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德百科全書 | 汉德百科全书
Traditions
Huanghuali Holzschnitzerei-Rattan-Sessel mit Blumenmuster
明,高112厘米,长60.5厘米,宽46厘米。 圈椅靠背板攒框镶心,上部如意形开光内雕麒麟纹,中部方形委角开光内雕花卉纹,下部为如意纹壸门亮脚。背板及椅柱两侧饰边牙条。座面上三面围锦绣雕花卉纹围栏。高束腰上镶螭纹绦环板。壸门式牙与腿交圈。三弯腿,龙爪式足,足下带托泥,托泥饰壸门式牙条。 此椅装饰复杂,雕刻繁缛,具有明式家具中少见的华丽风格。
Huangmei-Oper/Huangmeixi
安徽省,湖北省 黄梅戏,原名黄梅调、采茶戏等,起源于湖北黄梅,发展壮大于安徽安庆。黄梅戏是由山歌、秧歌、茶歌、采茶灯、花鼓调,先于农村,后入城市,逐步形成发展起来的一个剧种。它吸收了汉剧、楚剧、高腔、采茶戏、京剧等众多剧种的因素,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艺术特点。黄梅戏唱腔淳朴流畅,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表演质朴细致,以真实活泼著称。
Hui-Oper/Huiju
徽剧是一种中国地方戏曲,起源于明代嘉靖年间,迄今已有四百多年历史。它形成于安徽徽州、池州、太平(今歙县、贵池、当涂)一带的“徽池雅调”,在安徽省境内(尤其是皖南,包括今属江西省的婺源县)流行起来。特色是把传入安徽的乱弹声腔与地方声腔及民间音乐结合起来。它为京剧、粤剧及南方的许多地方戏曲剧种提供一个重要的发展基础,其影响几乎遍及全国。
Architektur im Hui-Stil/Hui Style architecture
徽派建筑是中国汉族传统建筑中的一支流派,是徽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特点是“白墙黑瓦”。徽派建筑主要流行于皖南徽州六县〔歙县,黟县,绩溪,婺源,祁门,休宁〕及毗邻泛徽州地区(如江西浮梁、德兴,安徽旌德等地)。徽商曾经涉足的大中城市如宁波、金华、兰溪、严州、扬州等地亦有徽派建筑遗存。 徽派建筑以民居、祠堂、牌坊最为著名,被誉为徽州古建三绝。民居方面,马头墙是徽州建筑最重要的标志之一,而徽州三雕(砖雕、石雕、木雕)是最普遍的装饰物,有些雕刻作品如今也是相当珍贵的文物,极具历史和艺术价值。
Bonsai mit dem Hui-Stil
属树桩盆景。起源于唐代,至南宋出现规则式游龙盆景,明清时期达到鼎盛。明清时期绩溪县仁里村每12年举行一次盆景赛会,名曰花果会。清《浮生六记》记载1878年仁里花果会,"所设花果盆玩,并不剪枝拗节,尽以苍老古怪为佳,大半皆以黄山松"。歙县卖花渔村更以植梅为业,以善作盆景著称于世。徽派盆景用于树桩造型的主要树种有梅、松、榔榆、天竹、南天竺、紫薇、山茶等,以梅花、茶花为上品,梅中又以骨里红、绿萼、朱砂、送春、玉蝶等品种为佳。茶花品种近30个,有色泽的不同和浓淡的变化,又有单瓣重瓣之分,花朵大小之别。徽派盆景以枝干虬曲的木本植物为培育对象,经移栽、修凿、剪扎、摘心、去芽等手法,创作出较之于自然树木更丰富多彩的艺术品。如松柏之葱郁劲健,竹子的潇洒清秀,梅桩的古雅幽芳,榆、雀梅的拙朴苍古,黄杨的清朗茂密等。盆景树桩大而奇,形态蟠曲古朴,造型精巧奇美,倔傲刚劲。徽派盆景的主要形式有游龙式、三台式、迎客式、圆台式、扭旋式、疙瘩式、劈干式、枯干式、悬崖式、提根式和自然式等,以游龙式梅桩盆景最具代表性。
Huizhou Kultur
徽州文化,指古代徽州一府六县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而不等同于安徽文化(安徽文化由徽州文化、淮河文化、皖江文化、庐州文化四个文化圈组成)。主要内容有:徽州土地制度、徽商、徽州宗族、徽州历史名人、徽州教育、徽州科技、新安理学、新安医学、徽派朴学、徽州戏曲、新安画派、徽派篆刻、徽派版画、徽州工艺、徽州刻书、徽州文献、徽州文书、徽派建筑、徽州村落、徽州民俗、徽州方言、徽菜、徽州宗教、徽州地理、徽州动植物资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