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utsch-Chinesische Enzyklopädie, 德汉百科

       
Deutsch — Chinesisch
Geschichte G 1500 - 1000 vor Christus

齐国
前11世纪 - 前221年 齐国是周代诸侯国,是中国历史上从西周到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诸侯国。分为吕齐和田齐两个时代。其疆域主要位于今山东省大部、河北省东南部及河南省东北部,始封君为周武王国师、军师太公望吕尚。齐国是周代重要的封国,齐桓公是春秋五霸之一,齐国国都临淄(今山东淄博市临淄区)原称营丘,齐胡公时曾迁都至薄姑(临淄西北五十里)。吕齐传至齐康公时,大夫田和放逐齐康公于临海的海岛上,“食一城,以奉其先祀”,田和自立为国君,是为田齐太公。前386年,田和获周安王列为诸侯,吕氏齐国被田氏取代,田和正式称侯,仍沿用齐国名号,史称“田齐”,为战国七雄之一,周显王三十五年(前334年),齐侯田因齐正式称王(史称齐威王),前221年为秦国所灭。
三監之亂 三监之乱
三监之乱,又称管蔡之乱或武庚之乱,为西周初期(公元前1042年-1039年)商畿地区(今河南省安阳市附近)的三位贵族(称三监)带头叛乱的事件,为中国第一个宗室之乱。周武王逝后,周成王年少登基,周公旦摄政,管叔鲜和蔡叔度不服,于是散播周公有意夺位自立的谣言,并联同武庚、霍叔处和一些小诸侯起兵叛变。周公于是东征,斩杀武庚、管叔,流放蔡叔,废霍叔为庶人,平定了三监之乱。
九世之亂 九世之乱
九世之乱是商朝自商王中丁后,连续发生王位纷争,又屡次迁都,使王朝中衰、诸侯离叛的事件。这一动乱历经中丁、外壬、河亶甲、祖乙、祖辛、沃甲、祖丁、南庚、阳甲九王,故名“九世之乱”。 九世之乱延续近百年,直到盘庚迁殷后才最终结束。
梵文/संस्कृतम्/saṃskṛtam
Sanskrit (Eigenbezeichnung संस्कृत saṃskṛta, wörtlich „zusammengesetzt, geschmückt, gebildet“) bezeichnet die verschiedenen Varietäten des Altindischen. Die älteste Form ist die Sprache der Veden, einer Sammlung religiöser mündlicher Überlieferungen im Hinduismus. Ihre Entstehung bzw. Konsolidierung wird auf 1500 v. Chr. datiert. Das klassische Sanskrit wurde um 400 v. Chr. durch die Grammatik des Panini kodifiziert.
牧野之战/武王克殷/武王克商/武王伐纣
牧野之战就考古学而论,是中国历史上可证实的最早的战争。周武王十一年(西元前1046年),周人乘殷商主力东征东夷时,出兵攻伐殷商。殷商在此战战败,帝辛(纣)自尽,商朝灭亡。后世称“武王克殷”、“武王克商”、“武王伐纣”。
象雄古国/ཞང་ཞུང་ (ca.1500 vor Christus - 645 nach Christus)
宋国
创始年 前11世纪 始祖 微子启 灭亡年 前286年 国都 睢阳 宋国,周朝诸侯国,国君子姓,位于现在河南商丘和安徽淮北一带。始封君为商帝乙的长子作庶长子,帝辛的庶兄微子启,位列三恪,是等级最高的五个诸侯国之一。宋国地处中原要冲,富商巨贾云集,宋人以善于经商而闻名。前286年,宋国为齐所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