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漢德百科全書 | 汉德百科全书
诺贝尔奖
Arthur Ashkin
阿瑟·阿什金(英语:Arthur Ashkin,1922年9月2日—2020年9月21日),美国物理学家,在贝尔实验室和朗讯工作,201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他在1960年代后期开始研究使用激光操纵微观粒子,于1986年发明光镊。此外,他开创光学捕捉方法,其可以被用来操纵原子、分子和生物细胞,这方法主要是利用光的辐射压来移动微观粒子,阿瑟·阿什金因此被认为是光镊之父。由于阿什金发明光镊与光镊在生物系统领域的应用,他于2018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阿瑟·阿什金的工作为朱棣文使用激光冷却和捕获原子的工作奠定基础,促使朱棣文获得199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Arthur Holly Compton
阿瑟·霍利·康普顿(英语:Arthur Holly Compton,1892年9月10日—1962年3月15日),美国物理学家,因发现展示电磁辐射粒子性的康普顿效应而于1927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那时的人们尽管已经清楚理解光的波动性,但仍不能完全接受光同时具有波动性与粒子性。因而这一发现轰动一时。他在曼哈顿计划中领导芝加哥大学冶金实验室的事迹,以及在1945至1953年间担任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校长的经历也为人熟知。
Arthur McDonald/Arthur Bruce McDonald
阿瑟·布鲁斯·麦克唐纳(Arthur Bruce McDonald,1943年8月29日—),加拿大物理学家、萨德伯里中微子观测站研究所主任,皇后大学的戈登和派翠西亚·葛雷粒子天体物理主席。2015年,由于“发现中微子振荡,并且因此证明中微子具有质量”,麦克唐纳与梶田隆章分享诺贝尔物理学奖 。
Arthur Leonard Schawlow
阿瑟·肖洛(英语:Arthur Schawlow,1921年5月5日—1999年4月28日),出生于纽约州弗农山 ,美国物理学家,1981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Edwin Mattison McMillan
埃德温·马蒂森·麦克米伦(英语:Edwin Mattison McMillan,1907年9月18日—1991年9月7日)是一位美国化学家。生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雷东多海滩 (加利福尼亚州),美国化学家,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研究员。1951年与格伦·西奥多·西博格分享诺贝尔化学奖。
Erwin Schrödinger
埃尔温·鲁道夫·约瑟夫·亚历山大·薛定谔[注 1](德语:Erwin Rudolf Josef Alexander Schrödinger;1887年8月12日—1961年1月4日),生于奥地利维也纳,是奥地利理论物理学家,量子力学奠基人之一。1926年提出薛定谔方程,为量子力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提出薛定谔猫思想实验,试图证明量子力学在宏观条件下的不完备性。1933年,因为“发现了在原子理论里很有用的新形式”,薛定谔和英国物理学家保罗·狄拉克共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以表彰他们发现了薛定谔方程和狄拉克方程。
Eric Allin Cornell
埃里克·阿林·康奈尔(英语:Eric Allin Cornell,1961年12月19日—),出生于美国加州帕洛阿尔托,美国物理学家。由于他“在碱金属原子稀释气体中(制成)玻色-爱因斯坦凝聚的成就,以及关于凝聚特性的早期基础研究”,与沃尔夫冈·克特勒和卡尔·威曼三人共同获得200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Eric Betzig
埃里克·贝齐格(Eric Betzig,1960年1月13日-),美国神经科学家、发明家、应用物理学家,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物理学教授、分子生物学教授。贝齐格还担任弗吉尼亚州的珍利亚农场研究园区的高级研究员。[1][3][4] 贝齐格先后毕业于加州理工学院的物理学系和康奈尔大学的工程物理学博士专业,后在贝尔实验室工作。其主要贡献是研发了用于分子生物学、神经科学的光学成像工具。2014年,因研制出“超分辨率萤光显微镜”,与斯特凡·W·黑尔、W·E·莫纳共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巴伐利亚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