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utsch-Chinesische Enzyklopädie, 德汉百科
Henan Sheng-HA
裴李岗文化
裴李岗文化是中国黄河中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在仰韶文化之前,由于最早在河南新郑的裴李岗村发掘并认定而得名。裴李岗遗址由当地村民李改明发现。该文化的分布范围,以新郑为中心,东至河南东部,西至河南西部,南至大别山,北至太行山。重要遗址还包括临汝中山寨遗址、长葛石固遗址、新密莪沟北岗遗址等。 综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放射性实验室碳14测定,裴李岗文化的年代在距今约9000年前至7000年前之间,可能跨越约2000年左右。 从考古挖掘的出土文明来看,当地人已经懂得畜牧和耕种。它们会在田里种植小米,又会在家里养猪。而当地文明亦是现时中国已知的最早期陶器文明。 陶器以泥质红陶数量最多,夹砂红陶和泥质灰陶也有发现。陶器均为手制,大多为泥条盘筑。有纹饰的器物较少。石器以磨制为主,有石铲、石斧、石镰、石磨盘等。 房屋均为半地穴式建筑,以圆形为主,亦有较少的方形房屋,有阶梯式门道。
洛阳牡丹文化节
洛阳牡丹始于隋朝,盛于唐朝,甲天下于宋朝。洛阳牡丹花雍容华贵,艳而不俗,柔而不媚,被誉为“国色天香”。每年4月1日至5月10日举办的洛阳牡丹花会-洛阳牡丹节。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由国家文化部和河南省人民政府主办。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是一个融赏花观灯,旅游观光,经贸合作与交流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经济文化活动。它已经成为洛阳发展经济的平台和展示城市形象的窗口,洛阳走向世界的桥梁和世界了解洛阳的名片。
河南省
河南省,简称“豫”,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省会郑州,是全国农产品主产区和重要的矿产资源大省、人口大省、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和人流、物流、信息流中心、全国农业大省和粮食转化加工大省。 河南省位于中国中东部、黄河中下游,东接安徽、山东,北接河北、山西,西连陕西,南临湖北,总面积16.7万平方千米。河南省地势呈望北向南、承东启西之势,地势西高东低,由平原和盆地、山地、丘陵、水面构成;地跨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四大流域。河南省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 是夏、商、周三代文明的核心区,三代文明奠定了中华文明绵延不断发展的基础,在河洛之间凝聚为成熟的文明形态,形成以王都为中心的辐射性统治格局。河南历史代表文化为“中原文化”。
濮阳
濮阳市,古称帝丘、开州、澶州、东郡、楚丘,河南省辖地级市,位于河南省东北部,地处黄河下游冀、鲁、豫三省交界处,东、南部与山东省济宁市、菏泽市隔河相望,东北部与山东省聊城市、泰安市毗邻,北部与河北省邯郸市相连,西部与河南省安阳市接壤,西南部与河南省新乡市相倚。濮阳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有“颛顼遗都、帝舜故里”之称,被中国古都学会命名为“中华帝都”;杂技文化享誉中外,是“中国杂技之乡”。濮阳是河南省的东北门户,是中原经济区重要出海通道,为豫鲁冀省际交会区域性中心城市。
淇縣 淇县
古称朝歌,是商朝后期殷的都城。商朝的武乙、太丁(文丁)、帝乙、帝辛四代殷王在此建都,改称朝歌。周灭商殷,周成王平定三监之乱,朝歌一分为三:北部为邺,南部为卫(含朝歌城),东部为鄘(浚)。封康叔领地卫(含朝歌城),建立卫国,都于此403年。淇这个地名,屡见于《诗经》[1]。秦时朝歌邑属三川郡。汉代置朝歌县,元代置淇州,明代改为淇县。[2]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淇县县政府所在地为朝歌镇。2010年,朝歌镇撤销,改为淇县朝歌街道。 商盘庚迁安阳后即称为殷。 现有摘心台,相传为帝辛(周人贬称纣王)自焚的鹿台遗址。摘心台,原称“摘星台”,相传比干于此被挖去心脏,故改称“摘心台”,现有“比干摘心处”石碑。淇县因淇河而得名。淇水源于河南林县临淇东部,经鹤壁流入淇县,再入卫河。
齐国
前11世纪 - 前221年 齐国是周代诸侯国,是中国历史上从西周到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诸侯国。分为吕齐和田齐两个时代。其疆域主要位于今山东省大部、河北省东南部及河南省东北部,始封君为周武王国师、军师太公望吕尚。齐国是周代重要的封国,齐桓公是春秋五霸之一,齐国国都临淄(今山东淄博市临淄区)原称营丘,齐胡公时曾迁都至薄姑(临淄西北五十里)。吕齐传至齐康公时,大夫田和放逐齐康公于临海的海岛上,“食一城,以奉其先祀”,田和自立为国君,是为田齐太公。前386年,田和获周安王列为诸侯,吕氏齐国被田氏取代,田和正式称侯,仍沿用齐国名号,史称“田齐”,为战国七雄之一,周显王三十五年(前334年),齐侯田因齐正式称王(史称齐威王),前221年为秦国所灭。
秦岭山脉
秦岭,分为狭义上的秦岭和广义上的秦岭。狭义上的秦岭,仅限于陕西省南部、渭河与汉江之间的山地,东以灞河与丹江河谷为界,西止于嘉陵江 。广义的秦岭,西起昆仑,中经陇南、陕南,东至鄂豫皖-大别山以及蚌埠附近的张八岭,是长江和黄河流域的分水岭 。由于秦岭南北的温度、气候、地形均呈现差异性变化,因而秦岭-淮河一线成为了中国地理上最重要的南北分界线。冬天,秦岭阻挡寒潮往南进入南方地区;夏天,阻挡湿润海风进入北方地区。秦岭、淮河流域是南方多雨和北方干旱之间的过渡地区,从秦岭、淮河附近向北,降雨量急剧减少。秦岭被尊为华夏文明的龙脉,主峰太白山海拔3771.2米,位于陕西省宝鸡市境内。秦岭为陕西省内关中平原与陕南地区的界山。
齐云塔
齐云塔又名释迦舍利塔,在洛阳白马寺以东250米处,是白马寺的附属建筑。它最初是木塔,创建于东汉永平已己年(69年),北宋末年被金兵烧毁。现存宝塔建于金大定十五年(1175年),是一座十三层的四方形楼阁式砖塔,高35米。 塔的外形具有唐代风格,轮廓采用抛物线设计,玲珑挺拔、古雅秀丽。塔的底部为方形须弥座,各边长7.8米,塔顶置宝瓶式塔刹。这座塔是洛阳一带地面上现存最古老的建筑,与白马寺东西相望、交相辉映。
龍門大佛 龙门大佛/卢舍那大佛
卢舍那大佛,位于河南省洛阳龙门西山南部山腰奉先寺, 是按照武则天的形象塑造的,作于唐高宗咸亨四年。通高17.14米,梵语“卢舍那佛”即光明普照、光辉普遍之意,是源自古代日神崇拜的太阳神信仰而来。 卢舍那大佛,是龙门石窟中艺术水平最高、整体设计最严密、规模最大的一座造像,以神秘微笑著称,被国外游客誉为“东方蒙娜丽莎”“世界最美雕像”。
红旗渠/Red Flag Canal
红旗渠,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河南省安阳市林州市,是20世纪60年代林县(今林州市)人民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从太行山腰修建的引漳入林的水利工程,被人称之为“人工天河”。 红旗渠工程于1960年2月动工,至1969年7月支渠配套工程全面完成,历时近十年。该工程共削平了1250座山头,架设151座渡槽,开凿211个隧洞,修建各种建筑物12408座,挖砌土石达2225万立方米,红旗渠总干渠全长70.6公里(山西石城镇~河南任村镇),干渠支渠分布全市乡镇。红旗渠全长1500公里、参与修建人数近10万、耗时近10年的伟大工程,是“新中国奇迹”,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汝州
汝州市,河南省辖县级市,由平顶山市代管,位于河南省中西部,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春季暖和气温回升快,夏季炎热,秋季凉爽,冬季寒冷,雨雪稀少。汝州市是历代郡州治所,从隋大业二年(606年)设立汝州以来,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汝州位于郑州都市圈和洛阳都市圈交叉辐射地带,焦枝铁路贯穿南北,宁洛高速、二广高速、林桐高速穿境而过,1小时交通圈内通达郑州国际机场、洛阳机场,交通网络四通八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