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德百科全書 | 汉德百科全书
       
Chinese — German
《中國建設》創刊人 《中国建设》创刊人
  《Zhōng guó jiàn shè》 chuàng kān rén
  1 8 months ago
Gründer von 《China Construction》
陈翰笙与邱茉莉,1951年初秋,在北京中山公园一个僻静的地方,长凳上坐着两个人,他们并不观赏秋色美景,而是专心致意手中的英文稿。戴深度眼镜的中年学者是陈翰笙,而他身旁的助手是位文静的女士。他们正在此编成《中国建设》的创刊号。陈翰笙晚年的回忆录中说,“1951年筹办新刊,一开始,我们连个办事的地方都没有,创刊号是我与李伯悌在北京一个公园的长凳上草拟的”。

1951年初秋,在北京中山公园一个僻静的地方,长凳上坐着两个人,他们并不观赏秋色美景,而是专心致意手中的英文稿。戴深度眼镜的中年学者是陈翰笙,而他身旁的助手是位文静的女士。他们正在此编成《中国建设》的创刊号。陈翰笙晚年的回忆录中说,“1951年筹办新刊,一开始,我们连个办事的地方都没有,创刊号是我与李伯悌在北京一个公园的长凳上草拟的”。

陈翰笙是位富有传奇色彩的革命前辈。他是江苏无锡人,早年就读美国柏码拿大学,先后获美国芝加哥大学硕士学位和德国柏林大学博士学位,精通英德俄等多种外语。1924年,他接受蔡元培邀请回国,被聘为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是当时北大最年轻的教授。1925年,由李大钊介绍,陈翰笙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投身革命事业。

陈翰笙与宋庆龄相识于1927年冬天的莫斯科。当时宋庆龄首次出访苏联,也抵达莫斯科,据陈陈翰笙回忆,“这年寒冬的一天,由我的朋友邓演达同我到红场附近的苏维埃旅馆去拜访宋庆龄,这是我第一次同她见面。”此后两人开始了联系与合作。

新中国成立后,国内急需外语干部。1950年周恩来总理托人告知在美国的陈翰笙希望他回国工作。这样他于1951年1月31日回到北京。当时周总理正与宋庆龄商议创办新的对外刊物。1951年3月底的一天,宋庆龄约请陈翰笙夫妇到北京方巾巷住所,商量办刊事宜。令陈翰笙没想到的是,当晚周总理也去了。陈翰笙记得这次见面时,周总理对他说起办杂志的事。陈翰笙表示要有一批人,让金仲华打头,我可以帮忙。于是陈翰笙去上海找金仲华,要他牵头办刊,做编委会主任,他做副主任。

1951年5月至6月间陈翰笙曾三次致信宋庆龄,商议新的对外刊物的名称,最后宋庆龄选定刊名为China Reconstructs(中译刊名《中国建设》)。陈翰笙在6月18日复信说,你建议杂志取名China Reconstructs,意义深远。它意味着中国不仅在国内重建,而且还帮助世界上其他地区进行建设。而且还借以纪念孙中山,因他生前曾办过一份名为《建设》的刊物。

1951年8月宋庆龄约请金仲华、陈翰笙及有关人员,在上海召开了创刊筹备会,商定新刊的编辑方针。经过北京上海两地紧张的合作筹办,1951年12月5日《中国建设》英文版样刊问世,初为双月刊。后以1952年1月为这本杂志正式创刊时间。刚出版时,只有6名工作人员。杂志在北京编译,上海出版发行。为保证杂志质量,陈翰笙全力投入,他说当初几乎每篇稿都看。作为编委会副主任,他负责杂志的英文审定稿,也不时撰写有关国际的文稿,一直忙到1958年唐明照接任。

陈翰笙曾历任外交部顾问,又兼任中国人民外交学会副会长、国际关系研究所副所长和中国科学院社会科学部委员等职,还是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这位跨越三个世纪的传奇老人于2004年3月13日辞世,享年108岁。作为国际问题专家学者,陈翰笙留下诸多专着,如《美国垄断资本》《印度莫卧尔王朝》《中国农民》和《陈翰笙文集》等。

This image, video or audio may be copyrighted. It is used for educational purposes only. If you find it, please notify us byand we will remove it immediate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