pjotr Leonidowitsch Kapiza (russisch Пётр Леонидович Капи́ца; * 26. Junijul. / 8. Juli 1894greg. in Kronstadt; † 8. April 1984 in Moskau) war ein sowjetischer Physiker. Seine bekanntesten Arbeiten waren im Bereich der Tieftemperaturphysik, für die er 1978 auch den Nobelpreis erhielt. Er ist der Vater von Sergei und Andrei Kapiza.

此图片/视频/音频可能受版权保护,它仅用于教学目的。如果您发现了不妥之处请用通知我们,我们将马上删除它。
Pieter Zeeman
彼得·塞曼,生于1865年5月25日,是一位荷兰科学家,由于他发现了塞曼效应的出色工作,与亨德里克·洛伦兹分享了1902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1943年10月9号,塞曼病逝于阿姆斯特丹。

彼得·塞曼,生于1865年5月25日,是一位荷兰科学家,由于他发现了塞曼效应的出色工作,与亨德里克·洛伦兹分享了1902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1943年10月9号,塞曼病逝于阿姆斯特丹

Pieter Zeeman [ˈzeːmɑn] (* 25. Mai 1865 in Zonnemaire auf der Insel Schouwen-DuivelandZeeland; † 9. Oktober 1943 in Amsterdam) war ein niederländischer Physiker. Für seine Verdienste bei den Untersuchungen über den Einfluss des Magnetismus auf die Strahlungsphänomene erhielt er 1902 den Nobelpreis für Physik.

此图片/视频/音频可能受版权保护,它仅用于教学目的。如果您发现了不妥之处请用通知我们,我们将马上删除它。
Peter Higgs
彼得·韦尔·希格斯,CH,FRS,FRSE(英语:Peter Ware Higgs,1929年5月29日—2024年4月8日),英国理论物理学家,爱丁堡大学荣誉退休教授,他以希格斯机制与希格斯粒子而闻名于世。彼得·希格斯出生在英格兰泰恩河畔纽卡斯尔,他在1960年毕业于伦敦国王学院,1960年到1996年期间曾在爱丁堡大学任教。彼得·希格斯获得过许多奖项,包括1997年获得狄拉克奖章及英国物理学会理论物理杰出贡献奖、2004年获得沃尔夫物理学奖和2010年荣获樱井奖。 2013年,因为“亚原子粒子质量的生成机制理论,促进了人类对这方面的理解,近来经欧洲核子研究组织属下大型强子对撞机的超环面仪器及紧凑μ子线圈探测器所发现基本粒子而获得证实”,希格斯与弗朗索瓦·恩格勒共同获授诺贝尔物理学奖。

Peter Ware HiggsCHCBEFRSFRSEFKC (* 29. Mai 1929 in Newcastle upon TyneEngland[1]; † 8. April 2024 in Edinburgh) war ein britischer theoretischer Physiker. Am 8. Oktober 2013 wurde ihm und François Englert für die Entdeckung des Higgs-Mechanismus der Physiknobelpreis zuerkannt.

彼得·韦尔·希格斯CHFRSFRSE(英语:Peter Ware Higgs,1929年5月29日—2024年4月8日),英国理论物理学家爱丁堡大学荣誉退休教授[4],他以希格斯机制希格斯粒子而闻名于世。彼得·希格斯出生在英格兰泰恩河畔纽卡斯尔,他在1960年毕业于伦敦国王学院,1960年到1996年期间曾在爱丁堡大学任教。

2012年7月4日,CERN宣布LHC紧凑μ子线圈探测到质量为125.3±0.6GeV的新粒子(超过背景期望值4.9个标准差),超环面仪器测量到质量为126.5GeV的新粒子。而在2013年3月14日,欧洲核子研究组织发布新闻稿表示,先前探测到的新粒子是希格斯玻色子。希格斯机制广泛被视为粒子物理学标准模型的重要理论基础。

彼得·希格斯获得过许多奖项,包括1997年获得狄拉克奖章英国物理学会理论物理杰出贡献奖、2004年获得沃尔夫物理学奖和2010年荣获樱井奖。 2013年,因为“亚原子粒子质量的生成机制理论,促进了人类对这方面的理解,近来经欧洲核子研究组织属下大型强子对撞机超环面仪器紧凑μ子线圈探测器所发现基本粒子而获得证实”,希格斯与弗朗索瓦·恩格勒共同获授诺贝尔物理学奖[5]

此图片/视频/音频可能受版权保护,它仅用于教学目的。如果您发现了不妥之处请用通知我们,我们将马上删除它。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此图片/视频/音频可能受版权保护,它仅用于教学目的。如果您发现了不妥之处请用通知我们,我们将马上删除它。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宾州州立大学最好的学科为商科、工程、理科、新闻和传播、农业等。理工科专业如地球科学、 航天工程、化学、统计学、天文学、电子工程、计算机、土木工程、化学工程、机械工程等都获全 美排名前 40 名之列。 Die besten Fächer an der Penn State sind Wirtschaft, Technik, Wissenschaft, Journalismus und Kommunikation sowie Landwirtschaft. Natur- und ingenieurwissenschaftliche Studiengänge wie Earth Science, Luft- und Raumfahrttechnik, Chemie, Statistik, Astronomie, Elektrotechnik, Informatik, Bauingenieurwesen, Chemieingenieurwesen, Maschinenbau usw. gehören alle zu den 40 besten in den Vereinigten Staate
http://www.net4info.de/photos/cpg/albums/userpics/10002/Pennsylvania_State_University.png
此图片/视频/音频可能受版权保护,它仅用于教学目的。如果您发现了不妥之处请用通知我们,我们将马上删除它。
University of Puerto Rico, Río Piedras Campus
 
 
http://www.net4info.de/photos/cpg/albums/userpics/10002/University_of_Puerto_Rico2C_Rio_Piedras_Campus.png
 
此图片/视频/音频可能受版权保护,它仅用于教学目的。如果您发现了不妥之处请用通知我们,我们将马上删除它。
Rheinische Friedrich-Wilhelms-Universität/波恩莱茵弗里德里希·威廉大学
 
 
http://www.net4info.de/photos/cpg/albums/userpics/10002/Rheinische_Friedrich-Wilhelms-Universitaet.jpg
 
 
此图片/视频/音频可能受版权保护,它仅用于教学目的。如果您发现了不妥之处请用通知我们,我们将马上删除它。
Polykarp Kusch
波利卡普·库施(Polykarp Kusch,1911年1月26日 - 1993年3月20日),德裔美国物理学家,1955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 库施于1931年从Case Wetern Reserve University获得物理学本科学位, 并于1933年从伊犁诺大学获得硕士和博士学校。 他毕业后一直在哥伦比亚大学担任教授。 他在哥伦比亚大学期间指导过的博士生包括后来发明了激光的Gordon Gould 。 库施从1972年起在德克萨斯大学达拉斯分校任教,直到1982年退休。

Polykarp Kusch (* 26. Januar 1911 in BlankenburgDeutschland; † 20. März 1993 in DallasTexasUSA) war ein deutsch-US-amerikanischer Physiker und Nobelpreisträger.

波利卡普·库施Polykarp Kusch,1911年1月26日 - 1993年3月20日),德裔美国物理学家,1955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1]

库施于1931年从Case Wetern Reserve University获得物理学本科学位, 并于1933年从伊犁诺大学获得硕士和博士学校。 他毕业后一直在哥伦比亚大学担任教授。 他在哥伦比亚大学期间指导过的博士生包括后来发明了激光的Gordon Gould [2]

库施从1972年起在德克萨斯大学达拉斯分校任教,直到1982年退休[3]

此图片/视频/音频可能受版权保护,它仅用于教学目的。如果您发现了不妥之处请用通知我们,我们将马上删除它。
Boston University
 

 

 
此图片/视频/音频可能受版权保护,它仅用于教学目的。如果您发现了不妥之处请用通知我们,我们将马上删除它。
Burton Richter
伯顿·里克特(英语:Burton Richter,1931年3月22日—2018年7月18日),美国物理学家,1984年到1999年间担任SLAC国家加速器实验室主任。里克特带领SLAC国家加速器实验室团队与另一个由丁肇中带领的布鲁克黑文国家实验室团队,同时发现J/ψ介子,并于1974年11月发表成果,这项发现造成粒子物理学上的“十一月革命”,随后里克特与丁肇中在1976年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Burton Richter (* 22. März 1931 in New York CityNew York; † 18. Juli 2018 in Palo AltoKalifornien[1]) war ein US-amerikanischer Physiker und Nobelpreisträger. Er war sowohl in der Elementarteilchen- als auch in der Beschleunigerphysik aktiv.

伯顿·里克特(英语:Burton Richter,1931年3月22日—2018年7月18日[4]),美国物理学家,1984年到1999年间担任SLAC国家加速器实验室主任。里克特带领SLAC国家加速器实验室团队与另一个由丁肇中带领的布鲁克黑文国家实验室团队,同时发现J/ψ介子,并于1974年11月发表成果,这项发现造成粒子物理学上的“十一月革命”,随后里克特与丁肇中在1976年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此图片/视频/音频可能受版权保护,它仅用于教学目的。如果您发现了不妥之处请用通知我们,我们将马上删除它。
Universität Bern
http://www.net4info.de/photos/cpg/albums/userpics/10002/logo-uni-bern.jpg
此图片/视频/音频可能受版权保护,它仅用于教学目的。如果您发现了不妥之处请用通知我们,我们将马上删除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