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utsch-Chinesische Enzyklopädie, 德汉百科

       
德语 — 汉语
Catalog 甘肃省-陇

嘉峪关/Jiayuguan
/assets/contentimages/Jia20Yu20Guan20.jpg 
嘉峪关,号称“天下第一雄关”,位于甘肃省嘉峪关市西5千米处最狭窄的山谷中部,城关两侧的城墙横穿沙漠戈壁,北连黑山悬壁长城,南接天下第一墩,是明长城最西端的关口,历史上曾被称为河西咽喉,因地势险要,建筑雄伟,有连陲锁钥之称。嘉峪关是古代“丝绸之路”的交通要塞,中国长城三大奇观之一(东有山海关、中有镇北台、西有嘉峪关)。  
嘉峪关始建于明洪武五年(1372年),由内城、外城、罗城、瓮城、城壕和南北两翼长城组成,全长约60千米。长城城台、墩台、堡城星罗棋布,由内城、外城、城壕三道防线组成重叠并守之势,形成五里一燧,十里一墩,三十里一堡,百里一城的防御体系。
嘉峪关位于甘肃省嘉峪关市向西5公里处,是明长城西端的第一重关,也是古代“丝绸之路”的交通要衝。  嘉峪关关城,位于嘉峪关最狭窄的山谷中部,地势最高的嘉峪山上,城关两翼的城墙横穿沙漠戈壁。嘉峪关以地势险要,巍峨壮观著称于世,被称为「天下第一雄關」。与千里之外的「天下第一關」——山海关遥相呼应,闻名天下。

Der Paß Jiayuguan befindet sich im westlichen Teil des sogenannten Korridors am Westufer des Gelben Flusses in der Provinz Gansu. An der Südseite ragt das mit ewigem Schnee bedeckte Qilian-Gebirge empor, und im Norden steht der Berg Heishan mit seinen steilen Abhängen. Hier führte einst die Seidenstraße vorbei, die China mit Mittelasien, Westasien und den Ländern am Mittelmeer verband. 100 Meter außerhalb des Westtors der Festungsstadt Jiayuguan sieht man immer noch eine Stele mit vier Schriftzeichen. Die Inschrift bedeutet "Starke Festung unter dem Himmel".(Quelle: http://www.china-guide.de/china/Chinesische_mauer/festungen/jiayuguan.html)

Jiayuguan oder Jiayu-Pass (chinesisch 嘉峪關 / 嘉峪关, Pinyin Jiāyù Guān ‚Pass zum Gepriesenen Tal‘) ist der erste Übergang am Westende der Chinesischen Mauer in der Nähe der Stadt Jiayuguan in der Provinz Gansu.[1] Zusammen mit Juyongguan und Shanhaiguan ist er einer der wichtigsten Übergänge der Großen Mauer. 

嘉峪関(かよくかん、満州語:ᠰᠠᡞᠨ
ᡥᠣᠯᠣ
ᠸᡠᠷᡩᠠᠨ
 転写:sain holo furdan)は中華人民共和国甘粛省嘉峪関市に位置する万里の長城最西部に位置する山海関と共に万里の長城で要衝であった。 

嘉峪関は周囲733mを高さ11mの城壁に囲まれ、内域は33,500m2以上である。黄土版築でつき固めた城壁であり、西側は煉瓦を積み重ねて出来ている。東西にそれぞれ楼閣(門楼)と甕城を持つ城門を備え、東を光化門、西を柔遠門という。西門には「嘉峪関」の扁額がかかっている。関の南北は万里の長城とつながり、城壁の隅角部にはが設けられている。2つの門の北側には関の最上部に上ることが出来る通路がある。嘉峪関の防御設備は大別して内郭、外郭、の3つとなっている。

万里の長城につながる関の中で唯一建設当時のまま残される建造物である。最東端にある山海関が「天下第一関」と称されるのに対し、嘉峪関は「天下第一雄関」といわれている。東西シルクロードの要衝の一つであり、周囲には敦煌莫高窟のような著名な史跡が存在し、多数の漆喰壁画が見つかっている。また、ここから7.5km西に万里の長城の最西端があり、目の前は断崖絶壁となっており、眼下には討籟河(とうらいがわ)が流れている。

Jiayu Pass or About this sound Jiayuguan (help·info) (simplified Chinese: 嘉峪关; traditional Chinese: 嘉峪關; pinyin: Jiāyù Guān) is the first frontier fortress at the west end of the Ming dynasty Great Wall of China, near the city of Jiayuguan in Gansu province. Along with Juyong Pass and Shanhai Pass, it is one of the main passes of the Great Wall. 

Jiayuguan ou le passe de Jiayu (chinois simplifié: 嘉峪关; chinois traditionnel: 嘉峪關; pinyin: Jiayu Guan, littéralement: "le fort de la vallée fertile") est un fort à l'extrémité ouest de la Grande Muraille de Chine, près de la ville de Jiayuguan homonyme dans la province de Gansu. Avec les forts de Juyongguan et de Shanhaiguan, il est l'un des principaux passages de la Grande Muraille. 

El Paso Jiayu (chino simplificado: 嘉峪关; chino tradicional: 嘉峪关; pinyin: Jiāyù Guan; literalmente "Excelente Paso del Valle") es el primer paso en el extremo oeste de la Gran Muralla China, cerca de la ciudad de Jiayuguan en la provincia de Gansu. También se ha llamado Paso Jiayuguan, sin embargo, esta forma es redundante ya que "guan" significa "paso" en chino. Junto con el Paso Juyong y el Paso Shanhai, es uno de los principales pasos de la Gran Muralla.

En 1987, junto a Shanhaiguan, Jiayuguan es considerado como un elemento individual en la lista del Patrimonio de la Humanidad por la Unesco.1

此图片/视频/音频可能受版权保护,它仅用于教学目的。如果您发现了不妥之处请用通知我们,我们将马上删除它。
嘉峪關市 嘉峪关市
嘉峪关市,别称“边陲锁钥”“戈壁钢城”,是中国甘肃省下辖地级市,甘肃省人民政府批复确定的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段重要节点城市、省域次中心城市、国家重要的冶金和先进制造业基地。嘉峪关市地处中国西北地区、甘肃省西北部、河西走廊中部、东临酒泉市肃州区,居甘、青、蒙、新四省区地理中心,是新亚欧大陆桥中转重镇和内地通往新疆和中亚的交通枢纽,是西部重要的老工业基地和西北最大的钢铁工业基地。因“天下第一雄关”嘉峪关而命名,是万里长城西端起点、古丝绸之路交通要冲。嘉峪关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4个不设市辖区的地级市之一,下辖雄关街道、钢城街道2个街道办事处,新城镇、峪泉镇、文殊镇3个建制镇。

此图片/视频/音频可能受版权保护,它仅用于教学目的。如果您发现了不妥之处请用通知我们,我们将马上删除它。
金昌
金昌市,别称镍都,是中国甘肃省下辖地级市。金昌市地处中国西北地区、甘肃省河西走廊中段、祁连山北麓,地势南高北低,属大陆性温带干旱气候。金昌市是河西走廊主要城市之一,设立于1981年,因境内金川区、永昌县合称金昌而得市名 [1]。为缘矿兴企、因企设市。因盛产镍被誉为“祖国的镍都”。拥有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紫金云大数据中心,拥有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级和省级重点实验室,设有金昌海关,以金昌机场、兰新铁路、金武高速、金阿铁路等为骨架的立体化交通网络比较完善。金昌市下辖1个市辖区、1个县。 市辖区:金川区 县:永昌县 金昌经济技术开发区为金昌市设立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此图片/视频/音频可能受版权保护,它仅用于教学目的。如果您发现了不妥之处请用通知我们,我们将马上删除它。
金徽酒
金徽酒是甘肃徽县出产的一种浓香型白酒,源于1951年当局合并当地“万盛魁” 、“宽裕成” 、“康庆坊”等白酒坊成立“地方国营徽县酒厂”,并于1960年代注册“金徽”商标。

此图片/视频/音频可能受版权保护,它仅用于教学目的。如果您发现了不妥之处请用通知我们,我们将马上删除它。
酒泉
酒泉市, 古称“肃州”, 甘肃省辖地级市、 省域副中心城市, 地处甘肃西北部, 东接张掖市,南部与青海毗邻,西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北部除少部分与蒙古国接壤外,大部分与内蒙古自治区相邻,总面积19.2万平方千米。酒泉市大部属冷温带干旱气候类型,昼夜温差大,降水量少,蒸发量大,日照时间长。 境内河流分疏勒河、黑河、苏干湖三大水系,地势南高北低,自西南向东北倾斜。上古时为羌戎所居地。西汉元狩二年(前121年),置酒泉郡。明洪武五年(1372年),酒泉纳入明朝统治范围。酒泉市地处甘新青蒙四省区交汇处,是河西走廊经济带的核心城市、中巴经济走廊的重要节点, [100]有现代制种、高效蔬菜、绿色畜牧等特色优势产业,新能源及新能源装备制造、现代化工、矿产品精深加工、核及核关联四大主导产业。 酒泉是敦煌艺术的故乡、现代航天的摇篮、新中国石油和核工业的发祥地、“铁人精神”的诞生地。酒泉市现辖1个市辖区、2个县、2个自治县,代管2个县级市。 市辖区:肃州区 县级市:玉门市、敦煌市 县:金塔县、瓜州县 自治县:肃北蒙古族自治县、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

此图片/视频/音频可能受版权保护,它仅用于教学目的。如果您发现了不妥之处请用通知我们,我们将马上删除它。
酒泉市 酒泉市
酒泉市,古称肃州,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甘肃省下辖的地级市,位于甘肃省西北部,河西走廊西端。市境东南界张掖市,并半包围嘉峪关市,南邻青海省海西州,西达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州、哈密市,北接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及蒙古国。地处阿尔金山、祁连山与马鬃山之间,南部为祁连山山前砾石戈壁,中部为河西走廊,北部为剥蚀低山和残丘,分布有大小绿洲。主要河流有疏勒河、黑河、党河等。全市总面积168,080平方公里,东西距离600公里,是甘肃省面积最大的地级市。人口111.94万,下辖一区,代管两市四县,市政府驻肃州区。 酒泉为汉代河西四郡之一,自古是中原通往西域的交通要塞,丝绸之路的重镇。酒泉代管的敦煌市,同为河西四郡,其境内还拥有汉代两关,阳关和玉门关。在丝绸之路逐渐衰落之后,酒泉市的重要性也随之下降。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酒泉建立了第一个石油基地,并成为重要的核工业和航天基地。 酒泉市现辖1个市辖区、2个县、2个自治县,代管2个县级市。 市辖区:肃州区 县级市:玉门市、敦煌市 县:金塔县、瓜州县 自治县:肃北蒙古族自治县、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

酒泉市,古称肃州,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甘肃省下辖的地级市,位于甘肃省西北部,河西走廊西端。市境东南界张掖市,并半包围嘉峪关市,南邻青海省海西州,西达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州哈密市,北接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蒙古国。地处阿尔金山祁连山马鬃山之间,南部为祁连山山前砾石戈壁,中部为河西走廊,北部为剥蚀低山和残丘,分布有大小绿洲。主要河流有疏勒河黑河党河等。全市总面积168,080平方公里,东西距离600公里,是甘肃省面积最大的地级市。人口111.94万,下辖一区,代管两市四县,市政府驻肃州区

酒泉为汉代河西四郡之一,自古是中原通往西域的交通要塞,丝绸之路的重镇。酒泉代管的敦煌市,同为河西四郡,其境内还拥有汉代两关,阳关和玉门关。在丝绸之路逐渐衰落之后,酒泉市的重要性也随之下降。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酒泉建立了第一个石油基地,并成为重要的核工业和航天基地。

酒泉是甘肃省重要的农业生产地区,出产小麦、糜子,棉花等。工业主要在新能源技术。酒泉的文化旅游资源丰富,以敦煌市范围内最集中,主要有莫高窟、鸣沙山和月牙泉、雷音寺、敦煌雅丹国家地质公园等。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也与酒泉关系密切。

此图片/视频/音频可能受版权保护,它仅用于教学目的。如果您发现了不妥之处请用通知我们,我们将马上删除它。
哈达
哈达(藏语:ཁ་བཏགས་,威利转写:Kha bTags,藏语拼音:Kha Ta;不丹语:དར་;蒙古语:ᠬᠠᠳᠠᠭ/хадаг/khadag 国际音标:[χɑtɑk];尼泊尔语:खतक khada)是用长方形绢布制成的礼敬法器。哈达长短不一,一般为二至四尺,也有一丈多长的。大都为白色,象征纯洁、吉祥、繁荣。也有蓝、红、绿、黄等不同种类颜色。哈达一般是生丝织品,稀松如网,也有以丝绸为料。质料也有很多种类,大多数人们不计较质料的优劣,只要能表达对上尊者的敬意即可。 传统上,献哈达,是藏传佛教寺庙以及蒙古族、藏族的一种普遍而崇高的礼节。以为对方表达纯洁、诚心和尊敬。在西藏,凡是婚丧节庆、迎来送往、拜会尊长、觐见佛像等,都有献哈达的习惯。最初是元世祖与八思巴互相交换哈达。 在现代藏族地区礼宾交往中,哈达已经是一种表示敬意的吉祥之物。
http://www.net4info.de/photos/cpg/albums/userpics/10002/Ha20Da20.jpeg

Die Khata, auch Khatag, Katakh, Khatak, Khadag, Haddak oder chinesisch Hada (哈达) ist ein traditioneller Begrüßungsschal, der in Tibet meist aus weißer Seide[1] – als Symbol für das reine Herz des Überreichenden – und in der Mongolei in hellem Blau – das den Himmel symbolisiert – angefertigt wird.

Er steht für Glück, Wohlwollen und Mitgefühl.

此图片/视频/音频可能受版权保护,它仅用于教学目的。如果您发现了不妥之处请用通知我们,我们将马上删除它。
武威文庙
此图片/视频/音频可能受版权保护,它仅用于教学目的。如果您发现了不妥之处请用通知我们,我们将马上删除它。
崆峒山
此图片/视频/音频可能受版权保护,它仅用于教学目的。如果您发现了不妥之处请用通知我们,我们将马上删除它。
驪靬文化產業園 骊靬文化产业园
1、骊靬古城 2、骊靬公园 3、华夏影视城 4、古罗马广场、骊靬博物馆 5、骊靬森林生态园区 6、“十里栈道”项目

此图片/视频/音频可能受版权保护,它仅用于教学目的。如果您发现了不妥之处请用通知我们,我们将马上删除它。
鳩摩羅什寺 鸠摩罗什寺
Kumārajīva-Tempel, in der Provinz Gansu, Wuwei City, Liangzhou District, North Street, wurde in der späteren Liang gebaut, der Turm und der Tempel in der Tang-Dynastie, stark expandierenden, Ming und Qing repariert werden. Ist es, den westlichen Mönch Kumārajīva zu gedenken, um den Buddhismus zu fördern, Übersetzung der Klassiker Verdienst und gebaut, hat eine Geschichte von mehr als 1600 Jahren, ist die Studie der fünf Liang-Kultur, chinesischen Buddhismus, Buddhismus in der westlichen Region

鸠摩罗什寺,位于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北大街,始建于后凉,塔及寺院在唐代时大力扩展,明、清皆有修葺。是为纪念西域高僧鸠摩罗什弘扬佛法、翻译经典功绩而建,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是研究五凉文化汉传佛教西域佛教的珍贵遗存。 

鸠摩罗什寺,是后凉麟嘉元年(389年)后凉皇帝吕光为安顿鸠摩罗什的身心,召募各地能工巧匠,大兴土木修建,是鸠摩罗什初入内地安身弘法演教之处;鸠摩罗什生前发誓:“如所译经典无误,死后焚身舌不烂。”并留下遗嘱,死后将舌头葬于姑臧。409年鸠摩罗什逝世,凉州人民为纪念鸠摩罗什,在姑臧修建了罗什塔,并尊遗愿将鸠摩罗什的舌舍利埋葬于塔下。

鸠摩罗什(344—409年),中文译名童寿,是中国佛教史上四大翻译家之首,是中国佛学史上第一个系统深入地用汉语传播佛经的人,开辟了译经史上的新纪元。他从小研究佛经,造诣很深,被龟兹王奉为国师。每当罗什讲经,王公都常跪座侧,让罗什踩背而登,在西域诸国声望极高;386年,吕光东归,带鸠摩罗什到凉州。从此,鸠摩罗什就在凉州讲经,大兴佛教,客居达十七、八年之久;403年,后秦姚兴灭后凉,迎鸠摩罗什到长安翻译佛经。鸠摩罗什对佛经很有研究,又通晓汉语,所译经约七十多部、三百余卷,很多都流传后世,对佛教传播有深远的影响。

Kumārajīva-Tempel, in der Provinz Gansu, Wuwei City, Liangzhou District, North Street, wurde in der späteren Liang gebaut, der Turm und der Tempel in der Tang-Dynastie, stark expandierenden, Ming und Qing repariert werden. Ist es, den westlichen Mönch Kumārajīva zu gedenken, um den Buddhismus zu fördern, Übersetzung der Klassiker Verdienst und gebaut, hat eine Geschichte von mehr als 1600 Jahren, ist die Studie der fünf Liang-Kultur, chinesischen Buddhismus, Buddhismus in der westlichen Region der kostbaren Überreste. 

此图片/视频/音频可能受版权保护,它仅用于教学目的。如果您发现了不妥之处请用通知我们,我们将马上删除它。
拉卜楞寺
Das Kloster Labrang (Kurzform von Labrang Trashi Khyil) liegt in 2.800 Metern Höhe in einem Flusstal des Kreises Xiahe im Autonomen Bezirk Gannan der Tibeter in der Provinz Gansu der Volksrepublik China. Es befindet sich im Übergangsraum zwischen den Siedlungsgebieten der Tibeter und Hui. 1709 erbaut, wurde es zu einer Drehscheibe im Handel zwischen Zentralchina, Tibet und der Seidenstraße. Es zählt zu den sechs größten Klöstern der Gelug-Schule des tibetischen Buddhismus.

拉卜楞寺藏语:བླ་བྲང་བཀྲ་ཤིས་འཁྱིལ,威利转写:bla-brang bkra-shis-'khyil)位于中国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大夏河岸边,本名噶丹夏珠卜达吉益苏奇贝琅藏语:དགེ་ལྡན་བཤད་སྒྲུབ་དར་རྒྱས་བཀྲ་ཤིས་གྱས་སུ་འཁྱིལ་བའི་གླིང༌།,威利转写:dge ldan bshad sgrub dar rgyas bkra shis gyas su 'khyil ba'i gling),简称扎西奇寺,“拉卜楞”由“拉章”(嘉木样佛宫)音变而来,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寺院之一,也是甘肃南部藏族地区最大的寺院。拉卜楞寺在历史上号称有108属寺(其实要远大于此数),是甘南地区的政教中心,目前拉卜楞寺保留有全国最好的藏传佛教教学体系。

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六大寺之一,全世界最有名的藏密学院,拥有中国最完整的藏传佛教教学体系。寺院规模宏大,这里有恢宏的寺院建筑群,供奉着无数的巨大佛像和各种精美的雕塑、壁画、法器等。拉卜楞寺超长的转经长廊是全世界罕见的,共2000余个转经筒,转遍每个转经筒至少需一个小时。在拉卜楞寺西南角有座古老的木桥,横跨夏河,过桥上山,站在晒佛台上能将拉卜楞寺的全景尽收眼底。 

Das Kloster Labrang (Kurzform von Labrang Trashi Khyil) liegt in 2.800 Metern Höhe in einem Flusstal des Kreises Xiahe im Autonomen Bezirk Gannan der Tibeter in der Provinz Gansu der Volksrepublik China. Es befindet sich im Übergangsraum zwischen den Siedlungsgebieten der Tibeter und Hui. 1709 erbaut, wurde es zu einer Drehscheibe im Handel zwischen Zentralchina, Tibet und der Seidenstraße. Es zählt zu den sechs größten Klöstern der Gelug-Schule des tibetischen Buddhismus.

此图片/视频/音频可能受版权保护,它仅用于教学目的。如果您发现了不妥之处请用通知我们,我们将马上删除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