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服种类
藏族男性服饰分勒规(劳动服饰)、赘规(礼服)、扎规(武士服)三种。
勒规
随着一年四季气候的变化,勒规也随之变化,春夏季上身普遍穿棉布或白茧绸镶锦缎齐腰短衬衫,左襟大,右襟小,再穿棉、毛料缝制的圆领宽袖长袍,藏语叫楚巴,一般用加差朶拉(七彩大花带子,用红、绿、青、紫等七色条纹装饰毛料长带,长约2米,宽约20厘米)将楚巴围系在腰间,两袖交叉经前腹围系在腰后,长跑下垂的部分边沿齐于膝盖,腰部形成一个囊带,用来装随身携带的物品。裤子腰围、开挡和裤脚都很宽广,脚穿短统藏鞋,头戴毡礼帽。秋冬季衣裤均为牛羊皮革制品,或用人造裁绒逢制的,楚巴亦为毛料或羊皮,头戴有护耳的皮帽,脚穿长统皮鞋或皮底绒帮的自制藏鞋。
赘规
赘规为节庆盛装和礼仪服饰,选料昂贵,做工精致,是藏族服饰的精品。男性赘规上衣内外衫。内衫,藏语称囊规或对搪,多选用丝绸和萤绸布料,颜色普遍为白色、紫色、浅黄色,对襟高领,襟边和领口均用金边或银边镶嵌,也有选各种颜色纹花的绸缎作布料的,内衫均为齐腕长袖;外衫,藏语称交规或崩冬,选印有圆寿、妙莲及其他花卉图案的锦缎为料,样式与内衫相同,只是无袖。楚巴领子、袖口、下摆或以水獭皮,或以豹皮,或以虎皮作装饰镶边,镶边宽度尺许,最窄也有五寸,有的还要在镶边上用白皮毛拼成“ (藏语称庸仲仁姆,象征坚固不摧、永恒常在)的图案,沿镶边内用窄于镶边的传统花色锦缎压边,再用金银扁线镶饰,有的镶三层边,最底层为水獭皮、水獭皮上面是貂皮,最上面是虎皮,几乎楚巴的整个下摆都是被镶边覆盖。裤子均为白萤绸缝制,脚穿皮底绒帮的藏式长统鞋子。男性的首饰主要有嘎乌,斜插腰刀,楚巴后摆做好漂亮的波状尾褶,佩挂嵌龙银刀,足蹬藏靴时,一幅康巴男儿的英俊形象和剽悍气质便会令人为之倾倒。
扎规
头戴狐皮帽,身穿貂皮镶边的氆氇或毛呢楚巴,腰插长刀,身佩挂护身符和长短枪,倍显武士英姿勃发的阳刚之美。
妇女服饰
藏族的服饰还主要表现在妇女服饰在节庆、生活中的重大事件、仪礼时的服饰变化上。节日服饰都较平时着装富丽、盛重。这一点众所周知,而成人仪礼和结婚前后妇女的服饰有较大差别却是藏族服饰制度的一大特色。青海农区藏族姑娘到十五、十七岁时,要把童年型的辫套改为成年型辫套。并要选择吉日进行,称"戴天头"(即姑娘成人礼),要请僧侣先举行宗教仪式,再由成年妇女为姑娘更新装,拜佛、祖先和父母,这时女眷们唱《跪拜天·祖歌》。海西藏族姑娘在十五岁要佩挂"马尔顿"(发套)它用布或绸缎制成,上面饰以许多银盾、珊瑚。果洛藏族新婚女子要穿大袖大褂和华丽的背心,大褂袖口镶有一圈彩虹式贴边。同样,天祝藏族未婚女子的发套比已婚妇女发套短得多,而阿坝州藏族女子十六岁后才开始蓄发结辫。甘肃卓尼未婚少女把三根辫梳编起来,已婚妇女则中间编,两边不编,但从腰以下又都编串起来。
有些成年服饰还保留有古风,如阿坝州松藩农区藏族妇女成婚后,头上要盘镶有琥珀的小管粗布袋,这类头饰据说是西藏阿里地区古代妇女才有的头饰,在今天整个藏区已少见。
藏服是传统藏族服饰,具有悠久的历史。各地的藏服有许多相似之处,基本特征是肥腰、长袖、大襟、右衽,大多采用皮革和氆氌(ཕྲུག)为主要面料。且都喜欢用一些物品,像是珊瑚、玛瑙、猫晶石、珍珠等宝石做装饰[1]。
藏服典型的配搭是内穿衬衣、衬裤,外穿藏袍,下身围上邦典(围裙)。由于地理环境、历史发展等因素的相异,各地藏族的审美观和风俗习惯也产生些许差异,且藏族也会因应季节、场合不同,而有不同样式的服饰[1]。
拉萨地区
拉萨地区的服饰,以简洁素雅为特色。男子大多穿着大领无袖长袍,材质大多为氆氌或毛料,内里会穿一件白色或彩色的高领衬衣,并系上丝质或毛织腰带,腰带上面会挂一些装饰物,像是小藏刀。一般时候,会从右襟伸出右臂,要是太热的话,还可以把长袍两袖脱落,缠在腰际之间。而女装的话,夏天多穿无袖长袍,内穿颜色鲜艳的长袖衬衣,已婚妇女会再腰际间系上五彩细纹的邦典,冬天的话则是穿着长袖外袍[7]。
日喀则地区
日喀则农区的男士藏袍多以黑、白氆氌为主,在领口、袖子、衣襟和长袍边底会有花氆氌贴边。女士在夏秋多穿短袖袍,冬季则穿长袖藏袍,腰系邦典。日喀则牧区则是地势高寒,所以藏民几乎终年都穿着长袖皮藏袍,牧区皮袍的袖口、襟、底边也有一些装饰。而在亚东县这里,因地处林区,潮湿多雨,故当地妇女会在外面批一件红色毛料披肩,并以银制别针固定。[8]
山南地区
山南地区地处雅鲁藏布江中下游,是藏文化的发祥地之衣,因为地理位置的关系,所以山南地区的服饰就有前、后藏两个地域的特点。再加上这是帕竹王朝故土,因此山南地区的藏袍比其他地区更有当地特色。 [9]
阿里地区
阿里地区位于高寒地带,是以牧业为主的地区,由于交通不便,所以相对较少与外界接触,阿里地区的服饰还保留着古代吐蕃的服饰特色。另外,也因地理位置的关系,所以和邻近的尼泊尔、印度等国,形成具有其特殊的特色。[10]
那曲地区
那曲地区地势高、寒冷、气候干燥,因此牧区的居民除使用氆氌、绸缎外,多用毛皮来作为服饰用料。男子长袍多用稠锦缎面料,镶宽幅兽皮边制成,且内穿镶金边的高领长袖衬衣和织锦缎无袖马甲,妇女的长袍,则多用素色氆氌和艳丽的织锦缎镶以宽幅毛皮边制成,而邦典除了传统的宽纹和细纹之外,还有用手工刺绣而成的。女性藏袍的长度,在系上腰带之后,长度很长,大概只会露出脚趾的部分而已,在腰带上,那曲地区的妇女也会在上面镶嵌一些珠宝或花草、动物的图案在上面。[11]
僧侣服饰
藏传佛教僧侣的服饰,都是按照佛祖释迦牟尼的规定[12]。南亚地区因气候炎热,所以法衣的材质大多是棉麻织品,而西藏和其他藏区,因气候寒冷,又加上当地不生产棉麻,所以藏族僧侣大多穿着氆氌制成的法衣,后来,又因表示阔气或彰显其地位,所以又会在法衣上头加上绸缎或是金饰等作为装饰[12]。 僧侣装一般由七件衣服组成,被称为七祖衣,分别是俄连(汗巾)、堆嘎(坎肩)、麦耀(内僧裙)、香倒(外僧裙)、散(袈裟)、曲贵(法衣)、达网(大麾)[12]。
藏族服饰历史悠久。唐代,文成公主进藏,给西藏人民带去了先进的纺织技术和中原的各种服饰面料,在布达拉宫藏王洞中的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塑像身上,都可见证当时的绸缎长袍盛装,塑像丝巾裹头,着半月花缎披风。元代,藏族服装开始有了库伦装,恰珠恰堆短装。明代,西藏的氆氇已成为北京朝贡的主要物品之一。时至清代,皇帝给西藏贵族官员颁赐花翎顶戴,后来,这也就成为了西藏地方政府服饰中最为显要的一种,而且,服饰的等级也十分明显。由于社会变迁和经济发展,藏族服饰中的等级界限已然消失。现在的拉萨藏族服饰既保留了大量的传统文化元素,又有了许多现代色彩。
藏族服饰特点
藏族服饰从地域分为农区和牧区服饰两种。藏族服饰有如下一些特点:肥腰、长袖、大襟、右衽、长裙、长靴,以氆氇和皮毛制衣,藏族男女的头、手、胸、腰上都喜欢佩戴用珠宝、金、银、铜、玉、象牙等制作的精美首饰。
农区男子一般穿黑白氆氇或哔叽藏袍,冬袍有袖,夏袍无袖,衣裤套穿在白衬衣上,外束色布或绸子腰带;农区女子藏袍的用料式样同男装相似,内衬各色绸衫,腰间系一条图案瑰丽的"邦典".劳动时,他们常露出右肩,或袒出双臂而以两袖系于腰间,方便活动。睡觉时宽舒腰带,铺一半盖一半,防寒保暖。
牧区男子多不穿短褂,只穿无布面的羊皮长袍,大襟,袖口、底边等处都镶有平绒或毛呢,外束腰带;男子穿裤,女子穿裙式皮袍,皮袍以"围裙"料和红、蓝、绿色呢镶宽边,美观大方,着"松巴鞋"和"嘎洛鞋".为适应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牧区服饰胸前还留有一个突出的空隙,其外出时可存放食物甚至可以放幼儿。
随着西藏旅游业的发展,拉萨藏族服饰首先向世人展示着藏族服饰的魅力。拉萨藏族妇女对服饰有着与生俱来的鉴赏力,因此,这里无论女装或男装,都非常讲究色彩搭配,但决不堆砌,倍显雍容大方。
藏袍
拉萨的妇女们,夏天穿氆氇,毛料或绸缎料的曲巴普麦(无袖藏袍),讲究深色,而衬衣则选择比较艳丽、明快的色调,袖子长出手掌半米左右,放下来后彩袖触地即可翩翩起舞。腰间用丝带扎紧,藏袍下摆至脚面,至于邦典,她们崇尚朴素,淡雅,在上方的裙角会有一些鲜艳的金银织锦缎装饰,还会绣上一两朵格桑花。冬天,妇女们穿长袖长身藏袍,如果是无袖藏袍,上面则套一件氆氇上衣或毛线织的厚毛衣,很协调、美观。
拉萨藏族女子的发式:未婚女子编一条大辫子垂于身后,已婚的编成双辫,辫梢编进各种彩色丝线结成的扎绣,别有风韵。她们平日里,头饰、胸饰和手部饰品都比较简洁,只有在节庆时,头上才戴珊瑚和松石镶嵌的巴珠。冬季则戴一种叫次仁金郭的四耳金花帽。
拉萨男子藏袍多以藏青、黑褐、深蓝、烟色为主,采用质地较好的氆氇或各色毛料制作,腰间用绸带系紧,下摆自然地垂在膝边。衬衣高领、长袖、分对襟、大襟两种,多用丝绸、棉绸、棉布缝制,为与藏袍色彩和谐搭配,颜色多为浅色和灰色。藏族男子身后一般都会挂一柄精致的短刀,这是藏族男子传统装饰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拉萨男子还有左耳带耳环,右耳缀小松石的习俗,不少人手上都戴象牙或玉石扳指儿。拉萨男士夏天多戴呢绒礼帽,冬天戴金花皮帽。脚上一般穿松巴,即一种氆氇靴。
千百年来,夏穿毡、冬穿裘的西藏服饰文化,以其粗犷、典雅、绚烂而成为人类服饰文化中最有研究价值和欣赏价值的文化现象之一。由于开放与民族的交融,20世纪90年代初,流行服饰的风潮掀起了一场流行藏族服饰热。市面上布料也是花样繁多,出现了缝有腰带的女式藏袍,这种藏袍既方便又美观,只要系上腰带,裙子自然成形。男士藏袍则被设计者裁成两半,更宜着装,而整体效果仍是一件藏式长袍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