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德百科全書 | 汉德百科全书

       
Chinese — German
Catalog History

Zhu Geliang
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号卧龙,琅琊阳都(今山东省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发明家、文学家。  诸葛亮早年随叔父诸葛玄到荆州,诸葛玄死后,诸葛亮躬耕于南阳。刘备依附荆州刘表时三顾茅庐,诸葛亮向刘备提出占据荆州、益州,联合孙权共同对抗曹操的《隆中对》,刘备根据诸葛亮的策略,成功占领荆州、益州之地,与孙权、曹操形成三足鼎立之势。章武元年(221年),刘备称帝,任命诸葛亮为丞相。刘备伐吴于夷陵之战失败后,刘备于永安托孤于诸葛亮。刘禅继位后,封诸葛亮为武乡侯,领益州牧。诸葛亮勤勉谨慎,大小政事必亲自处理,赏罚严明;与东吴联盟,改善和西南各族的关系;实行屯田政策,加强战备。诸葛亮前后五次北伐中原,但未能实现兴复汉室的目标。终因积劳成疾,于建兴十二年(234年)病逝于五丈原(今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境内),享年五十四岁 。后主刘禅追谥为忠武侯,后世常以“武侯”尊称。东晋桓温追封为“武兴王”。 诸葛亮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作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 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Zhuangzi
庄子,姓庄,   名周,字子休(亦说子沐),宋国蒙人, 先祖是宋国君主宋戴公。 他是东周战国中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创立了华夏重要的哲学学派庄学,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庄周因崇尚自由而不应楚威王之聘,生平只做过宋国地方的漆园吏。史称“漆园傲吏”,被誉为地方官吏之楷模。庄子最早提出“内圣外王”思想对儒家影响深远,庄子洞悉易理,深刻指出“《易》以道阴阳”;庄子“三籁”思想与《易经》三才之道相合。他的代表作品为《庄子》,其中的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与老子齐名,被称为老庄。 庄子的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他的作品被人称之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据传,又尝隐居南华山,故唐玄宗天宝初,诏封庄周为南华真人,称其著书《庄子》为《南华真经》。
Dsungarisches Khanat
准噶尔汗国(蒙古语:ᠵᠡᠭᠦᠨ ᠭᠠᠷ ‍ᠤᠨ ᠬᠠᠭᠠᠨᠲᠣ ᠣᠯᠣᠰ ,鲍培转写:jegün γar-un qaγan-tu ulus,西里尔字母:Зүүнгарын хаант улс;藏语:ཇུན་གར།;维吾尔语:جوڭغار‎),是卫拉特蒙古族准噶尔部所建立的汗国政权,亦是人类史上最后一个游牧帝国,奉藏传佛教为国教并对西藏有影响力。准噶尔部于17世纪到18世纪中叶控制天山南北,其疆域西起巴尔喀什湖、北越阿尔泰山、东达吐鲁番、西南至楚河、塔拉斯河一带。
Schlacht von Dzungar
准噶尔之役或称准噶尔役,是17世纪至18世纪时厄鲁特蒙古准噶尔部与清朝之间的战争。清代文献又称之为平定准噶尔(满语:ᠵᡠᠨ ᡤᠠᡵ ᠪᡝ ᠨᡝᠴᡳᡥᡳᠶᡝᠮᡝ ᡨ᠋ᠣᡴ᠋ᡨ᠋ᠣᠪᡠᠮᠪᡳ,穆麟德转写:jun gar be necihiyeme toktobumbi)或平定准部。 战争始于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准噶尔首领噶尔丹入侵喀尔喀蒙古,并乘胜进兵至内蒙古;至乾隆二十年(1755年)清军进兵伊犁(今新疆伊犁州霍城县),俘获准噶尔首领达瓦齐,以“准噶尔汗国”灭亡而告终。达瓦齐被俘后,时任定边左副将军的辉特部台吉阿睦尔撒纳(非准噶尔人)起兵反叛,天山北路再次陷入动乱。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初,逃亡的阿睦尔撒纳病死于俄罗斯,俄国请清使验看尸首,“准噶尔之事,于是大定”。次年,清军剿灭叛军残部并平定回部大小和卓之乱,西域全境底定,西北边患暂告终结。平定阿睦尔撒纳之后,清代蒙古未再发生大的变乱,直至1911年辛亥革命后的外蒙古独立。
Zizhi Tongjian/Zusammengefasster Zeitspiegel zur Hilfe in der Regierung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奉宋英宗和宋神宗之命编撰的一部编年体通史。由司马光本人担任主编,在刘攽、刘恕和范祖禹的协助下,历时19年而编撰完成。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遂赐名《资治通鉴》 。 全书分为294卷,约三百多万字,记事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截止到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年),按照时间顺序记载了共16朝1362年的历史。《资治通鉴》中引用的史料极为丰富,除了十七史之外,还有各种杂史、私人撰述等。据《四库提要》记载,《资治通鉴》引用前人著作322 种,可见其取材广泛,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 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与司马迁的《史记》并列为中国史学的不朽巨著。《资治通鉴》自成书以来,一直受到历代帝王将相、文人墨客的追捧,点评批注它的人数不胜数。《资治通鉴》保存了很多现在已经看不到的史料,更重要的是,它对之后的史官创作、中国的历史编撰、文献学的发展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Zi Chan
子产(?—前522年),姬姓,国氏,名侨,字子产,又字子美,以字行,谥成,又称公孙侨、公孙成子、东里子产、国子、国侨、郑乔、郑子产,是春秋末期郑国的政治家、思想家、改革家。 子产执政期间,改革内政,慎修外交,捍卫郑国利益,极受郑国百姓爱戴,后世对其评价甚高,将他视为中国历史宰相的典范,清朝的王源更推许他为春秋第一人。
Selbstfahrendes Kraftfahrzeug/Autonomous c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