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utsch-Chinesische Enzyklopädie, 德汉百科
       
German — Chinese
Chinesisches Neujahr in Taiwan Deutscher Wortschatz
  1 3 years ago
春节在台湾
春节是台湾人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源自中国古代在立春之日的祭祀农具神的仪式,亦即在寒冰解冻、暖风初来之际,人们准备农耕前夕的系列祭祀活动。汉代以后,以立春为中心的祭祀活动,逐渐过渡到以正月初一为中心的复合新年节庆,并融入岁末祀神、祭祖和除疫等仪式,而形成了一系列包括祭祖、驱鬼辟邪的活动,和除疫、延寿、祛鬼的饮食习俗。 明代以后,春节从元月初一到十五(即元宵节)才算结束。传统上台湾人过春节也就如此。

農曆春節

春節氣氛以農曆正月初一到初五這段期間最為濃厚,民間俗稱「過年」,含有辭舊迎新之意,被視為一年中最重要的節日。

從春節前夕到農曆大年初五之間,民間遵行多項習俗。在春節前夕,家家戶戶開始「掃塵」,此意味著將晦氣惡運掃除出門,有破舊立新之意;掃塵後緊接著準備做年糕(年糕含有「步步高升」之意);農曆12月倒數第2日即「小年夜」當天,每家每戶都會貼上「春聯」及「年畫」,藉以敬神祈福,有吉祥討喜之意。

(Quelle:中華民國交通部觀光署 版權所有)

  春节,是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最为隆重的传统佳节。在台湾过春节,与大陆各地差不多,可谓大同小异,保留着浓浓的传统“年味”,同时又带有台湾本地的一些特色——从农历腊月十六至正月十五这段时间,台湾民间称之为“年兜时节”。
  尾牙
  每月初二、十六,是台湾商人祭拜土地公神的日子,称为“做牙”(打牙祭)。腊月十六的做牙是一年中的最后一次,所以称为“尾牙”。做“尾牙”是感谢土地公一年来对事业生意和农作收成的庇佑,所以比平常的做牙日更为隆重。尾牙是商家一年活动的“尾声”,也是普通百姓春节活动的“先声”。这天,公司行号的老板宴请犒赏员工,以慰劳其一年来的辛苦。过去有种旧俗,宴席桌上有一道菜是整鸡,中间的转盘一旋转,停止时鸡头对准谁,即暗示主人要解雇谁。如今这种风俗早已绝迹。一般平民百姓家则要烧“土地公金”以祭福德正神(即土地公),全家人聚在一起“食尾牙”,往往少不了的食物是润饼和刈包。
    祭灶

  腊月二十三是“祭灶”之日,即送灶神上天之日。每年到这天灶神会上天奏报天帝。因此在祭送灶神时,要将灶神画像贴于灶上,两旁贴有“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或“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对联。然后摆上各种供品,多为甜元仔、米饵、糖豆浆、甜瓜、糖果等,这些供品或甜或黏,意思是让灶神多说好话,不说坏话。有的还以酒糟涂抹灶门,以示讨好之意,再燃香放鞭炮,为灶神送行。
  清沌

  祭灶那几天,家家户户开始大扫除。因为平时神案、神位、香炉都不得擅自移动,只有趁灶王返回天界的几天里,才能挪移清扫。“清沌”,便是除去家中霉气,迎接新春之意,台湾俚谚称:“清后才会富”。清沌之风,至今不废。
  年货
  逛街买年货仍是年前准备的一项重要内容。林林总总的“年货大街”遍布岛内城乡各地,成为台湾过年的标志性景观。迪化街是台北最老的一个商圈,其“年货观光大街”每年都很热闹,摊位采用复古的形式,布满各式旗帜和灯笼。不论南北杂货和应景糖果,还是服饰、美食,都应有尽有。近年来,许多来自大陆的物产成了年货大街的热门货。高雄的年货街在“中街仔”,而台中最出名的年货街在天津路商圈。所有的年货大街,其主色调与大陆一样,都是那熟悉的中国红。前来逛街购物的男女老少络绎不绝,有时甚至“挤到爆”。由于有“年货公车”及“年货速递”服务,民众尽可享受购物之乐。街区里还表演布袋戏、歌仔戏等传统闽南戏曲。在台北迪化街一类的老街,仍有民间的书法爱好者在这里免费为民众书写春联,吸引了不少民众甚至外籍人士排队求取。台湾民间谚语“囝仔爱年兜,大人闹嘈嘈”,反映了人们忙年的这一情景。

    除夕

  除夕是过年最重要的大日子。这天一大早,家家户户都在准备除旧布新,在家中内外重要部位张贴春联春字,台湾民间俗称“辉春”。除夕下午的祭拜,俗称“辞年”或“辞岁”,是为了感谢这一年来神明及祖先的保佑,祈求来年继续赐福。全家老小都要穿戴整齐,在厅堂的神明及祖先的牌位桌前陈列牺醴供品。较讲究的家庭,还在神案上“叠柑塔”。祭品中一定少不了年糕,台湾人称之为“年粿”,它是用石磨研碎的糯米,再添加各种调味品久蒸而成的。年粿有甜粿、发粿、菜头粿之分。台湾乡下有俗谚:甜粿过年,发粿赚钱,菜头粿吃应时。有的还在发粿和米饭上插上红纸做的“饭春花”,因“春”字的闽南语谐音“剩”,取年年有余之意。
  围炉

  辞岁之后,就进入过年的高潮——吃年夜饭,台湾称“围炉”。以前是在桌子底下放炭炉,现在则以火锅或电磁炉取代。一家人热乎乎地围坐一桌共餐,和乐团圆,兴旺隆盛。年夜饭中,除了要吃象征全家团圆的鱼丸、虾丸、肉丸和寓有“食鸡起家”之意的全鸡(“全鸡”闽南语发音同“全家”),还有几道菜不可少,如芥菜,叫“长年菜”,吃时要一根一根先头后尾,不能横食,也不能嚼断而食,象征绵延不断;“韭菜”,取其与“久”谐音,象征长寿;萝卜,闽南话称它为“菜头”,表示“好彩头”(吉兆)。桌上的菜,每人都要下筷吃一口,此乃象征齐全,即使平常滴酒不沾的妇女及孩子,也要喝上一点点酒,因“酒”与“久”同音。一家人齐聚一堂,把酒言欢,畅叙亲情,人们期待的早已不是桌上有多么丰盛的菜肴,而是一家人团聚亲热的温馨气氛。
  压岁钱
  吃过年夜饭之后,便是长辈们给子孙们“压岁钱”的时候了。压岁钱用红纸(袋)包着,也称红包。台湾的习惯是,只要没结婚,即便已年过三十,都可以名正言顺地从父母、兄嫂手里拿红包。红包内的金额必须是偶数,忌讳奇数,取吉利之意。与大陆各地习俗一样,人们“守岁”到午夜,便纷纷跑到街上燃爆竹烟花。
  跳火囤

  台湾农村一些地方在围炉后还有“跳火囤”之俗。将稻草、蔗叶点燃放在盆中,家中男性成员面向正厅,依长幼次序跳过火盆,取“兴旺如火”的吉意。跳时口中还要念些讨吉利的顺口溜,如“公担金,婆担银,跳入厝,代代福”。火熄后,将灰烬送进厨房的大灶里,祈求神明保佑发财。有些乡村至今还保留着另一种颇具人情味的“避债戏”习俗:从除夕夜开始,一些寺庙要祭神演戏,那些负债无法还清的人,为躲避债主上门追逼,便可躲到庙里看戏。依照风俗,债主不可到戏台前找人索债,否则会引起公愤。如此,欠债的人也可以在庙里躲过年关。
  新正

  正月初一,台湾叫“新正”。旧时,一大早全家老少要集合一起燃香点烛,祭神拜祖,称为“开正”。之后民众之间互道新年恭喜,称为“拜正”、“贺正”。主人家以各种甜食、甜茶招待客人,叫做“食甜”。客人食甜时,依俗都要说些吉利恭贺之话。有的人还要到寺庙朝圣祭拜,有的人则到风景名胜踏春玩耍,这叫“走春”,盛行至今。
  抢头香

  台湾的宗教信仰浓厚,新春期间民众常去庙宇进香祈福。许多民众自除夕夜开始,便前往崇敬的庙宇上香膜拜。有些庙宇会在除夕夜先将庙门关闭,并将神明的主炉以红纸封起来,直到事先向神明请示的子时吉刻届临,才将庙门打开,早就持香挤在门外的虔诚信众,蜂拥向前争着插上第一炷香,此称“抢头香”。据说抢到头香的信众会受到神明的特别庇佑,获得好运。民间还盛行于新春期间到寺庙点灯祈福,点灯类别有平安灯、光明灯、元辰灯、财利灯、文昌灯等。佛教以灯比喻光明与智慧,如信众能燃灯供佛,就能身体健康、事业成功。

    回娘家

  除夕夜和大年初一是家族团圆之日,指的是父系族裔这边,初二媳妇带着丈夫和孩子回到娘家,则是完成母系族裔的团圆。所以,过年前一天和初二都是交通特别忙碌的时候。过去台湾民众严守传统,大年初二嫁出去的女儿必然带着孩子回家,近年礼俗之事大幅简略,尤其父家和娘家两地相隔越来越远,舟车劳顿,初二就不一定回娘家,而是另觅他日再补便是。
  喷春

  喷春,即“鼓吹阵”,早期是由三四个穷人组织而成的小乐队,沿街奏乐助兴讨红包。各家各户为讨个吉利,就让他们在门口大奏“天官赐福”、“招财进宝”、“迎春接福”等吉祥乐曲,然后送一个红包给他们。现在,喷春大都由国术馆的舞狮团在庙宇表演节目来取代。
  过年,一直要到正月十五才算结束。这一时段,旧时民间礼俗活动繁多,可从当时流传的歌谣中感知一二。如:“初一早,初二巧,初三无通巧,初四顿顿饱,初五隔开,初六舀肥,初七七元,初八原全,初九天公生,初十有食食,十一概概,十二漏屎,十三吃场粥配芥菜,十四结灯棚,十五上元暝。”这首民谣用闽南语念起来很押韵,短短数语,几乎把春节期间的民间节目及生活习俗形容得淋漓尽致。
  岁时节俗最能反映民族文化的特点,虽然随着台湾社会的发展,许多传统习俗也已发生了很大变化,但仍不难窥知两岸春节习俗均属中华文化的渊流关系。

来源:台湾事务局 专栏:宝岛台湾

春节是台湾人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源自中国古代在立春之日的祭祀农具神的仪式,亦即在寒冰解冻、暖风初来之际,人们准备农耕前夕的系列祭祀活动。汉代以后,以立春为中心的祭祀活动,逐渐过渡到以正月初一为中心的复合新年节庆,并融入岁末祀神、祭祖和除疫等仪式,而形成了一系列包括祭祖、驱鬼辟邪的活动,和除疫、延寿、祛鬼的饮食习俗。

明代以后,春节从元月初一到十五(即元宵节)才算结束。传统上台湾人过春节也就如此。

不过,和大陆一样,虽然春节从字面看主要是指正月初一到正月十五。但事实上,两岸过春节最为重视也最为隆重的却是初一的前一天——除夕。

除夕祭祀、围炉吃年夜饭

“在江苏,我的老家过年一般都是选择在农历腊月三十或二十九(没有三十的年份,以下同),也就是书面上说的除夕这天的中午一家人吃一顿团圆饭。”1948年就随当时国民党军队到了台湾的一位年逾90岁高龄,家住新北市的台湾前退役将军黄先生电话中告诉记者,尽管过去了半个多世纪,但年轻时春节情景每到春节时都还会浮现在自己的脑海中。

黄先生说,他出生在苏北,自己出生在乱世,年轻时先是日本侵华,抗战结束又是几年内战。“虽然当时战乱不断,但只要是中国人,不管是前方还是大后方,无论官民,也不管生活多么艰苦;哪怕明天就可能天各一方,或是阴阳两隔,但只要是春节,大家都会想尽办法能让一家人聚到一起,吃顿团圆饭。这就是中国人的传统。”

而这顿饭在黄先生的老家,一般都是除夕之日的中午。因为按照当地习惯,除夕这一天早上,家中长辈要带着晚辈中的男丁去祖坟烧纸钱,这就是祭祖。祭祖回来,开始张贴春联等,而与此同时,家中的女眷则已经开始准备午饭,等春联贴完后,一家人围坐在桌子周围,经上香祈祷、放鞭炮等仪式结束,吃中午团圆饭。按照习俗,有条件的人家,中午会做一条鱼,而这条鱼虽然放在桌上,但是大家都不会动它。因为这条鱼是留着第二天吃的,也就是前一年腊月三十或二十九的鱼,留到次年正月初一吃,这叫“年年有鱼”,以“鱼”来喻同音字“余”,代表人们对来年寄托希望。

不过,黄先生说,到了台湾一开始他全家还是保留除夕中午吃团圆饭的传统,但后来,渐渐地受到其他人的影响,中午饭被改为晚上,这就是现在的“年夜饭”。黄先生说,到了台湾以后,他才知道之所以吃年夜饭,是因为台湾继承了古代中原地区的传统。在传统中,除夕和元宵、七夕、中秋一样,都是一个以夜晚为主要活动时间的节日,人们选择夜晚来辟邪、守岁、聚餐。

“和现在大陆不同的是,在台湾,除夕这一天,很多人家会准备各式牲礼、菜肴、年糕等祭品供奉神明、祖先,进行本年度最后一次的拜年,也称为‘辞年’。”据黄先生讲,台湾人除夕活动的顺序是先焚香、点灯、烧纸钱,在燃放炮竹。祭祀后,神前、祖先牌位前都会供奉甜料一小碟,以及隔年饭、隔年菜、发糕和红柑等,至年初五才撤除。其中隔年菜南部多用带根的菠菜、中北部多用芥菜,不能折断,吃年夜饭时,全家人每人须吃一根,因为该菜又名长年菜,所以吃了寓意是长寿、长长久久。而发糕或隔年饭上会插丽春花(饭春),因为丽春花的“春”字和闽南语中的“剩”字谐音,被寓意衣食有余。

初一到十五,台湾人做什么?

除夕过了就是真正的春节了,台湾春节从初一到十五(元宵节),也同样有很多讲究,有很多习俗。

台湾《统一日报》社长彭绍周说,按照台湾春节习俗,大年初一这天,几乎所有人都会走出家门拜“人神”,事实上就相当于大陆的拜年。这个在台湾叫“初一开正走春,拜人神”。

彭绍周说,在台湾,正月初一清晨,家家均梳洗更换新衣,迎接新春到来。换新衣之后,先是开门焚香点灯,在神前供奉各式甜料,然后开拜、放鞭炮,名曰“开正”。然后依序向祖先牌位行礼。祭礼结束后,晚辈开始向长辈拜年祝贺,新的一年就由此展开。

台湾正月初一的早餐不像大陆吃饺子,而是吃“青菜”,也就是吃素菜。而且,初一这一天全天是不能吃新菜饭的,通常只能吃除夕做的剩饭菜。

初一早上吃完饭后,大人、孩子开始前往亲友家拜贺,称贺正或拜年。不过,台湾的拜年近些年并不盛,只有极亲密的朋友和亲戚之间才往访道贺。一般人只是在路上遇见了说一声“恭喜”就算了事。对于亲友拜年,一般长辈还保留着和大陆一样原始的给压岁钱的传统。

正月初二出嫁女儿回娘家。台湾俗谚说:“有父有母初二、三,无父无母头斗担担”,意思是有父母的媳妇在年初二、初三会被娘家人接回去团圆,而没有父母的媳妇只好在婆家做事。

彭绍周说,在台湾,以前出嫁女儿必须至初五以后才能回娘家,因为初一至初五忙过年,为人媳妇得在夫家帮忙。后来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出嫁女儿开始于初二初三回娘家团圆了。

正月初四接神、初五隔开。在台湾习俗中,大年初四是接神日。而送神日则是每年腊月二十四,也叫小年,我国北方多为腊月二十三日。在台湾习俗里,用今天时髦的话说,从送神日到接神日期间,神明在天上述职、团圆。人们为了让神明在天上能多一点相聚时间,习俗上就有了“送神早,接神晚”的做法。接神的仪式与送神有点区别,应先于初三晚上在门前广场或其他露天地方,焚烧印有“云马总马”的黄纸。第二天,也就是初四下午,再用鸭子一只,搭配三牲及清茶来祭拜、接神。

初五隔开,也就是撤供的日子。从这天起,撤除所有祭祀的供品,招待客人也不再用甜料,恢复常态生活。

初九天公生。初九这一天子时(初八午后十一点至初九凌晨一点)起,全台湾家家户户举行隆重祭典,以表达对玉皇大帝的敬意,这是台湾地区与大陆地区春节时的习俗最主要不同点之一。

正月十五闹元宵。元宵节又名上元节。传统以农历正月、七月、十月这三个月的十五日为三元。道教以天、地、水为“三官大帝”,又称“三界公”。上元是天官赐福的日子,这天正好是传统春节的最后一天,所以又有“过小年”之说。彭绍周说,自古民间就有“月半大如年”的说法,所以这一天,无论是台湾还是大陆,只要是中国人,都会在这一天祀神、迎神、赏花灯、放烟火。(来源:人民政协报 高杨)

This image, video or audio may be copyrighted. It is used for educational purposes only. If you find it, please notify us byand we will remove it immediate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