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utsch-Chinesische Enzyklopädie, 德汉百科
       
German — Chinese
Franz Joseph Haydn Deutscher Wortschatz
  7 2 years ago 2 years ago
弗朗茲·約瑟夫·海頓 弗朗兹·约瑟夫·海顿
Franz Joseph Haydn (* 31. März oder 1. April 1732 in Rohrau, Erzherzogtum Österreich; † 31. Mai 1809 in Wien) war ein österreichischer Komponist der Wiener Klassik.

弗朗茨·约瑟夫·海顿(德语:Franz Joseph Haydn,1732年3月31日-1809年5月31日),又译海登海典偕丁奥地利作曲家。海顿是继巴赫之后又一位伟大的器乐作曲家,是古典主义音乐的杰出代表,被誉称为“交响曲之父”和“弦乐四重奏之父”[1][2]

海顿出生于奥地利匈牙利边境的一个小村庄罗劳,出身于一个贫穷的车匠家庭,27岁时受聘担任匈牙利埃施特哈齐亲王的乐长,任职达30年之久,他一生写作了104首交响曲,两部神剧创世纪》和《四季》,同时也写作了大量的弦乐四重奏钢琴奏鸣曲,以及一些歌剧轻歌剧、12部弥撒曲声乐作品。

海顿的音乐幽默、明快,含有宗教式的超脱,他将奏鸣曲式从钢琴发展到弦乐重奏上,他是器乐主调的创始人,将传统对位法的独立声部完全同化了,将主题发展自行展开。后期他访问英国,接受牛津大学授予的音乐博士头衔,受到了韩德尔的影响,也受莫扎特的影响,产生旋律优美的抒情色彩,出现类似巴洛克的风格。他用弦乐四重奏代替钢琴,用管弦乐代替管风琴,创造了两种新型的和声演奏形式。

他同莫扎特贝多芬三人为维也纳古典乐派的杰出代表。

Franz Joseph Haydn (* 31. März oder 1. April 1732 in Rohrau, Erzherzogtum Österreich; † 31. Mai 1809 in Wien) war ein österreichischer Komponist der Wiener Klassik.

Joseph Haydn, Bruder des Komponisten Michael Haydn und des Tenors Johann Evangelist Haydn, verbrachte den größeren Teil seiner beruflichen Laufbahn als Hofmusiker auf dem Landsitz der wohlhabenden ungarischen Familie Esterházy, deren Orchester und Oper er leitete. Die Abgeschiedenheit von anderen Komponisten und musikalischen Strömungen beschrieb er mit den Worten: „Ich war von der Welt abgesondert, niemand in meiner Nähe konnte mich an mir selbst irremachen und quälen, und so musste ich original werden.“

Haydns 1797 uraufgeführte Vertonung des Gedichts Gott! erhalte Franz, den Kaiser, Unsern guten Kaiser Franz!, das Kaiserlied, wurde zu den Österreichischen Kaiserhymnen und mit anderem Text später die deutsche Nationalhymne.

フランツ・ヨーゼフ・ハイドン(Franz Joseph Haydn, 1732年3月31日 ニーダーエスターライヒ州ローラウ英語版) - 1809年5月31日 ウィーン、但し遺体はアイゼンシュタット)は、古典派を代表するオーストリア作曲家。また、弟ミヒャエル・ハイドンも作曲家として名を残している。

数多くの交響曲弦楽四重奏曲を作曲し、交響曲の父弦楽四重奏曲の父と呼ばれている。

弦楽四重奏曲第77番(第62番)の第2楽章にも用いられた皇帝讃歌『神よ、皇帝フランツを守り給え』の旋律は、現在ドイツ国歌ドイツの歌)に用いられている。

Franz Joseph Haydn[a] (/ˈhaɪdən/; German: [ˈfʁants ˈjoːzɛf ˈhaɪdn̩] (About this soundlisten); 31 March[b] 1732 – 31 May 1809) was an Austrian composer of the Classical period. He was instrumental in the development of chamber music such as the piano trio.[2] His contributions to musical form have earned him the epithets "Father of the Symphony" and "Father of the String Quartet".[3][failed verification]

Haydn spent much of his career as a court musician for the wealthy Esterházy family at their Eszterháza Castle. Until the later part of his life, this isolated him from other composers and trends in music so that he was, as he put it, "forced to become original".[c] Yet his music circulated widely, and for much of his career he was the most celebrated composer in Europe.

He was a friend and mentor of Mozart, a tutor of Beethoven, and the older brother of composer Michael Haydn.

(Franz) Joseph Haydnn 1 (/ˈhaɪdən/) (Speaker Icon.svg audio) — il n'utilisait jamais son premier prénom —, né à Rohrau sur la Leitha en Basse-Autriche, le 31 mars 1732 et mort à Vienne le 31 mai 1809, est un compositeur autrichien. Il incarne le classicisme viennois au même titre que Mozart et Beethoven, les trois compositeurs étant regroupés par la postérité sous le vocable de « trinité classique viennoise »1.

La carrière musicale de Joseph Haydn couvre toute la période classique, allant de la fin de la musique baroque aux débuts du romantisme. Il est à la fois le pont et le moteur qui a permis à cette évolution de s'accomplir2. L'image du « papa Haydn »3 ne vient pas des titres de « père de la symphonie » ou « père du quatuor à cordes » généreusement décernés au XIXe siècle et même de nos jours. La création de ces genres relève d'une genèse un peu plus complexe, mais Haydn a très largement contribué à leur émergence et leur consolidation.

Franz Joseph[1] Haydn (Rohrau, 31 marzo 1732Vienna, 31 maggio 1809) è stato un compositore austriaco.

Uno dei maggiori esponenti del classicismo viennese,[2] è considerato il "padre" della sinfonia e del quartetto d'archi perché scrisse opere di grande equilibrio strumentale e formale[3] Trascorse la maggior parte della sua lunga carriera in Austria, come maestro di cappella presso la famiglia Esterházy. La sua vastissima produzione comprende, fra l'altro, 108 sinfonie, 47 divertimenti, più di 50 concerti per diversi strumenti e orchestra.

Franz Joseph Haydn (pronunciado Acerca de este sonido ˈjoːzɛf ˈhaɪdn̩ (?·i))1​ (Rohrau, cerca de Viena; 31 de marzo de 1732 - Viena; 31 de mayo de 1809), conocido como Joseph Haydn, fue un compositor austriaco. Es uno de los máximos representantes del periodo Clásico, además de ser conocido como el «padre de la sinfonía» y el «padre del cuarteto de cuerda» gracias a sus importantes contribuciones a ambos géneros. También contribuyó al desarrollo instrumental del trío con piano y en la evolución de la forma sonata.23

Vivió durante toda su vida en Austria y desarrolló gran parte de su carrera como músico de corte para la rica y aristocrática familia Esterházy de Hungría. Aislado de otros compositores y tendencias musicales, hasta el último tramo de su vida, estuvo, según dijo: «forzado a ser original».4​ En la época de su muerte, era uno de los compositores más célebres de toda Europa.5

Era hermano de Michael, que también fue considerado un buen compositor, y de Johann Evangelist, un tenor. Tuvo una estrecha amistad con Wolfgang Amadeus Mozart, del que incluso se cree que llegó a ser mentor, y fue profesor de Ludwig van Beethoven. La lista completa de las obras del compositor se puede consultar en el catálogo Hoboken, sistema de ordenación creado por Anthony van Hoboken.

Франц Йозеф Гайдн (нем. Franz Joseph Haydn[9], 31 марта 1732[10], Рорау — 31 мая 1809, Вена) — австрийский композитор, представитель венской классической школы, один из основоположников таких музыкальных жанров, как симфония и струнный квартет, также внес вклад в такой жанр, как сонаты для клавира. Создатель мелодии, впоследствии лёгшей в основу гимнов Германии и Австро-Венгрии. Сын каретного мастера[11]

This image, video or audio may be copyrighted. It is used for educational purposes only. If you find it, please notify us byand we will remove it immediately.
3 years ago 2 years ago
1. Symphony no. 45 in F# min (Farewell) - I. Allegro Assai 2. Symphony no. 45 in F# min (Farewell) - II. Adagio 5:51 3. Symphony no. 45 in F# min (Farewell) - III. Minuetto 14:34 4. Symphony no. 45 in F# min (Farewell) - IV. Finale 18:40 5. Symphony no. 46 in B major - I. Vivace 26:21 6. Symphony no. 46 in B major - II. Poco Adagio 35:12 7. Symphony no. 46 in B major - III. Allegretto 40:59 8. Symphony no. 46 in B major - IV. Presto e scherzando 43:54 9. Symphony no. 48 in C major (Maria Theresia) - I. Allegro 48:13 10. Symphony no. 48 in C major (Maria Theresia) - II. Adagio 54:29 11. Symphony no. 48 in C major (Maria Theresia) - III. Minuetto 1:06:07 12. Symphony no. 48 in C major (Maria Theresia) - IV. Allegro 1:11:16 13. Symphony no. 49 in F minor (La Passione) - I. Adagio 1:14:35 14. Symphony no. 49 in F minor (La Passione) - II. Adagio 1:22:50 15. Symphony no. 49 in F minor (La Passione) - III. Minuetto 1:28:00 16. Symphony no. 49 in F Minor (La Passione) - IV. Presto 1:32:26 17. String Quartet No. 3 in C, Op. 76 (Emperor) - I. Allegro 1:35:57 18. String Quartet No. 3 in C, Op. 76 (Emperor) - II. Poco adagio 1:41:24 19. String Quartet No. 3 in C, Op. 76 (Emperor) - III. Minuetto 1:49:40 20. String Quartet No. 3 in C, Op. 76 (Emperor) - IV. Finale 1:54:37 21. Minuetto I Trio 1:59:03 22. Minuetto II 2:00:56 

(Quelle: YIZUO Media | 益祚传媒)

This image, video or audio may be copyrighted. It is used for educational purposes only. If you find it, please notify us byand we will remove it immediately.
6 years ago 2 years ago
10 years ago 2 years ago

弗朗茨·约瑟夫·海顿德语Franz Joseph Haydn,1732年3月31日-1809年5月31日),又译海登海典偕丁德意志奥地利作曲家。海顿是继巴赫之后的第一位伟大的器乐作曲家,是古典主义音乐的杰出代表。被誉称交响乐之父和弦乐四重奏之父[1][2]

海顿出生于奥地利匈牙利边境的一个小村庄罗劳,出身于一个贫穷的车匠家庭,27岁时受聘担任匈牙利艾斯台尔哈奇亲王的乐长,任职达30年之久,他一生写作了104首交响曲,两部神剧《创世记》和《四季》,同时也写作了大量的弦乐四重奏钢琴奏鸣曲,以及一些歌剧轻歌剧、12部弥撒曲声乐作品。

海顿的音乐幽默、明快,含有宗教式的超脱,他将奏鸣曲式从钢琴发展到弦乐重奏上,他是器乐主调的创始人,将传统对位法的独立声部完全同化了,将主题发展自行展开。后期他访问英国,接受牛津大学授予的音乐博士头衔,受到了韩德尔的影响,也受莫扎特的影响,产生旋律优美的抒情色彩,出现类似巴洛克的风格。他用弦乐四重奏代替钢琴,用管弦乐代替管风琴,创造了两种新型的和声演奏形式。

This image, video or audio may be copyrighted. It is used for educational purposes only. If you find it, please notify us byand we will remove it immediately.
  Author traveler@yizuo-media.com “德意志之歌”的历史与形成 弗朗兹·约瑟夫·海顿(1732-1809)作曲 奥古斯特·海因利希·霍夫曼·冯·法勒斯雷本(1798-1874)作词
19 years ago 2 years ago

德意志之歌”的历史与形成     弗朗兹·约瑟夫·海顿(1732-1809)作曲   奥古斯特·海因利希·霍夫曼··法勒斯雷本(1798-1874)作词

1. “德意志之歌”的曲折历史

国歌是庄严的颂歌。在以前,至少是在 18 世纪国歌最初开始流行的时候,它主要用来颂扬执政的君主。后来,大部分至今仍在使用的国歌是作为革命起义或者国家独立战争的产物确立下来的,如法国、波兰和美国。与此相应,对于这些国家的人民来说,国歌一直保持着很大的象征力。所以这些广为流传的庆典歌曲至今代表着持续的和自信的民族传统。而上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德国面对的却是另外一种情形,因此 1949 年的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基本法没有对国歌加以确定。在那之前一直使用的是“德意志之歌”(译者注:亦称“德意志人之”)。其中部分歌词如对“高于一切的德国”的呼唤—特别是从马斯河到梅梅尔、从埃驰河到贝尔特海峡—已不再适用于德国国歌,虽然这部分歌词在歌曲形成时有完全不同的意思。

2. 关于歌词和曲调的形成

词作家奥古斯特·海因利希·霍夫曼··法勒斯雷本(1798-1874)曾经是文学教授。后来,作为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和所谓“自由思想派”(德国自由主义的先驱运动)的成员,特别是因为他在那些“非政治诗歌”中发表的言论,1842 年他失去了位于布雷斯劳市的西里西亚地区弗里德里希·威廉姆斯大学的文学与语言学教授职位。1841 8 月,他在那时属于英国的黑尔戈兰岛上度暑假时,创作了“德意志人之歌。稍后,这首歌就于 9 4 日由汉堡的弗里德里希·卡姆佩出版社首次出版发行。曲调则借用了约瑟夫·海顿的“上帝保佑吾皇弗朗茨,我们善良的皇帝弗朗茨!”从这个角度来看,德国国歌也因其曲调而来源于对君主的颂歌。海顿(1732-1809)是在1796 年创作的这首曲子。1797 2 12 日,在奥地利君主弗朗茨二世庆祝生日时,这首歌作为“皇帝颂”第一次公演。后来,海顿将“皇帝颂”的旋律在弦乐四重奏第 76,3 号作品中的第二乐章(变奏章)里作了进一步加工。这个弦乐四重奏则根据这个旋律以“皇帝四重奏”知名。

霍夫曼··法勒斯雷本的歌词所指的,是当时对德意志民族统一的愿望。不过这个愿望仅是梦想而已。因为主要使用德语的地区,在 1815 年以后是由 39 个单独的国家构成的(一个帝国、五个王国、一个选帝侯国、七个大公国、十个公国、十一个侯国和五个不属于帝国或王国的城市)。它们在维也纳会议上共同组成了德意志邦联。没有共同的国家元首,没有统一的行政和立法,没有统一的经济和关税,也没有统一的军队。因此,特别是持批判态度的知识分子公开要求克服小邦分裂主义和公爵君王式统治,建立一个德意志的民族国家。 1841 10 5 日,在汉堡举行的一次火炬游行中,这首歌第一次公开唱响。

3. “德意志之歌”成为德国国歌之路

但是直到俾斯麦在 1871 年建立帝国时,“德国,德国高于一切”才真正在民间广为流传。不过,这还不足以使它成为国歌。此时,“守卫莱茵河”这首歌被“赞美胜者桂冠下的你,祖国的统领!”所替代。此外,批评第一段歌词太过分的人在那个年代就为数不少,因为马斯河(德语为 Maas,法语为 Meuse 默兹河)在那时已主要流经法国和比利时。埃驰河(德语为 Etsch,意大利语为 Adige 阿迪杰河)则主要流经意大利。贝尔特海峡属于丹麦,梅梅尔如今是立陶宛境内的一条河。 1890 年,当黑尔戈兰岛为交换非洲的桑给巴尔岛而重归德国时,“德意志之歌”第一次正式使用。 1922 8 11 日,在“德意志人之歌”诞生整整 81 年之后,第一个由社会民主党领导的政府将它升格为国歌。不过当时并没有使用国歌这个词。帝国总统弗里德里希·艾伯特在一个庆典祝辞中作了如下解释∶“统一、正义和自由!诗人歌词里的这个三和弦表达了在内部分裂和镇压时期所有德意志人的心声。愿它现在仍然伴随着我们,走上争取一个更美好的未来的艰难道路……”在魏玛共和国时期一段不长的时间里,这首歌甚至有过第四段,但很快就又被忘记了。 这一切恰恰使社会民主党人为希特勒提供了国歌、包括以后被严重歪曲的第一段歌词,就好像是历史苦涩的嘲弄一般。在接掌权力仅仅几周之后,纳粹政权的领导就将这首歌与冲锋队的一首战歌搅和在了一起。自此以后,正式规定在唱完“德意志之歌的第一段之后(其它两段被禁),接着唱“霍斯特·威塞尔之歌”。帝国覆灭之后,“德意志之歌”也属被禁之列。盟国规定,唱这首歌要受到处罚。1948 年,当德国帝国党在沃尔夫斯堡游行时,首次非法唱起了这首歌。看来,如同第一个共和国总统特奥多尔·霍伊斯后来承认的那样,政治家和占领者们都低估了德国人在这个问题上的执著。因此在共和国成立后不久,几个党派的议员们就提出议案,要求将所有三段歌词定为国歌。 但是霍伊斯则主张用一首新的国歌展示民主的新开端。他先是在 1950 8 月用歌曲“我已将自己奉献出去”替代了“德意志之歌”。同时他请诗人鲁道夫·亚历山大·施罗德和作曲家卡尔·奥尔夫为德国人谱写一首新的国歌。因为奥尔夫的回绝,由海尔曼·罗伊特接替创作了新国歌“信仰之国,德意志人之国”。1950 年元旦,这首歌首次公开亮相,但并没有在民众之间引起反响,没能打动人心。不仅如此,1951 年秋季进行的一次民意调查中,近四分之三的西德人赞成保留“德意志之歌”。而赞成的人当中有近三分之一呼吁,以后不再唱第一段,而唱第三段。不过,当时战胜国对整个“德意志之歌”的禁令仍然是有效的。对此,联邦总理康拉德·阿登纳在当年四月有过亲身体会。当时他在议会表态性地唱起旧国歌,而此举立刻造成了政治轰动。因为深受感动而跟着唱起来的大多数议员们一直唱到了第三段。在场的战胜国高级专员们感到又惊又恼。对于其他的民族来说,这个曲调太多地掺杂了纳粹分子们的种族狂妄和对世界霸权的欲望。1951 年初,在一个庆祝他 75 岁生日的活动中,阿登纳试图动员站在波恩市政厅外台阶上的人们和他一起唱第三段。小乐队并没顺遂他的意愿,老国歌毕竟没有列在节目之中。但总理最终还是达到了他的目的。1951 10 月在卡尔斯鲁厄召开的基民盟大会一致决定,请求联邦总统霍伊斯取消对“德意志之歌”的禁令。至少应当允许第三段就此重新与德国的传统连接起来。此后不久,阿登纳在政府公告中提请大家注意,没有其它任何一首歌能如此植根于德国人民心中。 五月份,在和豪伊斯的一次换函之后,他的意见得以贯彻:霍夫曼··法勒斯雷本所作的第三段在国事场合重新得以采用。但是,是仅仅第三段被重新提升为国歌,还是整首“德意志之歌”,法学家们至今已争论了 38 年仍无结果。直到 1990 3 月,联邦宪法法院的法官们才决定,只有第三段“在刑法中受到保护”。 但是一部有关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国歌的正式法律却至今仍不存在。 1991 11 月,当时的联邦总统理查德··魏茨泽克也仅是仿照 40 年前豪伊斯和阿登纳的历史性通信,在与科尔总理的换函中共同同意宣布将“德意志之歌”的第三段也作为统一后的德国的国歌。

资料来源:www.bundesregierung.de

This image, video or audio may be copyrighted. It is used for educational purposes only. If you find it, please notify us byand we will remove it immediately.
19 years ago 2 years ago
德意志之歌德语Das Deutschlandlied)或德国人之歌Das Lied der Deutschen)是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现行国歌。曲谱为著名古典音乐海顿作于1797年,后被定为奥匈帝国国歌的《帝皇颂》(即上帝保佑吾皇弗朗茨)。德国版歌词为自由主义诗人奥古斯特·海因利希·霍夫曼·冯·法勒斯雷本教授(Prof. August H. H. von Fallersleben, 1798年-1874年)作于1841年8月26日晚。1922年全部歌词曲被魏玛共和国第一任总统弗里德里希·艾伯特首次定为德国国歌。在纳粹德国统治时期,第一段特别受重视。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1952年,在联邦总统特奥多尔·豪斯和联邦总理阿登纳之间的一次通信中,西德政府定此曲为国歌,但除了第三段歌词统一、法制和自由(德文Einigkeit und Recht und Freiheit)以外,其余几段歌词可能引起争议,不被采用为官方版歌词。1991年8月19日,联邦总统魏茨泽克和联邦总理科尔在通信中确认了“德意志之歌”对统一的德国的传统意义。“德意志之歌”被正式确认为统一后德国的联邦国歌。
德意志之歌
德文歌词 对照翻译
第一段
Deutschland, Deutschland über alles,
über alles in der Welt,
Wenn es stets zu Schutz und Trutze
Brüderlich zusammenhält!
Von der Maas bis an die Memel,
Von der Etsch bis an den Belt:
 |: Deutschland, Deutschland über alles,   Über alles in der Welt! :|
德国!德国!高于一切,
高于世间的一切;
为保护捍卫家园,
如手足团结一致。
马斯河梅美尔
埃希河大海峡
 │: 德国!德国!胜过一切,  胜过世间的一切!:│
第二段
Deutsche Frauen, Deutsche Treue,
Deutscher Wein und Deutscher Sang
Sollen in der Welt behalten
Ihren alten schönen Klang,
Uns zu edler Tat begeistern
Unser ganzes Leben lang:
 |: Deutsche Frauen, deutsche Treue,   Deutscher Wein und deutscher Sang! :|
德意志妇女、德意志忠诚、
德意志美酒、德意志歌声、
应常存世间
古老又美丽之响
至我们行事高尚,
终生不渝。
 │:德意志妇女、德意志忠诚、  德意志美酒、德意志歌声!:|
第三段 (德国现用国歌)
Einigkeit und Recht und Freiheit
Für das Deutsche Vaterland!
Danach lasst uns alle streben
Brüderlich mit Herz und Hand!
Einigkeit und Recht und Freiheit
Sind des Glückes Unterpfand;
 |: Blüh' im Glanze dieses Glückes,   Blühe, deutsches Vaterland! :|
统一、法制与自由,
为德意志的祖国
让我们以此奋斗
如手足同心同力。
统一、法制与自由
是幸福的保证。
         │: 在此光耀,         光耀德意志祖国!:│

 

This image, video or audio may be copyrighted. It is used for educational purposes only. If you find it, please notify us byand we will remove it immediate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