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漢德百科全書 | 汉德百科全书
History
K 500 - 1000 AD
Ostgoten/Ostrogoths
Die Ostgoten (lateinisch: Ostrogothi, Austrogothi) waren ein germanisches Volk aus der Römerzeit. Im 5. Jahrhundert schufen sie nach den Westgoten eines der beiden großen gotischen Reiche im Weströmischen Reich und stützten sich dabei auf die großen gotischen Bevölkerungsgruppen, die sich im 4. Jahrhundert auf dem Balkan angesiedelt hatten. Während die Westgoten unter der Führung von Alarich I. entstanden, wurde das neue ostgotische politische Gebilde, das später über Italien herrschen sollte
Tōdai-ji
东大寺(日语:東大寺/とうだいじ Tōdai Ji),位于日本奈良县奈良市杂司町,是日本佛教华严宗大本山、南都七大寺之一。1998年作为“古都奈良的文化财”的一部分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东大寺由信奉佛教的圣武天皇兴建于728年,因为建在首都平城京以东而得名,另外有西大寺相对应。其后圣武天皇在日本各地兴建68余座国分寺(正式名称为“金光明四天王护国之寺”),东大寺是阶位最高的总寺院。
Oströmischer Kaiser/Imperatore Romano d´Oriente /拜占庭皇帝 /Imperatori bizantini
Du Fu
杜甫(712年2月12日—770年),字子美,号少陵野老,谥号杜陵野客、杜陵布衣,唐朝现实主义诗人,其著作以弘大的社会写实著称。杜甫家族出于京兆杜氏分支,唐朝时京兆杜氏多自称为杜陵人。曾任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后曾隐居成都草堂,世称杜拾遗、杜工部,又称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与李白并称“李杜”,为了与晚唐的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又称作“大李杜”,明清以后也常被尊称为“老杜”。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在身后,杜甫的作品最终对中国古典文学和日本近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作品集为《杜工部集》。他在中国古典诗歌中以风格浑朴沉郁著称。相对李白疏朗洒脱的“诗仙”,杜甫被后人奉为“诗圣”。他的诗也因其社会时代意义被誉为“诗史”。 杜甫创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以及“三吏”、“三别”等名作。 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Dugongbu-Gedichtesammlung
《杜工部集》又称《杜少陵集》,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集。 《杜工部集》一书共收诗一千四百多首。宋代王洙取“秘府旧藏”和“通人家所有”的各种杜集,去其重复,录取1405首;又别录“赋笔杂着”二十九篇,合为二十卷,宝元二年(1039年)结集为《杜工部集》二十卷。嘉祐四年(1059年)由王琪刊刻于杭州,并撰《杜工部集后记》。 王洙《杜工部集记》记载所用杜集有九种,前三家所据各集,王洙均未取用。例如唐代古本二卷、蜀本二十卷、《集略》十五卷、樊晃序《小集》六卷、孙光宪序本二十卷、郑文宝序《少陵集》二十卷、别题小集二卷、孙仅一卷、杂编三卷。杜甫的诗歌立足于忠厚,其风格雄浑高古,自成一家,被尊称为“诗圣”。他的诗标志着中国古典诗歌现实主义的最高峰。
Fränkische Münzen
Karolingische Herrscher und die fränkische Münzprägung, ca. 750-900
Famen-Tempel
法门寺(Famen Temple),又名“真身宝塔”,位于炎帝故里、青铜器之乡——宝鸡市,2004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第九大奇迹”,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传始建于东汉明帝十一年(公元68年),约有1700多年历史,素有“关中塔庙始祖”之称,周魏以前称作“阿育王寺”,隋文帝时改称“成实道场”,唐高祖时改名“法门寺”。法门寺被誉为皇家寺庙,因安置释迦牟尼佛指骨舍利而成为举国仰望的佛教圣地。法门寺佛塔被誉为“护国真身宝塔”。法门寺地宫是迄今所见最大的塔下地宫。宝鸡法门寺地宫其出土了释迦牟尼佛指骨舍利、铜浮屠、八重宝函、银花双轮十二环锡杖等佛教至高宝物,法门寺珍宝馆拥有出土于法门寺地宫的两千多件大唐国宝重器,为世界寺庙之最。
Buddhistische Heiligtümer von Hōryū-ji (Ikaruga)
法隆寺,又称斑鸠寺,位于日本奈良县生驹郡斑鸠町,是圣德太子于飞鸟时代建造的佛教木结构寺院,据传始建于607年,但精确年代无从考证。法隆寺占地面积约18万7千平方米,寺内保存有大量自飞鸟时代以来陆续累积,被日本政府指定为国宝、重要文化财产的建筑及文物珍宝。 法隆寺分为东西两院,西院保存了金堂、五重塔;东院建有梦殿等,西院伽蓝是现存最古的木构建筑群。法隆寺建筑物群和法起寺共同在1993年以“法隆寺地域的佛教建筑物”之名义列为世界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