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民国17年(1928)《霍邱县志》记载:李家圩“咸丰中,首筑寨”。当时掌管李家财产的是李道南、李亚南、李图南弟兄三人,人们背后称他们“大老道”、“二老道”、“三老道”。他们十分迷信风水,在选择建圩地址时,遵循“靠山出人,近水出财,金银都归洼处来”的观念,将圩址定在青山环抱、绿水环绕的平畈中央。背靠银珠山,面对马鞍山,东傍长山,西倚煤山,且有泉水堰、煤山堰两溪,从东西两方汇流圩前,环李家祠堂,绕马鞍山东流入城西湖。风水先生称此处为“藏龙卧虎”之地。
该庄园建于清咸丰六年(公元1856年),占地90亩,房屋430间,系清廷武显将军李培才之子、即掌管李氏家庭财产的李道南、李亚南、李图南三兄弟所建并首居。
建筑技艺
李家圩地主庄园
整个房舍建筑,都是驮粱起架结构,重梁木椽,笆砖铺顶。靠墙立柱一半嵌入墙内,一半露在墙外,呈弧形,并有铁制墙钩穿墙而过,巴结墙身。立柱油漆黑亮。——地砖墙面
立柱下面有磉墩,既可承受压力,抬高建筑物,又可防潮,磉墩用青石琢成,有扁鼓形、长鼓形、方形、六角形,雕刻各种纹饰。
房内方砖铺地,砖的规格视厅堂大小,尺寸各异,或铺成斜纹形,线条直曲有序。院落用方石铺成。
各层廊檐下都有石阶,用坚硬青石琢成,宽50厘米,厚20厘米,长3—4米不等,从南到北2至7级逐幢增高。东院堂楼地势略高,台阶7级。西院堂楼地势较低,台阶9级。
在窗台以下为纯砖砌成的基础墙,石灰浆砌,横平竖直,做工精细,墙厚50厘米。窗台以上墙身是“金包银”砌法,俗称“里生外熟”。外墙只砌一条砖厚的墙面,白灰抹缝,内墙用土坯砌筑,坚固厚实,冬暖夏凉。
——雕刻装饰
童墩(为木质柱头墩)置于立柱柱顶之上,横方和桁条之下,二榫之间穿连部位,雕刻莲花形、金瓜形、扁鼓形等各种精美花纹图案。
撑拱以房子出挑深浅而长短不同,长撑150厘米,分担横坊荷载。有圆柱形、扁坊形、四棱形,雕刻成龙、鹿、狮、鳌各种奇兽,造形逼真,刀工细腻,线条流畅,涂绘红、黄、蓝、白各种色彩,点缀衬托栩栩如生。刻“龙”寓意“青云直上”,刻“狮”意寓“祛邪”,刻“鹿”寓意“加官进爵”,刻“鳌鱼”寓意“连年有余”。
扯坊于两柱之间起到拉力作用,一般露于正屋檐下,或处于室内,有一间一扯的长坊,也有短坊。有长扁形、扇形、半金钱形,刻有人物、鸟兽、花卉、虫鱼,绘画雕刻,寓意甚深,刻“扇”为“行善积德”,刻“鱼”为“连年有余”,刻“水仙灵芝”寓为“佛人仙人”,雕“蝙蝠”寓为“福如东海”,雕“鸳鸯”寓意“恩爱”,刻“松柏”寓意“长生不老”,其他还刻有“和合二仙”、“八仙过海”、“二十四孝”等折子戏中人物,其雕刻技艺十分精细。
屋面为传统瓦房建筑工艺,木框架作成后,在桁条上直钉木瓦椽,满铺小巴砖。上底瓦以后再作瓦梗,加上盖瓦,一笼一笼直到檐口,作成各种眉毛形、扇形等瓦头子。两道瓦笼之间,加水淋子底瓦头,以利滴水。凡是厅堂出挑的檐口内,都有卷棚,棚面加彩绘。
楼、堂、厅、室、厢房、耳屋,不论班挑翅角,一律都做有屋脊。脊座用瓦片线砖砌成,脊身是空心面砖烧制的,脊的高矮不等。面砖浮雕各种花纹,脊帽出边走线,脊两端配有龙、鳌兽头。脊正中精塑多种狮、鹤等坐兽飞禽,十分壮美。
各道大门都是矩形,黑漆红堂,书刻“国恩家庆”、“人寿年丰”、“龙飞凤舞”等对联。厅堂多为六扇或八扇格子门,其他有月洞门、椭圆门、六方门、花瓶门”,门页制作精美,上为龟纹、破冰等各式花纹亮格,中下部抄角、起鼓、丢堂、木刻花卉,加以彩绘油漆。窗户有矩形、扇形、圆形、六角形、菱形,窗扇制作的花墙丰富多彩。
在中院三道门内,又对称地分东西两院,门楼上有砖雕。西院刻“行恒”,东院雕“履素”,字体苍劲有力。中院大客厅对面的照墙上,刻有斗大的“知命乐天”四个篆字。此院落尚保存,较为完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