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utsch-Chinesische Enzyklopädie, 德汉百科
巴楚县地处天山南麓、塔里木盆地和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西北边缘,是叶尔羌河、喀什河、盖孜河的交汇之地,是古丝路驿站文化的发源之地,是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与喀什绿洲的交锋之地,素有“胡杨之都、文化之地、丝路之驿、美食之城”的美誉。
据了解,巴楚是古丝绸之路上著名的文化繁聚之地。这里有历史悠久的唐王城、古老沧桑的古烽燧遗址、神话色彩浓厚的马蹄山等历史文化遗迹,还有粗犷豪放的刀郎歌舞文化和地域特色浓郁的民俗风情都极具吸引力。丰富的胡杨资源为巴楚披上了胡杨之都美誉,巴楚拥有世界上保存最完整、面积最大,集“水乡胡杨”、“大漠胡杨”于一体的316万亩原始野生胡杨林,是名副其实的“胡杨林国家森林公园”。
巴楚史称“尉头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2700多年,是内地经喀什进入中亚、南亚的重要通道。张骞出使西域开拓丝绸之路后,巴楚作为最早形成的驿站,由于地处战略要地,逐渐演变成为丝路重镇。“三岔口”作为古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驿站就因一头经龟兹连接长安,一头经喀什噶尔连接古罗马,一头经于阗连接古印度而闻名,素有丝路“咽喉”之称,历史上来自长安、龟兹、喀什噶尔、于阗等多个方向的人流、物流、资金流在这里汇集,多元文化在这里交融、交流。巴楚县充分依托丝路古道驿站特殊的人文地理优势,深度挖掘和宣传特色丝路文化,让丝路驿站重现往日商贾云集、摩肩接踵、货物琳琅之盛景。
巴楚县委书记何强介绍说,“巴楚县共有自然人文景观48处,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个、自治区级3个、县级33个。巴楚出土文物散落世界各地博物馆,其中,新疆博物馆4000多件馆藏文物都是从巴楚出土,巴楚县博物馆现有馆藏国家一级文物17件、二级文物2件、三级文物19件。巴楚县以红海景区争创国家5A级景区为抓手,用文化支撑旅游、包装旅游,用旅游承载文化、传播文化,将巴楚独特的民俗风情、历史文化融入旅游产业,赋予旅游深厚的文化底蕴。现在的红海景区处处闪现着文化的符号,弥漫着文化的气息,旅游产业的亲和力、生命力和吸引力不断增强。”
他说:“巴楚县按照‘争创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国际旅游目的地’的总体战略部署,抢抓国家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历史机遇,聚万众之心、举全县之力,推动旅游业快速发展,全力将巴楚建设成为全疆乃至全国知名的旅游强县和旅游胜地。”
Quelle>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
20世纪初,吐鲁番是新疆最大的棉花产地,60%的棉花出口到俄罗斯。1902年,喀什地区出口至俄罗斯的商品中,棉布约占45%。 [2]1917年俄国革命发生时,新疆对俄罗斯的棉花出口减少,大大损害了棉花产业和当地经济。[3]
1976年和1977年,新疆棉花产量下降。[4] [5] [6]然而不久产量回升并大幅增长; 1977年至1997年期间,棉花收成增加了27倍,总产量达到150万吨。[5] [6] 1997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生产的棉花占新疆棉花产量的40%。 [5] 1990年代中期,中国还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政策支持棉花种植者,政府购买国产棉花的价格比同等质量的外国棉花高20%,以支持棉花产业。 [7]但新疆的经济在1990 年代后期陷入衰退,部分原因是国际对棉花的需求下降。[7]尽管如此,公元二千年末末,新疆农业总产值的一半来自棉花; [7]新疆已成为中国最大的棉花生产省级行政区,2001年,新疆生产的棉花占中国国内棉花产量的四分之一以上。 [6]
2003年,中国开始优先考虑种植海岛棉以取代陆地棉,由于新疆的气候适合种植海岛棉,这使得中国其他地区的棉花产业(如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进一步转移到新疆。[8]截至2009年,中国的大部分棉花种植依然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当时,新疆棉花生产又面临挑战,超过五分之一的棉花植株出现疾病,采摘棉花所需的劳动力长期短缺,阻碍了棉花种植的效率和效益。 [9]
2019年,新疆棉花占中国棉花产量的84%。新疆占世界棉花产量的五分之一[10]。此时新疆种植的棉花多为优质超长绒棉。[11]年产量约为500万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