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德百科全書 | 汉德百科全书
Chen Xieyang lernte 1953 in der von einer Musikhochschule angeschlossenen Mittelschule Klavier. Dann ging er in die Kompositionsklasse. 1960 ging er in die Dirigierensabteilung und studierte bei Professor Huang Xiaotong. Nach dem Abschluss seines Studiums im Jahr 1965 arbeitete er als ständiger Dirigent des Orchesters des Shanghaier Balletts. Seit den 70er Jahren besuchte er Nordkorea, Japan, Kanada und Frankreich. 1981 besuchte Chen Xieyang auf Einladung die USA und bildete sich bei Professor Otto Muller an der Yale-Universität fort. Er arbeitete in dieser Zeit mit dem New Yorker modernen Musikorchester, der Brooklyn-Phiharmonie und der Honolulu-Phiharmonie zusammen und stellte dabei auch Werke der chinesischen modernen Komponisten vor.(Quelle:http://german.cri.cn/chinaabc/chapter24/chapter240204.htm)
陈燮阳,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鸣凰人。1939年出生在江苏武进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读书人家庭,父亲陈蝶衣为一代词作家,母亲是个京剧爱好者。 现为上海交响乐团名誉音乐总监、中国国家交响乐团特邀指挥,上海音乐家协会顾问。
1960年,升入大学本科指挥系。1965年,以优异成绩毕业后,任上海芭蕾舞团管弦乐队常任指挥。1984年,出任上海交响乐团团长,1986年,被任命为上海交响乐团音乐总监,成为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第一位文艺院团的总监。1987年起,,多次被选入英国剑桥国际传记中心出版的《世界名人录》。1989年,指挥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获得中国唱片社颁发的金唱片奖。。2004年6月20日,为庆祝上海交响乐团建团125周年,由他指挥上交在柏林爱乐大厅举行的庆典音乐会,获得巨大成功。2019年,获得第7届上海文学艺术奖杰出贡献奖 [1]2022年1月31日,参加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2年春节联欢晚会》 。2024年1月1日,参加《扬帆远航大湾区—2024新年音乐会》,担任指挥 。
陈贻鑫教授生平
著名指挥家、音乐教育家、中央音乐学院指挥系前副系主任、中央音乐学院教授、中国歌舞剧院前管弦乐队艺术指导、客席指挥、天津人艺歌舞团、天津歌舞剧院前管弦乐队指挥、歌剧团前副团长、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前副会长、多年来陈老师始终为我国的文艺事业和音乐教育事业努力工作、辛勤耕耘。他为繁荣我国的文艺舞台为培养杰出的音乐人才以及为我国的音乐事业的发展和建设做出了许多重要贡献。
陈贻鑫老师于1926年11月出生于武汉汉口普通劳动人民家庭。早年投身革命事业,12岁时抗日的战火燃烧到了家乡,陈老师被贫困的双亲送至武汉战时儿童保育院,在保育院里,他一面接受教育,一面作为慰问团队员慰问抗战伤员,宣传抗战工作。在随保育院撤退至鄂北的途中,一面躲避敌人的追击,一面参加“儿童抗敌剧团”,一路宣传抗日。1939年陶行知先生创办了育才学校,培养革命干部,陈老师由于出色的表演而受到重视,被选入该校学习音乐,那年他13岁。幼年困苦的生活经历以及在育才学校接受的革命新思想的进步教育为陈老师的一生奠定了不畏艰苦、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同时也赋予他救国救民的时代使命感以及振兴中华、爱国图强的崇高理想。1946年,在他20岁的时候学成毕业,由于在钢琴及大提琴演奏方面才华彰显,陈老师担任了上海育才学校以及行知艺术学校的音乐教师及教师组主任工作,开始为中国革命培养音乐艺术人才,此间参加集体创作的《江南土改组歌》获上海文化局“抗美援朝集体创作二等奖”。革命胜利以后,为适应新形势下的需求,1954年陈老师调任中央歌舞团(后为中央乐团)担任大提琴演奏员。1956年,陈老师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中央乐团请来的德国指挥专家戈斯林教授开办的指挥学习班,从此开始了专业乐团指挥的生涯。
1958年因工作需要,陈贻鑫老师调至天津歌舞剧院担任首席指挥、兼音乐创作以及歌剧团副团长。在那里工作了22年,他把一生中最珍贵的时光、最旺盛的精力、最美好的青春献给了天津的音乐艺术事业,指挥演出了许多音乐会并创作了许多音乐作品。在那里他因工作成绩突出,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成为凯模。
1980年陈贻鑫老师来到中央音乐学院指挥系任教,任副系主任,后晋升教授,开始了音乐教育的第二段人生之路。在音乐教育的新田地里,陈老师孜孜不倦、辛勤耕耘,为祖国培养了许多优秀的指挥家、演奏家。如指挥家邵恩、翁维智、邹小龙、张春和、王诺文、卞祖善、郑健、曹丁;大提琴家林应荣、宗伯;钢琴家李其芳、钟慧、唐重庆;作曲家施咏康、徐锡宜等。至今学生们难以忘怀:1976年唐山大地震,陈贻鑫老师在他那临时搭成的低矮潮湿的抗震棚里给他们上的指挥课;为了教好学生,陈老师经常牺牲自己的时间义务上课;演出歌剧《货朗与小姐》时,本是他的指挥,但为了培养学生,陈老师硬是把学生推上了指挥台,演出时就坐在乐池里随时指点、帮助。陈老师就是这样如蜡烛一般燃烧着自己照亮着学生,培养出了一位又一位优秀的音乐艺术家。为更好的搞好音乐教育,陈老师还很重视理论方面的工作,著有《指挥法基础》一书、译有《指挥法的基本规则》、编著了《外国著名指挥家词典》以及与妻子龚琪合著出版了《管弦笔耕共交响》等著作,为新中国的指挥教育教学事业填补着空白。为了表彰陈贻鑫老师在音乐教育事业中做出的突出贡献,2000年10月,中央音乐学院为陈老师颁发了学院杰出贡献奖。
作为一名音乐表演艺术家、指挥家,陈老师在教学之余以发展中国音乐事业为己任,积极从事乐团演出工作,支持国内音乐事业蓬勃发展。曾与中央乐团、中国青年交响乐团、天津交响乐团、山东交响乐团、安徽交响乐团、河北交响乐团、北京少年室内乐团等数十个乐团合作,指挥演出中外作品近百部。其中歌剧《绣花女》、《伤逝》、《原野》、舞剧《西班牙女儿》、《一千零一夜》、《斯巴达克》均为国内首演。此外,录音发行了《伤逝》全剧。陈老师的指挥风格严谨规整、音乐表现恰如其分、艺术修养高,为人和善耐心、心胸坦荡,排练循循善诱,从不随便发脾气,深受乐队的尊敬与信赖。为表彰他为中国文化艺术事业做出的突出贡献,1996年他荣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2000年5月,陈老师被北京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表彰为50年来为繁荣祖国文学艺术事业做出积极贡献的艺术家。
Geboren in der ostchinesischen Stadt Shanghai. 1956 von der Mittelschule des chinesischen Zentralen Konservatoriums mit der Fachrichtung Klavier und 1981 von der Abteilung für Dirigieren beim Zentralen Konservatorium absolviert. Auf Einladung vom berühmten Dirigenten Seiji Ozawa begann er 1981 das Musikstudium im amerikanischen Tanglewood- Musikzentrum und im Musikkonservatorium der Universität- Michigan. 1985 verlieh ihm die Uni-Michigan den Doktortitel. Damit wurde er der erste Musikdoktor im neuen China. (Quelle:http://german.cri.cn/)
韩中杰(1920年--2018年)
指挥家。上海市人。1942年毕业于上海音乐专科学校管弦系。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南京音乐院讲师、上海音乐学院副教授、上海市交响乐团首席长笛兼乐园副主任。1951年后,历任中央歌舞团乐队队长、指挥、长笛独奏员。1961年获苏联列宁格勒音乐学院副博士学位。同年回国,历任中央乐团交响乐队指挥兼中央歌剧院指挥、中国音乐学院指挥系教员、中国音协第三届理事。曾担任歌剧《叶甫根尼·奥涅金》、《卡门》及中外交响乐演出指挥。
2018年4月3日10点47分,韩中杰在北京病逝,享年98岁。
黄飞立(1917--2017)
生于1917年6月。男,汉族。广东番禹人。指挥家、音乐教育家。自幼师从上海工部局管弦乐队副首席、国立上海音乐专科学校教授盖索夫斯基学习高级小提琴演奏。1941年毕业于上海泸江大学生物学系并留校任助教。1943年-1945年先后任国立福建音乐专科学校讲师、副教授。1945年任广州基督教青年会群育部主任干事,并兼任广东省立艺术专科学校音乐系教师。1947年任香港水华电影制片厂乐队指挥。1948年赴美留学,入耶鲁大学音乐学院,师从保罗·欣德米特学习理论作曲。1951年毕业即回国任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副教授,1953年任管弦系主任,兼任管弦系乐队和合唱队指挥。1956年在中央音乐学院创建了指挥系,使之成为我国专业音乐院校中的第一个指挥系,并出任首届指挥系主任。1979年升任教授,同年出席第四次全国文代会。1988年退休。历任天津市第二、三届人大代表,中国音乐家协会天津音协副主席;中国音乐家协会第三、四届理事,中国音乐家协会中国指挥学会顾问,国家高教委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委员,北京师教委艺术教育委员会顾问,北京市中学生金帆交响乐团终身指挥,北京交响乐团名誉艺术指导,北京市教育局艺术教育委员会顾问等职。
他致力于交响乐、合唱及歌剧指挥,其一生培养了一批音乐指挥人才。曾指挥中央音乐学院管弦乐队以及国内各大管弦乐团演出歌剧、舞剧及交响乐作品;长期领导中央音乐学院指挥系,为国家培养、训练了大批指挥人才,推动了我国的交响音乐事业的发展。1983年以来曾应邀赴东欧、美国、加拿大、香港、台湾、新加坡等地分别任音乐比赛评委和客座指挥。1986年美国耶鲁大学音乐学院校友会为他在音乐领域作出的杰出贡献颁发了荣誉功绩证书。1986年起,他又致力于北京市中学生“金帆交响乐团”的训练和指挥,使之成为一支在国内外有影响的中学生交响乐团。2001年获首届中国文联、中国音协颁发的中国音乐“金钟奖”终身荣誉勋章及荣誉证书。
黄飞立教授从事音乐教育五十余年,创建了指挥系,培养了一批音乐指挥人才。指挥中央音乐学院和全国各主要乐队,培养、训练了大批合奏人才。推动了我国的交响乐事业的发展。曾指挥过许多中外著名的交响乐和歌剧、舞剧作品。1983年以来应邀赴东欧、美国、加拿大、香港、台湾、新加坡等地分别任音乐比赛评判和客座指挥。1986年美国耶鲁大学音乐学院,校友会为他在音乐领域作出杰出贡献颁发荣誉功绩证书。并被英国剑桥大学传记中心选入国际名人录。
Li Delun, Berater der Chinesischen Philharmonie, Vize-Vorsitzender des Chinesischen Musikervereins, ehemaliger Kunstleiter und ständiger Dirigent des Zentralorchesters. Er wurde 1917 in Beijing geboren. In der Jugendzeit lernte er Klavier und Geige. Während seines Studiums gründete er mit Lehrern und Studienkollegen ein Orchester und spielte selbst mit. 1940 ging er in die Shanghaier Musikfachhochschule und studierte Cellospielen bei I. Shevtzov und R. Duckson und Musiktheorie bei W. Frankel Musiktheorie. (Quelle:http://german.cri.cn/chinaabc/chapter24/chapter240206.htm)
李德伦(1917年—2001年)
出生于中国北京,中国指挥家。
1940年考入上海国立音专,学习大提琴与音乐理论。1946年,任延安中央管弦乐团指挥。1947年,指挥中央管弦乐团首演了《兰花花》;同年,指挥了话剧配乐《解放了的堂·吉诃德》。1949年初,在清华大学指挥演出了《晚会》《森吉德玛》《胜利进行曲》。1956年,参加了第11届“布拉格之春”音乐节,指挥捷克斯洛伐克国家交响乐团演出。1958年,指挥中央乐团举办音乐会。1959年,指挥捷克斯洛伐克国家交响乐团演出;同年,指挥赫尔辛基市交响乐团演出;同年,在人民大会堂指挥500名乐手组成的大型交响乐团演出。
1973年,指挥乐团为基辛格演奏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同年,推出了“聂耳逝世四十周年、冼星海逝世三十周年纪念音乐会”。1979年,与艾萨克·斯特恩合作演出沃尔夫冈·阿玛多伊斯·莫扎特《G大调第三小提琴协奏曲》。1980年,获文化部授予的指挥荣誉奖。1985年,任巴黎国际梅纽因小提琴比赛的评委。1986年,获匈牙利政府文化部授予的李斯特纪念奖章。1987年,在首都体育馆,指挥11个音乐团体、800多名演奏者举办了“交响乐之春”音乐会。1997年,被授予俄罗斯“友谊勋章”。1999年,在第二届北京国际音乐节闭幕式音乐会上,与斯特恩再度合作演出。2001年10月19日,因病逝世。
出身台湾,为享誉国际乐坛的旅欧名指挥家。自钢琴启蒙,后随陈秋盛研习指挥,继而赴美印第安那大学及维也纳国立音乐院深造。在赢得法国贝桑颂、义大利佩卓地和荷兰孔德拉辛三大国际指挥大赛首奖后,展开了他在欧洲的指挥生涯。
旅居德国期间先后担任柏林喜歌剧院首席驻团指挥(1995-1998)、德国柯布伦兹市立歌剧院音乐总监(1998-2001)、德国国家莱茵爱乐交响乐团音乐总监(1998-2004)、德国汉诺威国家歌剧院音乐总监(2001-2006),并于2004年5月获文化部长颁赠象征该省文化最高荣誉的Peter Cornelius奖章。
在歌剧的领域中,曾于英国国家歌剧院、雪梨歌剧院、柏林德意志歌剧院、汉堡、法兰克福、斯图加特歌剧院等客席登台指挥。歌剧外,吕绍嘉在交响乐指挥的表现也同样耀眼。合作过的主要交响乐团有:柏林广播、巴伐利亚广播、法国国家交响乐团、荷兰皇家音乐大会堂管絃樂团等。在亚洲,与香港管弦乐团、NHK、首尔爱乐,及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地的代表性乐团合作演出。
2010年至2020年间,吕绍嘉担任NSO国家交响乐团音乐总监,并于2021-22乐季起,被授予该团荣誉指挥头衔。自2020年9月起,受聘担任台北艺术大学音乐系「特聘讲座教授」,并于2022年十月获颁该校「名誉博士」头衔。
吕绍嘉是2022年第十一届行政院文化奖得主。
Muhai Tang wurde in Shanghai geboren und studierte am Konservatorium seiner Heimatstadt sowie an der Münchner Musikhochschule, an der er sein Meisterklassendiplom in den Fächern Komposition und Dirigieren ablegte. 1983 wurde er von Herbert von Karajan eingeladen, ein Konzert der Berliner Philharmoniker zu leiten. Es folgten Engagements bei anderen renommierten Orchestern wie der Staatskapelle Dresden, dem Leipziger Gewandhausorchester, dem Sinfonieorchester des Bayerischen Rundfunks, dem London Philharmonic Orchestra, dem Orchestre de Paris und dem Orchestre National de France, dem San Francisco Symphony Orchestra oder dem Sydney Symphony Orchestra. 1987 wurde Muhai Tang Chefdirigent des Gulbenkian Orchesters in Lissabon, das er zwölf Jahre leitete.(Quelle:http://www.ysce.eu/de/portrait/dirigenten/tang.html)
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著名指挥家、音乐教育家、中国指挥学会会长、中央音乐学院指挥系前系主任、国家一级指挥、总政歌舞团艺术指导交响乐团首席指挥、河北交响乐团艺术顾问首席指挥、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中国交响乐发展基金会常务副会长、中央音乐学院特聘教授、中央音乐学院终生学术委员。
徐新同志1930年8月31日出生于江苏常州,1958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他早年投身于革命事业,19岁走上音乐道路,1952年考入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学习,后转入指挥系,1958年毕业后留院任教,并担任该院附中红领巾管弦乐团指挥。
1972年在周恩来总理的关怀和指示下,徐新教授从中央音乐学院调到总政治部歌舞团,担任管弦乐队指挥。在此期间,他指挥录制电影音乐《闪闪的红星》,其中家喻户晓的歌曲《映山红》,《红星照我去战斗》等,就是在他的指挥棒下流淌出来的,它为部队的文艺建设呕心沥血,功劳卓著。是忠诚的部队文艺战士。
从事指挥工作30余年来,徐新同志一直致力于我国交响乐事业的建设与发展,徐新教授艺术成就非凡,是我国著名的指挥家。在新中国交响乐事业发展的道路上都留下了他的足迹。他曾先后在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中国革命之歌》、舞剧《骄杨颂》、意大利歌剧《托斯卡》以及大型歌舞晚会《军魂》、《正月里来唱新春》等剧目中担任乐队指挥,并指挥录制了《大决战》、《蒋筑英》等一批优秀的影视音乐,展现了他扎实的专业功力和高超的指挥技艺。同时,他与中国交响乐团、中国青年交响乐团、中国少年交响乐团、中国广播交响乐团、北京交响乐团、上海交响乐团、中国爱乐乐团及国内众多的交响乐团合作举行交响音乐会,向世人展示了中国交响乐指挥艺术的水准和魅力,被音乐界、指挥界称为德高望重的专家、教授,为我国交响音乐的创新倾注了毕生精力。
徐新同志不仅是著名的指挥家,更是一名出色的音乐教育家。几十年来,他凭着严谨的治学态度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教书育人,桃李芬芳,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的音乐指挥人才,其中有许多人在国际、国内指挥比赛中获大奖,成为国内外著名乐团的优秀指挥家。如新加坡交响乐团及冰岛交响乐团音乐总监水蓝、瑞典皇家音乐学院指挥教授王进、中央歌剧院音乐总监及中央音乐学院指挥系主任俞峰、中国交响乐团常任指挥李心草、中央芭蕾舞团音乐总监及中国少年交响乐团指挥张艺、中央广播民族交响乐团指挥彭家鹏、中央民族乐团常任指挥刘沙、中央歌剧舞剧院常任指挥张峥等均出自徐新教授门下。
徐新同志离休后,没有停止教学和演出工作,反而更加加快了工作的步伐。他具有一种音乐家强烈的历史责任感,一颗奋斗不息的事业心,一种锲而不舍的追求精神,他考虑更多的是如何让百姓了解交响乐,喜欢交响乐,通过音乐的熏陶来提高全民的素质,他除了继续搞好教学外,还为交响乐的普及提高做了大量的工作,经常不辞辛劳地奔走于全国各地,亲自为当地交响乐团进行指导、排练、演出,同时对北京多所大、中、小学校学生乐团进行指导、训练,对我国音乐基础教育事业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他和我国老一辈指挥家积极倡导成立中国指挥学会,亲自起草学会章程并组建理事会,为我国交响乐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