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utsch-Chinesische Enzyklopädie, 德汉百科

       
German — Chinese
Catalog Spring Festival

自贡灯会/Zigong Lantern Festival
灯会(自贡灯会),四川省自贡市地方传统民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早在唐宋年间,自贡地区就有了新年赏灯的习俗,至清代有“狮灯场市”“灯竿节”等活动,到20世纪初,又渐渐形成了节日的提灯会、闹花灯、放天灯与舞龙灯等活动,逐渐发展成集西南地区民风、民俗之大成的灯会。自贡元宵灯彩主要包括工艺灯、座灯、组灯等几种。多表现民间传统、古典名著、神话故事等题材内容,具有大型、群体、联动的特点。
蓮湘舞 莲湘舞
莲湘舞是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合了金湖特有的淳朴民风,风格上平稳流畅、活泼轻快,方法上简单易学,老少皆宜,在动作上舞蹈化,具有较高的观赏性。经过上百年的几代民间艺人的不断改进和创新,金湖莲湘舞演变发展至今三十余套,有单枪和双枪两种,每套自成一体,套套相连。伴随音乐,时而枪头击地,时而双枪对击,产生明快的节奏,令人赏心悦目。
廣東醒獅 广东醒狮
狮舞(广东醒狮),是融武术、舞蹈、音乐等为一体的汉族民俗文化 ,为广东省佛山市、遂溪县、广州市申报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醒狮,属于中国狮舞中的南狮。历史上由唐代宫廷狮子舞脱胎而来,五代十国之后,随着中原移民的南迁,舞狮文化传入岭南地区。明代时,醒狮在广东出现,起源于南海县。现广泛流行于广东、香港、澳门、广西及东南亚、欧美各国华人社区。
过年
中央芭蕾舞团根据原作音乐创作排演的二幕贺岁芭蕾舞剧《过年》,将中国文化元素融入到西方古典芭蕾之中,讲述了一个中国家庭欢度春节的温馨故事。剧中融入了十二生肖、传统习俗中的“年”等中国文化元素和符号,同时通过仙鹤舞、瓷器舞、丝绸舞、扇子舞、风筝舞、糖葫芦舞、陀螺舞、金元宝舞、鞭炮舞等精彩绚丽的舞段,向观众展示了一幅精美的中国民俗风情画卷。
杨柳青年画
杨柳青年画,全称“杨柳青木板年画”,属于木版印绘制品,是著名的中国民间木版年画之一。杨柳青年画产生于中国明代崇祯年间,继承了宋、元绘画的传统,吸收了明代木刻版画、工艺美术、戏剧舞台的形式,采用木版套印和手工彩绘相结合的方法,创立了鲜明活泼、喜气吉祥、富有感人题材的独特风格。产地天津市杨柳青镇
聊城东昌年画
东昌府木版年画,山东省聊城市传统美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东昌府木版年画主要分布在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古城区内的东关街、清孝街,堂邑镇的许堤口及梁水镇的大赵等城镇乡村,其起源于明代,民国时期达到鼎盛。东昌府木版年画将年画与门神画融为一体,兼具审美欣赏和驱邪祈福的功能。它取材广泛,既有现实生活、历史人物、戏曲故事和神话传说的内容,又有围绕福、禄、寿、喜等祥瑞主题的表现。东昌府木版年画作品构图简洁,格调高,整体感强,人物造型夸张,形体丰满朴实,线条圆润流畅,刚柔相济,色彩鲜艳亮丽,对比强烈。
绵竹年画
绵竹年画又称绵竹木版年画,中国民间木版年画之一,因产于竹纸之乡的四川省绵竹市而得名,流行于中国西南地区。绵竹年画是世世代代民间画师们勤劳和智慧的结晶,体现巴蜀人民乐观向上的思想感情和古老的民族风尚。
苏州桃花坞年画
桃花坞年画是江南地区的民间木版年画,因曾集中在苏州城内桃花坞一带生产而得名。桃花坞年画源于宋代的雕版印刷工艺,由绣像图演变而来,到明代发展成为民间艺术流派,清代雍正、乾隆年间为鼎盛时期,每年出产的桃花坞木版年画达百万张以上。桃花坞年画的印刷兼用着色和彩套版,构图对称、丰满,色彩绚丽,常以紫红色为主调表现欢乐气氛,基本全用套色制作,刻工、色彩和造型具有精细秀雅的江南地区民间艺术风格,主要表现吉祥喜庆、民俗生活、戏文故事、花鸟蔬果和驱鬼避邪等中国民间传统审美内容。民间画坛称之为"姑苏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