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德百科全書 | 汉德百科全书

       
汉语 — 德语
Catalog 科学技术

Peter Agre
彼得·阿格雷(英語:Peter Agre,1949年1月30日—),美国医生和分子生物学家。因对细胞膜中的水通道的发现以及对离子通道的研究,与罗德里克·麦金农一起获得了2003年诺贝尔化学奖。阿格雷早年毕业于奥格斯堡学院,后进入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并获得医学博士学位。阿格雷现任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布隆伯格学院讲席教授及约翰·霍普金斯疟疾研究所(JHMRI)所长。

彼得·阿格雷(英語:Peter Agre,1949年1月30日—),美国医生和分子生物学家。因对细胞膜中的水通道的发现以及对离子通道的研究,与罗德里克·麦金农一起获得了2003年诺贝尔化学奖[1]。阿格雷早年毕业于奥格斯堡学院,后进入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并获得医学博士学位。阿格雷现任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布隆伯格学院讲席教授及约翰·霍普金斯疟疾研究所(JHMRI)所长。

Peter Courtland Agre (* 30. Januar 1949 in Northfield, Minnesota) ist ein US-amerikanischer Mediziner und Molekularbiologe sowie Nobelpreisträger für Chemie.

此图片/视频/音频可能受版权保护,它仅用于教学目的。如果您发现了不妥之处请用通知我们,我们将马上删除它。
Peter Diamond
Wirtschaftsnobelpreis 2010

http://www.net4info.de/photos/cpg/albums/userpics/10002/normal_Peter_Diamond.jpg

Peter Arthur Diamond (* 29. April 1940 in New York City, New York, USA) ist ein US-amerikanischer Wirtschaftswissenschaftler. 2010 erhielt er den Wirtschaftsnobelpreis.

此图片/视频/音频可能受版权保护,它仅用于教学目的。如果您发现了不妥之处请用通知我们,我们将马上删除它。
Peter Debye
彼得鲁斯·约瑟夫斯·威廉默斯·德拜(荷兰语:Petrus Josephus Wilhelmus Debije,1884年3月24日—1966年11月2日),后改名为彼得·约瑟夫·威廉·德拜(英语:Peter Joseph William Debye),荷兰物理学家与物理化学家,1936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

 

Peter Debye (Taufname Petrus Josephus Wilhelmus, * 24. März 1884 in MaastrichtNiederlande; † 2. November 1966 in IthacaNew York) war ein niederländischer Physiker und theoretischer Chemiker und erhielt 1936 den Nobelpreis für Chemie.

彼得鲁斯·约瑟夫斯·威廉默斯·德拜荷兰语:Petrus Josephus Wilhelmus Debije,1884年3月24日—1966年11月2日),后改名为彼得·约瑟夫·威廉·德拜(英语:Peter Joseph William Debye),荷兰物理学家物理化学家,1936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

此图片/视频/音频可能受版权保护,它仅用于教学目的。如果您发现了不妥之处请用通知我们,我们将马上删除它。
Peter Grünberg
彼得·安德烈亚斯·格林贝格(德語:Peter Andreas Grünberg,1939年5月18日—2018年4月7日[1]),德国物理学家,主要研究固態物理学,因发现巨磁阻效應与阿尔贝·费尔共同获得200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Peter Andreas Grünberg (* 18. Mai 1939 in Pilsen; † 7. April 2018 in Jülich[1][2][3]) war ein deutscher Physiker. Der Schwerpunkt seiner Forschungen lag auf dem Gebiet der Festkörperforschung. Seine bekannteste Entdeckung ist der GMR-Effekt. 2007 wurde ihm dafür der Nobelpreis für Physik zuerkannt.

彼得·安德烈亚斯·格林贝格(德語:Peter Andreas Grünberg,1939年5月18日—2018年4月7日[1]),德国物理学家,主要研究固態物理学,因发现巨磁阻效應阿尔贝·费尔共同获得200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2]

此图片/视频/音频可能受版权保护,它仅用于教学目的。如果您发现了不妥之处请用通知我们,我们将马上删除它。
Peter Henlein
彼得·海莱恩(德语:Peter Henlein,1485年—1542年8月),德国纽伦堡的锁匠和钟表匠,通常被认为是手表的发明者。他是最早制造小型装饰性携带式钟表的工匠之一,这些钟表通常作为吊坠佩戴或贴在衣服上,被视为最早的手表。

彼得·海莱恩(德语:Peter Henlein,1485年—1542年8月),德国纽伦堡的锁匠和钟表匠,通常被认为是手表的发明者。[1][2]他是最早制造小型装饰性携带式钟表的工匠之一,这些钟表通常作为吊坠佩戴或贴在衣服上,[3]被视为最早的手表。

Peter Henlein (* um 1479[1] oder um 1485[2][3] in Nürnberg; † August 1542 ebenda[4][5]) war ein deutscher Schlossermeister, der als Uhrmacher tätig war. Ihm wird in Deutschland die Erfindung der am Körper tragbaren Uhr zugeschrieben.[6]

此图片/视频/音频可能受版权保护,它仅用于教学目的。如果您发现了不妥之处请用通知我们,我们将马上删除它。
Taschenuhr von Peter Henlein
Peter Henlein, geboren um 1480, gestorben 14.11.1542. Er war Feinmechaniker in Nürnberg und stellte 1510 als erster dosenförmige Taschenuhren her.

此图片/视频/音频可能受版权保护,它仅用于教学目的。如果您发现了不妥之处请用通知我们,我们将马上删除它。
Peter Howitt
彼得·豪伊特(英语:Peter Howit,1946年5月31日—),加拿大经济学家。他以对新经济增长理论,特别是关于熊彼得范式、创造性破坏及其定量分析的研究而知名。其主要贡献是创造性破坏模型和内生增长理论。2025年,他与菲利普·阿吉翁因此成就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Peter Wilkinson Howitt (* 31. Mai 1946) ist ein kanadischer Wirtschaftswissenschaftler an der Brown University. 2025 gewann er den Alfred-Nobel-Gedächtnispreis für Wirtschaftswissenschaften für seine Forschungen zur Theorie des dauerhaften Wachstums durch schöpferische Zerstörung.

彼得·豪伊特(英语:Peter Howit,1946年5月31日—),加拿大经济学家。他以对新经济增长理论,特别是关于熊彼得范式、创造性破坏及其定量分析的研究而知名。其主要贡献是创造性破坏模型和内生增长理论。2025年,他与菲利普·阿吉翁因此成就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此图片/视频/音频可能受版权保护,它仅用于教学目的。如果您发现了不妥之处请用通知我们,我们将马上删除它。
Pjotr Leonidowitsch Kapiza/Пётр Леонидович Капица
彼得·列昂尼多维奇·卡皮察(俄語:Пётр Леонидович Капица,1894年7月9日—1984年4月8日),苏联著名物理学家,超流体的发现者之一,获得1978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彼得·列昂尼多维奇·卡皮察(俄語:Пётр Леонидович Капица,1894年7月9日—1984年4月8日),苏联著名物理学家超流体的发现者之一,获得1978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Pjotr Leonidowitsch Kapiza (russisch Пётр Леонидович Капи́ца; * 26. Junijul. / 8. Juli 1894greg. in Kronstadt; † 8. April 1984 in Moskau) war ein sowjetischer Physiker. Seine bekanntesten Arbeiten waren im Bereich der Tieftemperaturphysik, für die er 1978 auch den Nobelpreis erhielt. Er ist der Vater von Sergei und Andrei Kapiza.

此图片/视频/音频可能受版权保护,它仅用于教学目的。如果您发现了不妥之处请用通知我们,我们将马上删除它。
Pieter Zeeman
彼得·塞曼,生于1865年5月25日,是一位荷兰科学家,由于他发现了塞曼效应的出色工作,与亨德里克·洛伦兹分享了1902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1943年10月9号,塞曼病逝于阿姆斯特丹。

彼得·塞曼,生于1865年5月25日,是一位荷兰科学家,由于他发现了塞曼效应的出色工作,与亨德里克·洛伦兹分享了1902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1943年10月9号,塞曼病逝于阿姆斯特丹

Pieter Zeeman [ˈzeːmɑn] (* 25. Mai 1865 in Zonnemaire auf der Insel Schouwen-DuivelandZeeland; † 9. Oktober 1943 in Amsterdam) war ein niederländischer Physiker. Für seine Verdienste bei den Untersuchungen über den Einfluss des Magnetismus auf die Strahlungsphänomene erhielt er 1902 den Nobelpreis für Physik.

此图片/视频/音频可能受版权保护,它仅用于教学目的。如果您发现了不妥之处请用通知我们,我们将马上删除它。
Peter Higgs
彼得·韦尔·希格斯,CH,FRS,FRSE(英语:Peter Ware Higgs,1929年5月29日—2024年4月8日),英国理论物理学家,爱丁堡大学荣誉退休教授,他以希格斯机制与希格斯粒子而闻名于世。彼得·希格斯出生在英格兰泰恩河畔纽卡斯尔,他在1960年毕业于伦敦国王学院,1960年到1996年期间曾在爱丁堡大学任教。彼得·希格斯获得过许多奖项,包括1997年获得狄拉克奖章及英国物理学会理论物理杰出贡献奖、2004年获得沃尔夫物理学奖和2010年荣获樱井奖。 2013年,因为“亚原子粒子质量的生成机制理论,促进了人类对这方面的理解,近来经欧洲核子研究组织属下大型强子对撞机的超环面仪器及紧凑μ子线圈探测器所发现基本粒子而获得证实”,希格斯与弗朗索瓦·恩格勒共同获授诺贝尔物理学奖。

Peter Ware HiggsCHCBEFRSFRSEFKC (* 29. Mai 1929 in Newcastle upon TyneEngland[1]; † 8. April 2024 in Edinburgh) war ein britischer theoretischer Physiker. Am 8. Oktober 2013 wurde ihm und François Englert für die Entdeckung des Higgs-Mechanismus der Physiknobelpreis zuerkannt.

彼得·韦尔·希格斯CHFRSFRSE(英语:Peter Ware Higgs,1929年5月29日—2024年4月8日),英国理论物理学家爱丁堡大学荣誉退休教授[4],他以希格斯机制希格斯粒子而闻名于世。彼得·希格斯出生在英格兰泰恩河畔纽卡斯尔,他在1960年毕业于伦敦国王学院,1960年到1996年期间曾在爱丁堡大学任教。

2012年7月4日,CERN宣布LHC紧凑μ子线圈探测到质量为125.3±0.6GeV的新粒子(超过背景期望值4.9个标准差),超环面仪器测量到质量为126.5GeV的新粒子。而在2013年3月14日,欧洲核子研究组织发布新闻稿表示,先前探测到的新粒子是希格斯玻色子。希格斯机制广泛被视为粒子物理学标准模型的重要理论基础。

彼得·希格斯获得过许多奖项,包括1997年获得狄拉克奖章英国物理学会理论物理杰出贡献奖、2004年获得沃尔夫物理学奖和2010年荣获樱井奖。 2013年,因为“亚原子粒子质量的生成机制理论,促进了人类对这方面的理解,近来经欧洲核子研究组织属下大型强子对撞机超环面仪器紧凑μ子线圈探测器所发现基本粒子而获得证实”,希格斯与弗朗索瓦·恩格勒共同获授诺贝尔物理学奖[5]

此图片/视频/音频可能受版权保护,它仅用于教学目的。如果您发现了不妥之处请用通知我们,我们将马上删除它。
Peter Apian
Peter Apian (eigentlich Peter Bennewitz, latinisiert Petrus Apianus; * 16. April 1495 in Leisnig; † 21. April 1552 in Ingolstadt) war ein deutscher Gelehrter der Renaissancezeit. Er war Mathematiker, Astronom, Astrologe, Kosmograf und Kartograf, außerdem Gründer der Ingolstädter Druckerei Academia und Herausgeber.

彼得鲁斯·阿皮亚努斯拉丁語Petrus Apianus,1501年—1552年),文艺复兴时期欧洲天文学家数学家[1]因戈尔施塔特大学讲授数学[2]他1520年出版的《宇宙志》一书应用从文艺复兴时期探险活动得到知识,对托勒密的古代地理学著作进行更新。

Peter Apian (eigentlich Peter Bennewitzlatinisiert Petrus Apianus; * 16. April 1495 in Leisnig; † 21. April 1552 in Ingolstadt) war ein deutscher Gelehrter der Renaissancezeit. Er war MathematikerAstronomAstrologeKosmograf und Kartograf, außerdem Gründer der Ingolstädter Druckerei Academia und Herausgeber.

此图片/视频/音频可能受版权保护,它仅用于教学目的。如果您发现了不妥之处请用通知我们,我们将马上删除它。
Pythagoras von Samos
毕达哥拉斯(希腊语:Πυθαγόρας,前570年—前495年)是一名古希腊哲学家、数学家和音乐理论家,毕达哥拉斯主义的创立者。他认为数学可以解释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对数字痴迷到几近崇拜;同时认为一切真理都可以用比例、平方及直角三角形去反映和证实:譬如主张平方数"100"意味“公正”。毕达哥拉斯主义描述毕达哥拉斯和追随者所持的秘教和形而上学的思想学说的术语,他们都深受数学所影响,如数秘术和数字神秘主义的生命灵数及彩虹数字学。

Pythagoras von Samos (griechisch Πυθαγόρας; * um 570 v. Chr. auf Samos; † nach 510 v. Chr. in Metapont in der Basilicata) war ein antiker griechischer Philosoph (Vorsokratiker) und Gründer einer einflussreichen religiös-philosophischen Bewegung. Als Vierzigjähriger verließ er seine griechische Heimat und wanderte nach Süditalien aus. Dort gründete er eine Schule und betätigte sich auch politisch. Trotz intensiver Bemühungen der Forschung gehört er noch heute zu den rätselhaftesten Persönlichkeiten der Antike. Manche Historiker zählen ihn zu den Pionieren der beginnenden griechischen Philosophie, Mathematik und Naturwissenschaft, andere meinen, er sei vorwiegend oder ausschließlich ein Verkünder religiöser Lehren gewesen. Möglicherweise konnte er diese Bereiche verbinden. Die nach ihm benannten Pythagoreer blieben auch nach seinem Tod kulturgeschichtlich bedeutsam.

毕达哥拉斯希腊语:Πυθαγόρας,前570年—前495年)是一名古希腊哲学家数学家和音乐理论家,毕达哥拉斯主义的创立者。他认为数学可以解释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对数字痴迷到几近崇拜;同时认为一切真理都可以用比例平方直角三角形去反映和证实:譬如主张平方数"100"意味“公正”。毕达哥拉斯主义描述毕达哥拉斯和追随者所持的秘教形而上学的思想学说的术语,他们都深受数学所影响,如数秘术数字神秘主义的生命灵数及彩虹数字学。

此图片/视频/音频可能受版权保护,它仅用于教学目的。如果您发现了不妥之处请用通知我们,我们将马上删除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