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德百科全書 | 汉德百科全书

       
Chinese — German
Nobel prize Nobel Prize in Physics

Staatliche Universität Baku
Ecole supérieure de physique et de chimie industrielles de la Ville de Paris
École Nationale Supérieure des Mines de Paris
Paul Dirac
保罗·阿德里安·莫里斯·狄拉克,OM,FRS(英语:Paul Adrien Maurice Dirac,1902年8月8日—1984年10月20日),又译狄喇克,英国理论物理学家,量子力学的奠基者之一,曾经主持剑桥大学的卢卡斯数学教授席位,并在佛罗里达州立大学度过他人生的最后十四个年头。 狄拉克在物理学上有诸多开创性的贡献。他统合了维尔纳·海森堡的矩阵力学和埃尔温·薛定谔的波动力学,发展出了量子力学的基本数学架构。他给出的狄拉克方程可以描述费米子的物理行为,解释了粒子的自旋,并且首先预测了反粒子的存在。而他在路径积分和二次量子化也扮演了的先驱者的角色,为后来量子电动力学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此外,他将拓扑的概念引入物理学,提出了磁单极的理论。 1933年,因为“发现了在原子理论里很有用的新形式”(即量子力学的基本方程——薛定谔方程和狄拉克方程),狄拉克和薛定谔共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是当时史上最年轻获奖的理论物理学家。
Ben Mottelson
本·罗伊·莫特森(英语:Ben Roy Mottelson,1926年7月9日—2022年5月13日),美国-丹麦物理学家,1975年,因为发现原子核中集体运动和粒子运动之间的联系,并且根据这种联系发展了有关原子核结构的理论,与奥格·玻尔、利奥·雷恩沃特共同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Peter Grünberg
彼得·安德烈亚斯·格林贝格(德語:Peter Andreas Grünberg,1939年5月18日—2018年4月7日[1]),德国物理学家,主要研究固態物理学,因发现巨磁阻效應与阿尔贝·费尔共同获得200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Pjotr Leonidowitsch Kapiza/Пётр Леонидович Капица
彼得·列昂尼多维奇·卡皮察(俄語:Пётр Леонидович Капица,1894年7月9日—1984年4月8日),苏联著名物理学家,超流体的发现者之一,获得1978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Pieter Zeeman
彼得·塞曼,生于1865年5月25日,是一位荷兰科学家,由于他发现了塞曼效应的出色工作,与亨德里克·洛伦兹分享了1902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1943年10月9号,塞曼病逝于阿姆斯特丹。
Peter Higgs
彼得·韦尔·希格斯,CH,FRS,FRSE(英语:Peter Ware Higgs,1929年5月29日—2024年4月8日),英国理论物理学家,爱丁堡大学荣誉退休教授,他以希格斯机制与希格斯粒子而闻名于世。彼得·希格斯出生在英格兰泰恩河畔纽卡斯尔,他在1960年毕业于伦敦国王学院,1960年到1996年期间曾在爱丁堡大学任教。彼得·希格斯获得过许多奖项,包括1997年获得狄拉克奖章及英国物理学会理论物理杰出贡献奖、2004年获得沃尔夫物理学奖和2010年荣获樱井奖。 2013年,因为“亚原子粒子质量的生成机制理论,促进了人类对这方面的理解,近来经欧洲核子研究组织属下大型强子对撞机的超环面仪器及紧凑μ子线圈探测器所发现基本粒子而获得证实”,希格斯与弗朗索瓦·恩格勒共同获授诺贝尔物理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