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畫派 (Ecole de Paris) 雖然在美術史經常被提起,但要指出是那個時代,有哪些畫家卻十分混沌不明。據1967年「法國近代繪畫展」目錄所載,巴黎畫派這個名詞產生於1928年, 那一年的巴黎在歌劇街知名的畫廊「Galerie de la Renaissance」的主導下舉辦了盛大的巴黎畫派展覽會。
巴黎畫派的特徵是由國外來到巴黎的畫家特別多,荷蘭的凡東榮(Van Dongen)、西班牙的畢卡索(Pablo Picasso)、凡‧葛利斯(Juan Gris)、波蘭的奇斯林(Moise Kisling)、保加利亞的巴斯欽(Jules Pas cin)、俄羅斯的夏卡爾(Marc Chagall)、蘇汀(Chaim Sutin)、義大利的莫迪里安尼(Modigliani)、基里科(Giorgio de Chirico)、馬利歐(Mario)、瑞士的波夏爾(Bosshard)、愛爾蘭的喬治(Goerg)等都聚集巴黎。貝爾納‧多里瓦(Bernard Dorival)在1961年出版的《巴黎畫派》中以席涅克(Paul Signac)、馬蒂斯(Matisse) 為先驅,而且包含立體主義(cubism)、野獸派(fauvism)、超現實主義(surrealism) 三大潮流。克萊斯佩勒 (Jean Paul Crespelle)所謂的「偉大時代下的蒙帕那斯」(Montparnasse in Grand Epoque)即意指1905—1930年代,而當時的巴黎是世界的現代文化首都。
克萊斯佩勒曾說:「『巴黎畫派』擁有自己的”大學”和”實驗室”,它們是指位於瓦文十字路口 (Carrefour Vavin) 附近幾間咖啡屋和十四區各處的『藝術家村』。」那時與蒙帕那斯大道與哈士白大道(boulevard Raspail)相接的瓦文十字路口有多摩(La Dome)、圓亭(La Rotonde)及圓頂(La Coupole)等知名咖啡廳,而這些咖啡廳正是各路畫家、詩人聚會的地方。(Quelle:http://twnelclub.ning.com/profiles/blogs/ecole-de-par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