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漢德百科全書 | 汉德百科全书
科学技术

William Henry „Bill“ Gates III, KBE (* 28. Oktober 1955 in Seattle, Washington) ist ein US-amerikanischer Unternehmer, Programmierer und Mäzen. Er gründete 1975 gemeinsam mit Paul Allen das Unternehmen Microsoft und gilt heute mit einem geschätzten Vermögen von 118 Milliarden US-Dollar als einer der weltweit reichsten Menschen.[1]
2008 zog er sich aus dem operativen Geschäft zurück und ist seither über die von ihm und Melinda Gates gegründete wohltätige Gates Foundation hauptsächlich als Philanthrop aktiv.[2] Stand 2018 hatte Gates über 36 Mrd. US-Dollar an seine Stiftung gespendet sowie angekündigt, bis zum Lebensende 95 Prozent seines Vermögens an sie abgeben zu wollen.
William (Bill) H. Gates 是微软公司主席和首席软件设计师。微软公司是为个人计算和商业计算提供软件、服务和Internet技术的世界范围内的领导者。在截止于2000年6月的上个财年,微软公司收入达229.6亿美元,在60个国家的雇员总数超过了44,000人。
盖茨出生于1955年10月28日,和两个姐姐一块在西雅图长大。他的父亲,William H. Gates II,是西雅图的律师。他过世的母亲,Mary Gates,是学校教师,华盛顿大学的董事以及United Way International的主席。
盖茨曾就读于在西雅图的公立小学和私立的湖滨中学。在那里,他发现了他在软件方面的兴趣并且在13岁时开始了计算机编程。
1973年, 盖茨考进了哈佛大学. 在那里他和现在微软的首席执行官史蒂夫·鲍尔默住在一起。 在哈佛的时候,盖茨为第一台微型计算机 – MITS Altair 开发了BASIC编程语言的一个版本。
在大三的时候,盖茨离开了哈佛并把全部精力投入到他与孩提时代的好友Paul Allen在1975年创建的微软公司中。在计算机将成为每个家庭、每个办公室中最重要的工具这样信念的引导下,他们开始为个人计算机开发软件。盖茨的远 见卓识以及他对个人计算的先见之明成为微软和软件产业成功的关键。 (Quelle: www.microsoft.com/china/billgates/default.mspx)
威廉·亨利·盖茨三世,KBE(英语:William Henry Gates III,1955年10月28日—[3]),常称比尔·盖茨(Bill Gates[注 1]),是一名美国著名资本家、投资者、软件工程师、慈善家。他与保罗·艾伦一起创建微软公司,曾任微软董事长、CEO和首席软件设计师,并持有公司超过8%的普通股,也是公司最大的个人股东[4][5]。
1995年到2007年的《福布斯》全球富豪榜中,盖茨曾经连续13年蝉联世界首富。2008年6月27日离开微软公司,并把580亿美元个人公司财产捐到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6]。《福布斯》杂志2014年美国富豪排名,盖茨以812亿美元资产重登榜首。盖茨在彭博亿万富翁指数和福布斯2019年亿万富翁排行榜中名列第2位,资产达到1,000亿美元[7],他在2019美国400富豪榜以1,060亿美元的资产排名第2[8]。2020年4月,《福布斯》公布的全球富豪榜,盖茨以净资产980亿美元,排名第2名[9]。他在《福布斯》2020年9月公布的美国前400大富豪排名榜排名第2名,资产达1,110亿美元[10]。
盖茨在2000年1月辞去微软首席执行官。他仍然担任董事长,并为自己创立一个新职位“首席软件架构师”。2006年6月,盖茨宣布,他将在微软的全职工作转变为兼职工作,他渐渐的转移他的职责。他于2014年2月辞去微软的董事长,同时仍作为技术顾问,协助新任命的首席执行官纳德拉。
2017年11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11]。2020年3月,盖茨离任微软及伯克希尔·哈撒韦的董事。此后他仅在微软内部担任CEO纳德拉和其他高管的“技术顾问”[12]。

阿布·拉伊汗·穆罕默德·本·艾哈迈德·比鲁尼(波斯语:ابوریحان محمد بن احمد بیرونی,973年—1048年), 波斯学者,生于花剌子模(今中亚乌兹别克斯坦),卒于加兹纳(今阿富汗)。在数学、天文学、物理学、医学、历史学等方面均有贡献。[1]著有《天文典》《密度》《药理学》《古代诸国年代学》等书籍。月球上的一座环形山以他的名字命名。
Abu r-Raihan Muhammad b. Ahmad al-Bīrūnī (arabisch أبو الريحان محمد بن أحمد البيروني, DMG Abū r-Raiḥān Muḥammad b. Aḥmad al-Bīrūnī; persisch auch nur kurz ابوریحان بیرونی, Abū Raiḥān Bīrūnī) – kurz (al-)Biruni (geboren am 4. September 973 in Kath, Choresmien (heute Usbekistan); gestorben am 9. Dezember 1048 in Ghazna (heute Afghanistan)) war ein persischer (choresmischer) Universalgelehrter, Mathematiker, Kartograf, Astronom, Astrologe, Philosoph, Pharmakologe, Mineraloge, Forschungsreisender, Historiker und Übersetzer in Zentralasien.

比罗·拉斯洛·约瑟夫(匈牙利语:Bíró László József,1899年9月29日—1985年10月24日),书写工具圆珠笔开发者。[1]出生于布达佩斯。
不同于历史上第一个发明出圆珠笔的美国人约翰·J·劳德之成品是用在书写较粗糙的材质表面,比罗·拉斯洛的圆珠笔可在一般纸张上便利使用,并且有取得专利而在商业市场上获得成功。
László József Bíró [ˈlaːsloː ˈjoːʒɛf ˈbiːroː], geboren als László József Schweiger (* 29. September 1899 in Budapest, Ungarn; † 24. Oktober 1985 in Buenos Aires, Argentinien) war ein ungarischer Erfinder. Er ließ sich als Erster einen kommerziell erfolgreichen Kugelschreiber patentieren.
Peter Arthur Diamond (* 29. April 1940 in New York City, New York, USA) ist ein US-amerikanischer Wirtschaftswissenschaftler. 2010 erhielt er den Wirtschaftsnobelpreis.
德拜是出生在荷兰马斯特里赫特的美国籍科学家。他那个时期的科学研究,是不能把物理化学绝对分开的。他在物理化学领域的研究成就使他无愧于物理学家和化学家的双重称号,就像许多伟大的科学家都是数学家一样。1910年,德拜就开始研究光在各种介质中的传播问题,并探讨了各种效应,得出了相应的结论。这一些问题的研究为光学研究的发展,甚至为激光技术开辟新的应用领域打下了基础。甚至为汉塞尔的光导纤维设想开拓了思路。
德拜在德国亚琛大学求学时学习电机工程,后在慕尼黑大学转学物理,并于1908年获得博士学位,他1911年继爱因斯坦之后受聘为苏黎世大学理论物理教授,此后在莱比锡和柏林大学任教。德拜的第一个重要的研究是对偶级矩的理论处理。人们为了纪念德拜,把偶极矩的单位称为“德拜”。由于在偶极矩方面的研究成就,瑞典皇家科学院把1936年度的诺贝尔化学奖授给了德拜。
1939年德拜在德国的大学工作期间,纳粹政府曾命令他加入德国籍,遭到了德拜的拒绝。他此后回到了荷兰,并在德国军队入侵荷兰之前来到了美国康奈尔大学,并一直在那里工作到1952年退休。1946年他加入了美国国籍。(Quelle: 210.77.218.4:8080/Resource/Book/Edu/KWDW/TS004047/0026_ts004047.htm)

彼得·海莱恩(德语:Peter Henlein,1485年—1542年8月),德国纽伦堡的锁匠和钟表匠,通常被认为是手表的发明者。[1][2]他是最早制造小型装饰性携带式钟表的工匠之一,这些钟表通常作为吊坠佩戴或贴在衣服上,[3]被视为最早的手表。
Peter Henlein (* um 1479[1] oder um 1485[2][3] in Nürnberg; † August 1542 ebenda[4][5]) war ein deutscher Schlossermeister, der als Uhrmacher tätig war. Ihm wird in Deutschland die Erfindung der am Körper tragbaren Uhr zugeschrieben.[6]

Peter Wilkinson Howitt (* 31. Mai 1946) ist ein kanadischer Wirtschaftswissenschaftler an der Brown University. 2025 gewann er den Alfred-Nobel-Gedächtnispreis für Wirtschaftswissenschaften für seine Forschungen zur Theorie des dauerhaften Wachstums durch schöpferische Zerstörung.
彼得·豪伊特(英语:Peter Howit,1946年5月31日—),加拿大经济学家。他以对新经济增长理论,特别是关于熊彼得范式、创造性破坏及其定量分析的研究而知名。其主要贡献是创造性破坏模型和内生增长理论。2025年,他与菲利普·阿吉翁因此成就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历史
信息时代
欧洲的高等院校


艺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