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漢德百科全書 | 汉德百科全书


Utopie
《乌托邦》(Utopia)是托马斯·摩尔以拉丁语写成的一部書,該書全名为《关于最完美的国家制度和乌托邦新岛的既有益又有趣的全书》(Libellus vere aureus, nec minus salutaris quam festivus, de optimo rei publicae statu deque nova insula Utopia),约于1516年出版。乌托邦的原词来自两个希腊语的词根:ou是没有的意思,另一个说法是eu是好的意思,topos是地方的意思,合在一起是“没有的地方”或“好地方”的意思,是一种理想国,并非一个真实的国家,而是一个虚构的国度,有着至美的一切,没有纠纷。
Wuliang-Schloss/Wuling-Palace/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公墓/National Revolutionary Army Memorial Cemetery
Archäologische Parks Angkor, Roluos und Banteay Srei
吴哥窟(高棉语:អង្គរវត្ត)位于柬埔寨西北部,在暹粒市北5.5公里。原始的名字是Vrah Vishnulok,意思为“毗湿奴(遍入天)的神殿” 。中国元代古籍《岛夷志略》称之为“桑香佛舍”。它是吴哥古迹中,保存得最完好的的庙宇,以建筑宏伟与浮雕细致闻名于世,是世界上最大的庙宇。也是一座巨大的水上都市。
Wu-Staat
创始年 前12世纪 始祖 泰伯 灭亡年 前473年 国都 吴 (3100年前建国国都城为梅里(今江苏无锡),后于2600年前迁至阖闾城(今江苏常州与无锡交界)) 吴国,亦称句吴、 工䲣、攻吾等,是约前12世纪-前473年活动于长江下游的一个诸侯国。据《左传》、《史记》等早期传世文献记载,吴国开国之君为公亶父长子吴太伯(泰伯),建都于无锡梅里,周武王克商之后,封仲雍四世孙周章为吴子。春秋晚期,吴国在晋国的扶持下崛起,征服众多东夷小国,成为东南方霸主。前585年,吴子寿梦称王。吴王阖闾、夫差在位时期,吴国到达鼎盛。吴国以擅长铸造兵器而闻名,其代表兵器吴钩成为锋利的代名词,更被后世赋予精忠报国形象。
Wu Jingzi (chin. 吴敬梓; auch bekannt als Mǐn Xuān 敏軒 oder Wén Mù 文木; * 1701 in Quanjiao; † 12. Dezember 1754 in Yangzhou) war ein chinesischer Schriftsteller
Wusong-Fort
吴淞炮台位于上海市吴淞口两岸,扼守长江门户。计有西炮台、东炮台、北炮台、狮子林炮台、南炮台5座炮台[2]。其中西炮台建筑最早,清顺治十七年(1660年)建。吴淞炮台屡经战火,历经第一次鸦片战争、一·二八事变、淞沪会战、上海战役等。
UAV,Unpiloted Aerial Vehicle
/unmanned/uninhabited/unpiloted aerial vehicle/Unbemanntes Luftfahrzeug
Saal der Fünfhundert/Salone dei Cinquecento
Der Salone dei Cinquecento ist der größte und historisch und künstlerisch bedeutendste Saal des Palazzo Vecchio in Florenz. Dieser imposante Saal hat eine Länge von 54 Metern, eine Breite von 23 Metern und eine Höhe von 18 Metern. Vom Volumen her ist er der größte Saal in Italien, der für die Verwaltung der Zivilmacht gebaut wurde.
Fünf Dynastien und Zehn Königreiche
五代十国(907年-979年 )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这一称谓出自《新五代史》,是对五代(907年-960年)与十国(902年-979年 )的合称 。 五代是指唐朝灭亡后依次定都于中原地区的五个政权,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唐天祐四年(907年),梁王朱晃接受唐哀帝禅让,建立后梁,定都开封府,五代十国开始。 后周显德七年(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接受周恭帝禅让,建立北宋,五代结束。 在唐末、五代及宋初,中原地区之外存在过杨吴、桀燕等许多割据政权,其中前蜀、后蜀、南吴(杨吴)、南唐、吴越、闽国、南楚(马楚)、南汉、南平(荆南)、北汉等十个割据政权被《新五代史》及后世史学家统称十国 。北宋建立后,先后统一了南方尚存的各割据政权,至宋太宗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北汉灭亡,十国宣告结束。 五代十国时期,定难军(逐渐形成后来的西夏)逐渐独立,而静海军(交趾)开始脱离中央统治。
Aufruhr der fünf Barbaren/Upheaval of the Five Barbarians
五胡乱华,中国历史名词,是指中国西晋时期境内众多游牧民族趁晋政权在八王之乱期间衰弱之际,割据汉地北部以建立五胡十六国,与退守汉地南部的晋政权形成对峙之势。 “五胡”指匈奴、鲜卑、羯、羌、氐五个胡人的游牧部落联盟。百馀年间,这些内徙的草原各族及汉族在汉地华北地区建立数十个强弱不等、大小各异的政权,其中存在时间较长和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有五胡十六国。五胡乱华破坏了中原的政权和经济架构,但也使漠北游牧民族与汉地汉族产生文化经济交往。由于汉族人口从黄河流域大规模迁移至汉地南部的长江和珠江流域,史称衣冠南渡,进一步促进了南北方经济平衡。
Fünf Hu und sechzehn Königreiche
五胡十六国(304年-439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时期。该时期自304年刘渊及李雄分别建立汉赵及成汉起至439年北魏拓跋焘(太武帝)灭北凉为止。范围大致上涵盖华北、蜀地、辽东,最远可达漠北、江淮及西域。在入主中原众多民族中,以匈奴、羯、鲜卑、羌及氐为主,统称五胡。他们在这个范围内相继建立许多国家,而北魏史学家崔鸿以其中十六个国家撰写《十六国春秋》(五凉、四燕、三秦、二赵,成汉、胡夏为十六国),于是后世史学家称这时期为“五胡十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