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南省,简称琼,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唯一完全位于热带的省份,也是一个海洋省份和岛屿省份,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面积最大、陆地面积最小的省,省会位于海口市。总人口1008.12万,每年冬季会有大量候鸟型流动人口居住[2]。
海南省在地理上可分为海南本岛和南海诸岛(海南离岛),其中本岛位于海南省的西北部,大致等于海南岛及其领海附属岛屿,与周边国家没有领土争议;离岛位于海南省中北部至南部,大致等于三沙市法定管辖的中沙群岛、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注 1],与周边国家尚存领土争议,中华人民共和国实际控制西沙和中沙全部岛礁,而没有实际控制南沙部分岛礁。
海南全省陆地总面积约3.54万平方千米,其中本岛陆地面积3.39万平方千米,约占海南省陆地面积的95%;全省海洋总面积约220万平方千米,南海诸岛领海面积210万平方千米,约占海南省海洋面积的95%[3]。
1988年,全国七届人大一次会议通过决议,撤销广东省海南行政区,设立海南省和海南经济特区,海南省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30个省级行政区,也是至今为止中华人民共和国最年轻的省份。200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同意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2018年后又批准海南建设自由贸易港[4]。
西汉时期,汉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在海南岛设置珠崖郡(治今海南琼山)、儋耳郡。汉昭帝始元五年(前82年),儋耳郡并入珠崖郡。西汉末年,罢弃珠崖郡。
东汉建武十九年(公元43年),汉光武帝派遣伏波将军马援平定交阯,抚定珠崖,设珠崖县。三国时期,吴赤乌年间(238年-251年)设珠崖郡(治今广东徐闻)。
南朝时,宋文帝元嘉八年(431年)复立珠崖郡,治徐闻,不久又废。梁武帝大同(535年-546年)中,在废儋耳郡的地方设置崖州,统于广州,这也是西汉末年罢弃珠崖郡580年后中央对海南岛的首次直接统治。
唐太宗贞观五年(631年)增设琼州,海南简称“琼”即源于此。
元朝,原广南西路划归湖广行省管辖,海南岛亦随同划到湖广行省之下。
明朝,琼州府隶属于广东省,治所在琼山县(治今琼山市府城镇),管辖全岛。西沙、南沙群岛正式划归琼州府管辖。
清朝基本沿袭明制,至清末,海南岛上有1府2州11县。府即琼州府,领儋州和琼山、澄迈、定安、文昌、会同(今琼海)、乐会(今琼海)、临高7县。崖州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升为直隶州,领感恩(今东方市)、昌化(今昌江)、陵水、万县(今万宁)4县。
海南岛,中国南海西北部岛屿,北隔琼州海峡与广东省雷州半岛相望,西隔北部湾与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越南相望。陆地平面呈雪梨状椭圆形,长轴作东北-西南走向,面积3万余平方公里,是中国第二大岛。
岛上热带雨林茂密,海水清澈蔚蓝,一年中分有旱季和雨季两个季节。海南岛四周低平,中间高耸,呈穹隆山地形,以五指山、鹦哥岭为隆起核心,向外围逐级下降,由山地、丘陵、台地、平原构成环形层状地貌,梯级结构明显。
海南岛岸线弯曲,长约1618公里(新数据为1823),沿岸可供建港湾有68处,其中可建深水港口的备择港湾又有相对分散的特点。已建成海口港、三亚港、洋浦港、八所港和清澜港等五大港口。 海南岛被生物学家誉为天然的“物种基因库”和最大的“自然博物馆”。有“南药王国”之誉;海南的野生稻、小粒稻、野荔枝、野生茶、红壳松等野生物种,在科研和生产上都是难以估价的重要财富。黑冠长臂猿、海南坡鹿在内的102种珍稀动物被列入国家一、二类重点保护动物名录。
海南岛上壮丽的山河、神奇的原始森林,珍稀的热带动植物,旖旎的椰风海韵等自然景观;黎族苗族风土民情,珍贵的革命纪念地和文物遗址等人文景观;加上宜人的气候,形成丰富的旅游资源。
据古籍记载,先秦时期,海南岛及南海诸岛早已内属中原王朝。秦起,累属象郡、南越国、珠崖、儋耳2郡、湖广行省和广西行省、广东省、海南立行政公署,1988年成立海南省,海南岛属之。海南是中国唯一的黎族聚居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