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utsch-Chinesische Enzyklopädie, 德汉百科
海因里希·施利曼(Heinrich Schliemann,1822年1月6日-1890年12月26日),德国商人和考古业余爱好者。出于一个童年的梦想,他毅然放弃了商业生涯,投身于考古事业,使得荷马史诗中长期被认为是文艺虚构的国度:特洛伊、迈锡尼和梯林斯重现天日。
Johann Ludwig Heinrich Julius Schliemann (* 6. Januar 1822 in Neubukow; † 26. Dezember 1890 in Neapel) war ein deutscher Kaufmann, Archäologe sowie Pionier der Feldarchäologie. Als erster Forscher führte er (geleitet vom Werk Homers) Ausgrabungen im kleinasiatischen Hisarlık durch und fand die von ihm und zuvor schon anderen Forschern, vor allem Frank Calvert,[1] hier vermuteten Ruinen des bronzezeitlichen Trojas.
亨利·莫顿·史丹利(Sir Henry Morton Stanley,1841年1月28日-1904年5月10日),英裔美籍探险家与记者,以他在非洲的冒险及搜索戴维·利文斯通(David Livingstone)的事迹而闻名于世。
他出生于英国威尔士时,原名约翰·洛蓝(John Rowlands),洛蓝在移民美国后改姓史丹利,并曾经在《纽约先驱报》(New York Herald)担任记者,在担任记者期间他获得社方资助前往非洲搜索失踪的著名冒险家利文斯通,并逐渐成为专业的冒险者。他曾受比利时国王利奥波德二世以个人名义委托,经营中部非洲尤其是刚果河沿岸地区一带的发展,间接促成了之后刚果自由邦的成立。在1881年时于刚果河畔建立的贸易站,为了向利奥波德二世致敬,他将该地命名为利奥波德城,也就是今日刚果民主共和国的首都金沙萨。
1796年,海军准将纳尔逊在皇家阿伽门农号上升起了他的将旗,率领着他的第一支舰队,在热拉亚海外进行军事行动。皇家海军阿伽门农号,一艘拥有64 门大炮的战船,由著名的海军造船专家,胜利号的设计师--托玛斯?施奈德主持设计,亨利?亚当斯主持建造。历时4年,于1781 年下水。皇家海军著名将领霍雷肖·纳尔逊在1793 年到1796 年间,指挥阿伽门农号参加了无数次战斗, 其中1794年的卡尔伊海战中,纳尔逊右眼受伤。1793 年 率舰访问那布勒斯的途中,纳尔逊在阿伽门农号上结识了汉密尔顿小姐。在皇家海军崛起的数十年里,阿伽门农号一直是风云变幻的历史事件的核心,战斗在在塞尔 兹、哥本哈根和特拉法尔加的海洋上。退役后,阿伽门农号加入东印度公司,继续转战在圣多米尼哥等南美洲海域。后来这艘光辉的战舰消失了。它在南美洲乌拉圭 普雷特河沉睡了300 年,于1995 年再度被考古人员发现。阿伽门农号的发现,成为近十年世界考古学界的盛举。
HMS Victory ist ein Linienschiff ersten Ranges, das Anfang der 1760er-Jahre für die Royal Navy gebaut wurde. Bekanntheit erlangte die Victory als Flaggschiff von Vizeadmiral Nelson in der Seeschlacht von Trafalgar. Sie ist das älteste in Dienst befindliche Kriegsschiff und liegt heute im Portsmouth Historic Dockyard, wo sie als Flaggschiff des Ersten Seelord und als Museumsschiff dient.
陛下之舰胜利号战舰(英语:HMS Victory)是一艘英国皇家海军的一级风帆战列舰。在1778年美国独立战争爆发时参与阿申特岛战役 ,并于1797年法国大革命时,参与圣文生角之役,大胜西班牙海军。此后又在1805年参与特拉法加之役,其间因作为纳尔逊海军中将的旗舰并且大破法国与西班牙联合舰队而闻名于世。
胜利号战舰也是现存最古老的战舰。现在停放于英国朴次茅斯海军基地的干坞,作为一所浮动博物馆使用。
Schiffsdaten
Flagge Großbritannien
Schiffstyp Linienschiff (Dreidecker)
Heimathafen Portsmouth Historic Dockyard
Eigner Royal Navy
Bauwerft Chatham Dockyard, Chatham
Baukosten 63.176 Pfund Sterling[1]
Bestellung 14. Juli 1759
Kiellegung 23. Juli 1759
Taufe 30. Oktober 1760
Stapellauf 7. Mai 1765
Indienststellung 12. März 1778
Verbleib Flaggschiff des Ersten Seelords und Museumsschiff
Schiffsmaße und Besatzung
Länge 69,30 m (Lüa)
Breite 15,80 m
Tiefgang (max.) 8,76 m
Verdrängung 3.500 tn.l.
Vermessung 2.142 tons (bm)
Besatzung 850 Mann
Takelung und Rigg
Takelung Vollschiff
Anzahl Masten 3
Anzahl Segel 31
Segelfläche 5440 m²
Geschwindigkeit
unter Segeln max. 10 kn (19 km/h)
Bewaffnung
30 × 32-Pfünder-Kanone
28 × 24-Pfünder
44 × 12-Pfünder
2 × 68-Pfünder-Karronade
詹姆斯·库克(James Cook)是英国的一位探险家、航海家和制图学家。他由于进行了三次探险航行而闻名于世。通过这些探险考察,他给人们关于大洋,特别是太平洋的地理学知识 增添了新的内容。他还被认为在通过改善船员的饮食,包括增加水果和蔬菜等来预防长期航行中出现的坏血病方面也有所贡献。库克船长在太平洋和南极洲的伟大的 航行为世界科学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同时他也是第一位绘制澳大利亚东海岸海图的人。
库克于1728年10月27日出生于英国约克郡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里。18岁时,他在一家船主那里找到一项工作并且到波罗的海作了几次航行。当英法战争爆 发时,他作为一名强壮的水手应征到皇家海军服役。不到一个月他被提升为大副。四年之后升为船长。1759年,他授权指挥一艘舰船参加了圣·劳伦斯河上的战 斗。1763年,战争结束之后,库克作为纵帆船“格伦维尔”号的船长承担了新西兰、拉布拉多和新斯科舍沿岸的调查工作。在四年多的时间里他取得了许多重要 成果。这些成果后来由英国政府予以发表。
约翰·拉贝(John Rabe,1882年11月23日-1950年1月5日)是生於汉堡市的德国商人,以其在1937年-1938年的南京大屠杀期间的人道主义行为、以及作为南京大屠杀翔实证据的《拉贝日记》而著名。
拉贝早年曾在非洲生活数年,1908年来到中国,1911年至1938年间受雇于西门子康采恩的中国子公司—西门子中国公司,开始在中国沈阳、北京、天津、上海、南京等地经商,在中国时间前后长达30年。1931年至1938年前后,拉贝任西门子公司驻华总代表,曾代理德国纳粹党南京分部副部长。南京大屠杀时纳粹德国是日本的盟国,拉贝以其特殊的身份目击了日本军队在中国南京制造的南京大屠杀,并将其记录为著名的《拉贝日记》。并和十几位外国传教士、金陵大学与金陵女子文理学院教授、医生、商人等共同建立了3.88平方公里的“南京安全区”,并担任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主席(拉贝被选为主席,因为人们希望他作为一个德国人并首先是一个纳粹党成员可以对日本军队施加影响。但收效甚微。);安全区为大约25万中国难民提供了暂时栖身避难的场所。在拉贝自家的花园中亦庇护了600名左右的难民。1938年2月拉贝被西门子公司召回,4月抵达德国后立即四处公开演讲作展览放映马吉拍摄的纪录片揭露日军暴行,并写信给希特勒,提交关于南京大屠杀的报告,希望德国政府出面对日本施加压力。但此报告当时没有公开(一般认为,由于德日为盟国,故德国当局禁止他发表在南京的所见所闻)。之后,他甚至因此一度被盖世太保逮捕。他的关于南京大屠杀的照片和马吉拍摄的影像资料与此期间也被没收。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拉贝因曾是纳粹党员而被先後蘇聯和英國逮捕。在面见了朱可夫元帅并证实他沒有犯错之后,他在1946年六月被同盟國去納粹化和釋放,生活拮据。宋美龄很快就找到了拉贝一家的下落,希望拉贝能在东京审判中作为南京大屠杀的证人出席,但被拉贝婉言拒绝。鉴于在南京时的功绩,他因而得到南京市民的捐助及國民政府每月金錢和糧食接濟,全家得以度过战后物质匮乏的难关,包括苏联封锁西柏林的艰难日子。这种接济一直持续到国民政府撤离南京为止。1950年1月5日拉貝于西柏林中风逝世,日记资料由他的家人保存。1996年年底拉贝日记重见天日后,拉贝才重新为世人所知。1997年他的墓碑由柏林搬到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保存。
约瑟普·布罗兹·铁托(塞尔维亚-克罗地亚语西里尔字母:Јосип Броз Тито,拉丁字母:Josip Broz Tito,1892年5月7日-1980年5月4日),南斯拉夫革命家、政治家,南斯拉夫共产主义者联盟总书记、主席团主席,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执政35年的总统、总理,南斯拉夫元帅。尽管执政时期被人批评为威权统治,但他的个人形象通常被视为南斯拉夫联邦内各民族统一的象征。他还是不结盟运动发起人之一,与印度总理尼赫鲁、埃及总统纳赛尔共事。
尤里·阿列克谢耶维奇·加加林(俄语:Юрий Алексеевич Гагарин,1934年3月9日—1968年3月27日),苏联空军的航天员,苏联红军上校飞行员,1961年4月12日成为首个进入太空的人类,在太空竞赛中取得了重要的里程碑。加加林成为世界名人,并获得了许多勋章和头衔,其中包括苏联最高荣誉-苏联英雄奖章。
Juri Alexejewitsch Gagarin (russisch Юрий Алексеевич Гагарин; wiss. Transliteration Jurij Alekse’evič Gagarin; * 9. März 1934 in Kluschino, Oblast Smolensk, Russische SFSR, Sowjetunion; † 27. März 1968 bei Nowosjolowo, Oblast Wladimir, Russische SFSR, Sowjetunion) war ein sowjetischer Kosmonaut und der erste Mensch im Weltraum.
Er war Oberst der sowjetischen Luftstreitkräfte und trug die Auszeichnung Held der Sowjetunion.
列 奥纳多.达.芬奇(1452-1519),意大利傑出的画家、哲学家、科学家、建筑家、工程师,欧洲文艺复兴运动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文艺复兴“三巨匠”之 一。他多才多艺,知识渊博,在艺术实践和科学实验中,研究探讨了人体解剖、透视、明暗、构图等科学法则,留下了近7000页文稿。他作品卓越,壁画《最後 的晚餐》、油画《蒙娜丽莎》、《岩间圣母》、《圣安娜》、《安加利之战》等闻名于世,他的作品和《绘画论》对世界绘画的发展影响很大。他重视人物性格和主 题情节的表现,素描构图精妙、刻画细緻,线条流畅。
提及达·芬奇的名字,一般人便会联想到他的人物的“妩媚”,有如波提切利一样。然而达·芬奇的作品给予观衆的印象,尤其是一种“销魂”的魔力。法国悲剧家高乃依有一句名诗:“一种莫名的爱娇,把我摄向着你。”
这 种自然的神秘的魔力,的确可以形容达·芬奇的”瑶公特“的神韵。这副脸庞,隻要见过一次,便永远离不开我们的记忆。然而最令人难忘的还是”瑶公特“神秘的 微笑,单纯地望两旁抿去的口唇便是指出这微笑还隻是将笑未笑的开端,而且是否是微笑,还成疑问,口唇的皱痕,是不是她本来面目上就有的?也许她的口唇原来 即有这微微地望两旁抿去的线条?这些问题是很难解答的。可是这微笑所引起的疑问还多着呢:假定她真的在微笑,那麽,微笑的意义是什麽时候?是不是一个和蔼 可亲的人的温婉的微笑,或是多愁善感的人的感伤的微笑?这微笑,是一种蕴藏着的快乐的标帜呢,还是处女的童真的表现?这是不容易且也不必解答的。这是一个 莫测高深的神秘。
达·芬奇于一四五二年生于翡冷翠附近的一个小城中,那个城的名字就是他的姓—芬奇(Vinci)。他的父亲是城中的画吏。莱 奥纳多最初进当时的名雕刻家委罗基奥的工作室。迄一四八三年他三十一岁时爲止,达·芬奇一直住在翡冷翠。以後他到米兰公府中服务,直到一四九九年方才他 去。这十六年是达·芬奇一生创作最丰富的时代。
从此以後他到处飘流。一五O七年又回米兰,一五一三年去罗马,依教皇利奥十世,一五一五年以後他离开意大利赴巴黎。法王弗朗西斯一世款以上宾之礼。一五一九年,芬奇即逝世于客地。据传说所雲,他临死时,法王亲自来向他告别。(Quelle:http://www.360doc.com)
列奥纳多·达·芬奇(意大利语:Leonardo da Vinci,意为“芬奇城的列奥纳多”;儒略历1452年4月15日—1519年5月2日)[注 1],又译达文西,全名列奥纳多·迪·塞尔·皮耶罗·达·芬奇(Leonardo di ser Piero da Vinci,意为“芬奇城皮耶罗先生之子列奥纳多”),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佛罗伦萨共和国的博学者:在绘画、音乐、建筑、数学、几何学、解剖学、生理学、动物学、植物学、天文学、气象学、地质学、地理学、物理学、光学、力学、发明、土木工程等领域都有显著的成就。这使他成为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代表人物,也是历史上最著名的艺术家之一,与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并称文艺复兴三杰。小行星3000为纪念达·芬奇而被命名为“列奥纳多”。
列奥纳多·达·芬奇常常被描述成一个博学者中的典型、一个有着“不可遏制的好奇心”和“极其活跃的创造性想象力”的人。[1]他被广泛地认同为迄今为止最伟大画家之一,或许他还是所有人中拥有最多不同类型的天赋的人[2]。按照艺术史学者海伦·加德纳的说法,他的兴趣到达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范围和深度,而且“他的思想和人格似乎是超出常人的,而他本身却是神秘又疏远”[1]。Marco Rosci提出尽管现在已经有许多关于列奥纳多·达·芬奇的推测,他的世界观却是从本质上符合逻辑的而不是神秘的,他使用的经验主义的手法在那个时期也是不寻常的[3]。
达·芬奇是公证员瑟皮耶罗·达芬奇和农民妇女卡特琳娜的非婚生子女,他在意大利佛罗伦萨中一个叫做芬奇的地方出生成长。列奥纳多从小在著名的佛罗伦斯画家安德烈·德尔·委罗基奥的画室受教育。他的早期工作生涯都是为米兰的卢多维科·斯福尔扎服务。他后来在罗马、波隆那和威尼斯工作,在弗朗索瓦一世授予他的法国的家中度过了人生中最后一年。
达·芬奇过去与现在都主要以画家著称,并以其画作写实性和极具影响力闻名[2]。在他的作品中,《蒙娜丽莎》是最负盛名且最常被模仿的肖像[4]。《最后的晚餐》被认为是所有时期中最多被复制的宗教绘画,只有米开朗基罗的《创造亚当》[1]的声望能与之媲美。列奥纳多的绘画《维特鲁威人》也被认为是一个文化的象征[5],他被复制在各种各样的物品上,如欧元、教科书和T恤衫上。他的绘画中有15张遗留了下来,之所以数量这么少,是因为他持续不断地,频繁地用新技术进行灾难性的试验以及他作画时一贯的拖延[注 2]。不论如何,他的作品,连同他那包含了速写、科学图解和关于绘图本质思想的笔记手稿,使他成为了同时代中只有米开朗基罗才能与之相提并论的、对后世的艺术家有巨大影响的艺术家。
达·芬奇受到人们的尊崇是因为他[2]技术上的独创性。他具有超越当时的广泛构思,其中著名的概念性发明有:直升机、机关枪、机器人、坦克、太阳能聚焦使用、计算器[6]、双层壳,他还勾勒出了板块构造论的基本理论框架。但达·芬奇的作品中衹有极少数画作流传下来,加上散布在形形色色收藏中包括了绘画、科学示意图、笔记的手稿。达·芬奇的发明大多是超前的,在当时,只有少数设计在当时被建造出来,而多数设计在当时是不可实现的[注 3]。但达·芬奇的一些小发明,例如一个自动的绕轴机,一个用于测试金属线的张力的机器,这些发明第一次预示了一个有制造业的世界[注 4]。他在解剖学、土木工程、光学和流体力学方面都有过重要的探索。
Leonardo da Vinci [ˌleoˈnardo da ˈvːintʃi] (* 15. April 1452[1] in Anchiano (?) bei Vinci;[2] † 2. Mai 1519 auf Schloss Clos Lucé, Amboise; eigentlich Lionardo di ser Piero da Vinci[3] [Sohn des (Mes)ser Piero aus Vinci]) war ein italienischer Maler, Bildhauer, Architekt, Anatom, Mechaniker, Ingenieur und Naturphilosoph. Er gilt als einer der berühmtesten Universalgelehrten aller Zeiten.
Der Namenszusatz da Vinci ist kein Familien-, sondern ein Verweis auf den Geburtsort Vinci in der Nähe der Stadt Empoli in der heutigen Provinz Florenz. Der Künstler hat den Herkunftsnamen selber in Form der Unterschrift „di Leonardo de Vinci“ verwendet.
曼弗雷德·冯·里希特霍芬,全名曼弗雷德·阿尔布雷希特·冯·里希特霍芬(Manfred Albrecht Freiherr von Richthofen,1892.5.2—1918.4.21),是一名德国飞行员,被称为王牌中的王牌(ace of aces)。他也是战斗机联队指挥官和第一次世界大战击落最多敌机的的战斗机王牌,共击落80架敌机之多。里希特霍芬于法语区被称为“le Baron Rouge”、“le Diable Rouge”、“Le Petit Rouge”,英语区称他为“Red Knight”(红骑士)和“Red Baron”。德国将Red Baron翻译为“der Rote Baron”,这个绰号于德国国内广为流传。
曼弗雷德·阿尔布雷希特·冯·里希特霍芬男爵(德语:Manfred Albrecht Freiherr von Richthofen,1892年5月2日—1918年4月21日)是德国飞行员,被称为王牌中的王牌,外号红男爵(der Rote Baron)。他也是战斗机联队指挥官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确认击落最多敌机的战斗机王牌,共击落80架敌机之多[1][2][3]。里希特霍芬出生于贵族家庭,亲戚中有许多知名人士。
Manfred Albrecht Freiherr von Richthofen (* 2. Mai 1892 im Breslauer Vorort Kleinburg[1]; † 21. April 1918 bei Vaux-sur-Somme, Département Somme) war ein deutscher Offizier und Jagdflieger im Ersten Weltkrieg. Er erzielte in diesem Krieg als einzelner Pilot die höchste Zahl an Luftsiegen. Richthofen wurde weltweit zu einem der bekanntesten Piloten, an den bis in die Gegenwart Filme, Bücher und andere Medien erinnern. Beinamen wie Roter Baron gehen auf seine adlige Abstammung und den roten Signalanstrich seiner Flugzeuge zurü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