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德百科全書 | 汉德百科全书

       
Chinese — German
Catalog Nobel prize

Eugene Wigner
尤金·保罗·维格纳(英语:Eugene Paul Wigner,1902年11月17日—1995年1月1日)原名维格纳·帕尔·耶诺(匈牙利语:Wigner Pál Jenő),匈牙利-美国理论物理学家及数学家,奠定了量子力学对称性的理论基础,在原子核结构的研究上有重要贡献。他在纯数学领域也有许多重要工作,许多数学定理以其命名。其中维格纳定理是量子力学数学表述的重要基石。维格纳曾参与建立人类第一台核反应堆(芝加哥1号堆),首先发现了核反应器中的氙-135带有毒性,这也是为何这种毒性有时被称作“维格纳毒性”。 1963年,由于“在原子核和基本粒子物理理论上的贡献,尤其是基本对称原理的发现与应用”,维格纳和玛丽亚·格佩特-梅耶、约翰内斯·延森一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John Maxwell Coetzee
约翰·马克斯维尔·库切(英语:John Maxwell Coetzee,简写为J. M. Coetzee,1940年2月9日—),又译柯慈,南非当代小说家,1987年耶路撒冷奖得主,200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库切主要使用英语写作。
John Michael Kosterlitz
约翰·科斯特利茨,FRS(英语:John Kosterlitz,1943年6月22日—),英裔美国凝聚体物理学家,现任布朗大学物理学教授。他与戴维·索利斯以及邓肯·霍尔丹因“在物质的拓扑相变和拓扑相领域的理论性发现”获得2016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John Strutt
约翰·威廉·斯特拉特,第三代瑞利男爵,OM,FRS(英语:John William Strutt, 3rd Baron Rayleigh,1842年11月12日—1919年6月30日),英国物理学家。他与威廉·拉姆齐合作发现氩元素,并因此获得190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他还发现了瑞利散射,预测了面波的存在。
Georg Bednorz
约翰内斯·格奥尔格·贝德诺尔茨(德语:Johannes Georg Bednorz,德语发音:[ˈɡeːɔʁk ˈbɛdnɔʁt͡s] ⓘ,1950年5月16日—),德国物理学家,因在发现陶瓷材料中的超导电性(高温超导)所作的重大突破,与卡尔·米勒共同获得1987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Johannes van der Waals
约翰内斯·范德瓦耳斯(Johannes van der Waals,1837年-1923年),荷兰物理学家,曾任阿姆斯特丹大学教授。对气体和液体的状态方程所作的工作。获得191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化学中有以他名字命名的范德瓦耳斯力。
Joachim Frank
约阿希姆·弗兰克(德语:Joachim Frank,1940年9月12日—),德美双籍生物学家。现于哥伦比亚大学任教。他被公认为“低温电子显微镜之父”。2017年与雅克·杜布歇、理查德·亨德森获得诺贝尔化学奖以表彰他们发展了冷冻电子显微镜技术,以很高的分辨率呈现了溶液中生物分子的结构。
Jon Fosse
约恩·奥拉夫·福瑟(挪威语:Jon Olav Fosse,1959年9月25日—)是一名挪威小说家、译者和剧作家。2023年,他因其创新戏剧及散文“为不可言喻的事物发出了声音”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奖的新挪威语作家。 其作品涵盖70多部小说、诗歌、儿童文学、散文与戏剧,并被译为50多种语言。其戏剧语言富有诗意,接近抒情散文与诗歌,内省深刻极简,被认为代表了亨里克·易卜生在19世纪建立的戏剧传统的现代延续。
John Bardeen
约翰·巴丁(英语:John Bardeen,1908年5月23日—1991年1月30日)是一名美国物理学家和工程师。他是唯一一个两度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人:第一次是在1956年与威廉·肖克利和沃尔特·布拉顿一起发明电晶体;第二次是在1972年与利昂·库珀和约翰·施里弗一起发明被称为BCS理论的传统超导现象的基本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