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音
南音有“中国音乐史上的活化石”之称,发源于福建泉州,用闽南语演唱,是我国现存历史最悠久的古汉族音乐。两汉、晋、唐、两宋等朝代的中原移民把音乐文化带入以泉州为中心的闽南地区,并与当地民间音乐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原古乐遗韵的文化表现形式。南音起源于唐,形成在宋,南音的唱法保留了唐以前传统古老的民族唱法,其唱、奏者的二度创作极富随意性,而南管的演奏上也保持在唐宋时期的特色。其音乐主要由“指”“谱”“曲”三大类组成,是中国古代音乐体系比较丰富、完整的一个大乐种,是“人类口头及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南乐”乃就流传地域而言,“弦管”指南管音乐以丝竹箫弦为主要演奏乐器,古代大多称“弦管”;“郎君乐”“郎君唱”指的是南管乐者祀奉孟府郎君为乐神。还有称“锦曲”“五音”等。
南音是一种音乐表演艺术,是中国东南沿海福建省南部,即闽南地区人民文化的核心,也是海外众多闽南华人的文化核心。这种缓慢、简单、优雅的旋律,是由一些特色乐器演奏出来的,比如称为“洞箫”的笛子,一种称为“琵琶”的横抱演奏的曲颈琴,以及其他更为常见的管乐,弦乐及打击乐。在“南音”的三个组成部分当中,第一部分是纯粹的器乐演奏,第二部分包含歌词,第三部分是由合奏伴奏的歌谣,且用泉州方言演唱,或由边演奏响板的人独唱,或由一组四人轮流演唱。丰富的保留曲目及乐谱保存了古代民乐及诗歌,也影响了戏剧、木偶剧和其他传统表演艺术。“南音”深深地扎根于闽南地区的社会生活中。“南音”在春秋两季的典礼上演奏,以表达对音乐之神孟昶的敬仰,也在婚礼、葬礼、节庆时在院子、集市和街头巷尾演奏。对于全中国和整个东南亚的闽南人而言,南音是故乡之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