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utsch-Chinesische Enzyklopädie, 德汉百科
1939年生于德累斯顿,在东德接受艺术教育,后来到了西德。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彭克参与创造了德国新表现主义美术潮流。在原来表现主义的基础上,他参照了未来主义﹑形而上画派的表现语言,吸收了50年代以来一些流派的手法,使现代艺术具有新的反叛精神。A.R.彭克继承了德国表现主义画家对原始艺术的热爱,重新在自己的画中复苏了表意符号、象形符号和书法,让人回想起洞穴文化,古埃及、玛雅和非洲的艺术。他相信原始人的精神同现代人是类似的,而原始图像对二者而言同样可懂。此外,彭克认为这一主题物传达了冷战时代的恐怖与隔离的心理经验,特别是德国一分为二之后的情况。所以,他的作品是其新表现主义同伴们所共有的危机心态的典型代表。(Quelle:http://baike.baidu.com/)
历史、乡怀和记忆
尽管在展览中,我们再次敏感地察觉基弗作品中惯有的“德国”比重大量缩减;尽管已在法国定居了12年的今日基弗,在不久前,面对一位记者关于身份认同 的尖锐提问:“哪里是您的本土?”时,竟然出乎意料地微妙作答:“我的本土是我的每一个记忆,不是一个具体的地点”。但是说到基弗的艺术,我们就注定无法 绕过德国及其历史,因为在他和他的作品上,深深地烙着两个字:“德国”。
安森‧基弗(Anselm Kiefer)被视为当今世界上最重要、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大师之一,1945年出生于前西德的唐那爱琴根(Donaueschingen),正是史上的“ 德国零时”(German Zero Hour ),这个历史专有名词指的是1945年德国战败投降后的岁月,过去的一切不复存在,而未来还等于未知,一切由零开始。有史学家将战后德国概括为“没有父亲 的社会”,来具象反映德国人的困境,“父亲如果没战死,都会在苏联做战俘,即使有幸回家,又总因与过去犯罪政权或不义之战有千丝万缕关系而信誉荡然”。 ——二战之后的这个民族,在精神上背负着难以想象的不能承受之重,特别是战后出生的新一代,他们要应付一些不是由他们引起,但自己不知道如何放下的事情。 基弗正是这样沉重地成长于“第三帝国”的废墟和阴影之下,他的作品始终怀着感伤,怀着忧郁晦暗的“德国基调”。 (Quelle:http://www.tengardens.com/index.php/content/view/247/36.html)
从1969年开始,他开始改变主题,画处于混乱世界中的人形。他经常画上下倒置的人体,在这样的画中,人物似乎在向上升,重力似乎颠倒了。而且巴塞利玆 的作品很大,高达两米的水彩画在他的作品中十分常见。这一风格也成为他的典型风格。巴塞利兹说:“我想绘画对象不再具有固有的重要性,所以我选择没有意义 的东西……绘画客体不表达任何东西,绘画不是达到一个目的的手段,相反,绘画是自发的”巴塞利兹不同于其他新表现主义画家在于他坚持强调作品的形式特征 ——即绘画作品的个性。
画家约尔格·伊门多夫是当代德国最著名的艺术家之一,也是政治性最强的艺术家。在七十和八十年代创作“德国咖啡馆”绘画系列,描述对两个德国现实的印象,随后创作的“德·弗勒咖啡馆”绘画系列反映伊门多夫与自己的榜样和朋友的关系。
伊门多夫1945年生于德国布勒克得,1964年就读于杜塞尔多夫艺术学院,是大师瑟夫·博伊斯的门生。60年代,伊门多夫参加了博伊斯倡导的“行为艺术 运动”,然而很快发现自己的才能和兴趣在别的地方,于1977年开始架上绘画的创作。七十年代末开始,与巴塞利玆、吕佩尔玆、里希特、基辅、波尔克、彭克 等人,共同创造了德国新表现主义艺术潮流。伊门多夫继承了德国表现主义的一些形式技巧,不同的是,在内容上更加关注德国当时的社会生活和政治氛围。
伊门多夫的两句口号是:“为人民服务”和“同事,你和你的艺术站在什么立场?”宣传鼓动艺术就此产生。艺术行为的社会意义是什么样的?绘画在自己最近的历 史进程中有什么意义?艺术是观念和行为。以布莱希特的诗“读书工人的问题”为例,伊门多夫把语言变成了绘画。1976,他和民主德国画家彭克结成“行动联 盟”,著名的“德国咖啡馆”绘画系列由此诞生。这是与联邦德国和民主德国的现状的一场斗争,也是对两个德国历史的一个绘画性研究。1980年,伊门多夫放 弃在一所杜塞尔多夫中学教书的职位,“德•弗勒咖啡馆”绘画系列诞生。伊门多夫对艺术榜样和当代的重要人物越来越感兴趣,他的艺术背景得到拓宽,历史的意 义得到加深。如同他在六十和七十年代所要求的那样,梦想不能立刻改变时常是恶劣的现实,但是保持着梦幻般的爆炸力。伊门多夫依然认为,他的作品有可能会触 动并改变人的意识。正如他所说,寻找“画面背后的画面”是一个敏感的过程,各人方式不同。他当年(作博伊斯学生时)的信念至今未改:艺术也是口号,是政治 斗争和艺术创造的一种手段。
马库斯·吕佩尔兹(Markus Lüpertz),1941年4月25日生于波希米亚的莱布瑞克,1948年举家迁往德国西部。他曾干过一年煤矿工人,后在杜塞尔多夫学院学习,1962 年到柏林。1970年获得艺术奖学金资助,使他有机会在佛罗伦萨学习生活一年。次年,赢得德国批评家协会奖。1974年,参加首届柏林双年展。1977 年,他拒绝参加第六届卡塞尔文献展。但是在1981年,他改变了主意,参加了该年举办的第七届卡塞尔文献展,同年,完成了歌剧《文森特》的舞台设计。 1984年,他游览了纽约,并发表《纽约日记:1984》。1994年,参加“德国艺术1964-1994”展。吕佩尔兹是70年代最活跃的德国艺术家之 一,擅长绘画和雕塑,他的作品为欧美多家大博物馆收藏。他还是一个诗人,出版有好几本诗集。变化多端和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是其艺术的特征。吕佩尔兹的艺术不 回避政治,不回避历史,他冷静、大胆地直面当时分裂的日耳曼民族和德意志国家不光彩的纳粹时期,他把纳粹的一些标志和象征移用于自己的作品里,创造了极为 独特而令人震惊的画面,充满隐喻和象征。吕佩尔兹自己也说:“我的画里充塞了对于未来的秘密符号,我自己不懂,观众也不明白。”
(Quelle:http://www.artd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