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utsch-Chinesische Enzyklopädie, 德汉百科

       
German — Chinese
Literature World literature

简爱
http://www.net4info.de/photos/cpg/albums/userpics/10002/Jane_Eyre.jpg
This image, video or audio may be copyrighted. It is used for educational purposes only. If you find it, please notify us byand we will remove it immediately.
让·拉辛 (* 21. Dezember 1639 in La Ferté-Milon; † 21. April 1699 in Paris)

http://www.net4info.de/photos/cpg/albums/userpics/10001/jean_racine.jpg

让·拉辛法语Jean Racine,1639年12月22日-1699年4月21日),法国剧作家,十七世纪最伟大的法国剧作家

This image, video or audio may be copyrighted. It is used for educational purposes only. If you find it, please notify us byand we will remove it immediately.
約翰·克利斯朵夫 约翰·克利斯朵夫

 

This image, video or audio may be copyrighted. It is used for educational purposes only. If you find it, please notify us byand we will remove it immediately.
让-雅克·卢梭 (* 28. Juni 1712 in Genf; † 2. Juli 1778 in Ermenonville bei Paris)

 http://www.net4info.de/photos/cpg/albums/userpics/10002/Jean-Jacques_Rousseau~0.jpg

让-雅克·卢梭法语Jean-Jacques Rousseau,1712年6月28日-1778年7月2日)是启蒙时代瑞士裔的法国思想家哲学家、政治理论家和作曲家,其著的论文《科学和艺术的进步对改良风俗是否有益》及《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与基础》确定他在哲学史上的地位;他的《社会契约论》的人民主权及民主政治哲学思想深刻影响了启蒙运动、法国大革命和现代政治、哲学和教育思想[1]

This image, video or audio may be copyrighted. It is used for educational purposes only. If you find it, please notify us byand we will remove it immediately.
杰罗姆·大卫·塞林格 (* 1. Januar 1919 in New York; † 27. Januar 2010 in Cornish, New Hampshire)
http://www.net4info.de/photos/cpg/albums/userpics/10002/Jerome_David_Salinger.jpg
This image, video or audio may be copyrighted. It is used for educational purposes only. If you find it, please notify us byand we will remove it immediately.
约翰·克里斯托弗·弗里德里希·冯·席勒 (* 10. November 1759 in Marbach am Neckar, Württemberg; † 9. Mai 1805 in Weimar, Sachsen-Weimar)

  http://www.net4info.de/photos/cpg/albums/userpics/10002/normal_Johann_Christoph_Friedrich_Von_Schiller.jpg

 

 

 

 

 

 

 

 

 

 

 

 

 

 

 

  约翰·克里斯托弗·弗里德里希·冯·席勒(Johann Christoph Friedrich von Schiller)(1759年11月10日-1805年5月9日),通常被称为弗里德里希·席勒,德国18世纪著名诗人哲学家、历史学家和剧作家,德国启蒙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席勒是德国文学史上著名的“狂飙突进运动”的代表人物,也被公认为德国文学史上地位仅次于歌德的伟大作家。他是歌德的挚友,死后和歌德葬在一起。他还是《欢乐颂》的词作者,
  席勒出生于德国符腾堡的小城马尔赫尔的贫穷市民家庭,他的父亲是军医,母亲是面包师的女儿。席 勒童年时代就对诗歌、戏剧有浓厚的兴趣。1768年入拉丁语学校学习,但1773年被公爵强制选入他所创办的军事学校,接受严格的军事教育。诗人舒巴特曾 称这座军事学校是“奴隶养成所”。
  在军事学校上学期间,席勒结识了心理学教师阿尔贝,并在他的影响下接触到了莎士比亚卢梭、歌德等人的作品,这促使席勒坚定的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从 1776年开始,席勒就在杂志上发表一些抒情诗。而且,在军校读书期间,席勒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反专制思想。1777年,席勒开始创作剧本《强盗》, 1781年完成,次年1月在曼海姆上演,引起了巨大的反响。据一些史料记载,当时的剧院就如同疯人院一样,人们潮水般的涌入狭窄的礼堂观赏戏剧,有些评论家甚至认为席勒就是德国的莎士比亚。(Quelle: www.baidu.com)

This image, video or audio may be copyrighted. It is used for educational purposes only. If you find it, please notify us byand we will remove it immediately.
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 (* 28. August 1749 in Frankfurt am Main; † 22. März 1832 in Weimar)

http://www.net4info.de/photos/cpg/albums/userpics/10002/normal_Johann_Wolfgang_von_Goethe_.jpg

 

 

 

 

 

 

 

 

 

 

 

 

 

 

 

   德国诗人( 28. August 1749-22. März 1832)。1749年8月28日生于莱因河畔的法兰克福,他的父亲是法学博士,得到皇家参议的头衔,母亲是市议会会长的女儿。1765年他去莱比锡大学 攻读法律,1768年因病辍学。1770年进斯特拉斯堡大学继续攻读,次年获法学博士学位。他在1773年写了一部戏剧《铁手骑士葛兹·封·伯里欣根》, 蜚声德国文坛。1774 年发表了《少年维特之烦恼》,更使他声名大噪。1775年他应邀到魏玛,次年被任命为魏玛公国的枢密顾问。在随后直到1786年这段时期里,他成了魏玛公 国的重臣,曾在一段时间里主持公国大政,力图进行一些改革。然而随着各方面阻力的增强,加上他对科学研究与文学创作的爱好,他陷入一种矛盾的痛苦之中,这 导致他在1786年秋不辞而别,化名潜往意大利,直到1788年6月才返回魏玛。 回到魏玛之后,他辞去重要的政治职务,只负责文化艺术方面的工作。此后直到 1794年这段时间,他先后完成了戏剧《哀格蒙特》、《托夸多·塔索》,并着手写第一部《浮士德》;他还进行了大量的科学研究工作,1790年发现了人的 胯间骨。 1794年歌德开始与席勒合作,他俩以各自的创作,把德国文学推向历史上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高度。歌德先后创作了小说《威廉·迈斯特的学习年代》、叙事诗 《赫尔曼与窦绿苔》(1797),重新写《浮士德》第一部。 席勒在1805年的逝世标志着从1786年开始的德国古典文学时代的结束。在此后的近 30年中,是歌德创作上的鼎盛时期。他完成了小说《亲和力》(1809),诗集《西东合集》(1819),《威廉·迈斯特的漫游年代》(1829),自传 性著作《诗与真》(1831),《意大利游记》以及耗尽他毕生心血的巨著《浮士德》第二部(1831)。 1832年3月22日,歌德在魏玛逝世。

This image, video or audio may be copyrighted. It is used for educational purposes only. If you find it, please notify us byand we will remove it immediately.
儒勒·凡尔纳/儒勒·加布里埃尔·凡尔纳/Jules Gabriel Verne

http://www.net4info.de/photos/cpg/albums/userpics/10002/normal_Jules_Gabriel_Verne.jpg

儒勒·凡尔纳(1828.2.8~1905.3.24),是19世纪法国著名小说家、剧作家及诗人。
凡尔纳出生于法国港口城市南特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早年依从其父亲的意愿在巴黎学习法律,之后开始创作剧本以及杂志文章。在与出版商埃泽尔父与子合作期间(1862年至凡尔纳去世),凡尔纳的文学创作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功,他的不少作品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受到了各国读者的喜爱。
凡尔纳一生创作了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以《在已知和未知的世界中奇妙的遨游》为总名,代表作 为三部曲《格兰特船长的儿女》《海底两万里》《神秘岛》以及《气球上的五星期》《地心游记》等。他的作品对科幻文学流派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他与赫伯特·乔治·威尔斯一道,被一些人称作“科幻小说之父”。而随着上个世纪后叶凡尔纳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原始手稿的发现,科幻学界对于凡尔纳的认识也在趋于多样化。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资料,凡尔纳是世界上被翻译的作品最多的第二大名家,仅次于阿加莎·克里斯蒂,位于莎士比亚之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最近的统计显示,全世界范围内,凡尔纳作品的译本已累计达4751种[1] ,他也是2011年世界上作品被翻译次数最多法语作家[2] 。在法国,2005年被定为凡尔纳年,以纪念他百年忌辰。

 

This image, video or audio may be copyrighted. It is used for educational purposes only. If you find it, please notify us byand we will remove it immediately.
阴谋与爱情 席勒 Schiller

http://www.net4info.de/photos/cpg/albums/userpics/10002/normal_Kabale_Und_Liebe.jpg

 

 

 

 

 

 

 

 

 

 

 

迪南少校是宰相的儿子,他爱上了平民音乐师米勒的女儿。但米勒不准斐迪南再到他家里来。米勒夫人不同意,因为斐迪南送的礼物变卖出了许多钱。米勒大怒说,我宁可拿着我的小提琴沿街乞讨,靠开音乐会换一口饭吃,也不愿用我独生女儿的灵魂和幸福去换他的钱!他决定自去请求宰相中断斐迪南同他女儿的关系。   米勒有个乡亲伍尔牧,在宰相家里做秘书,米勒早年曾答应伍尔牧,只要女儿露伊斯愿意,就嫁给他。 现在伍尔牧要求米勒拿出父亲的权威, 将女儿嫁给他。米勒严辞拒绝了伍尔牧的要求。   露伊斯反复向父亲说明她爱斐迪南的原因。 她说她和斐迪南好决不是要高攀,而是由于对上帝杰作的喜悦,这是她的权力,父亲甚至上帝都不应该阻挡。父亲却回答说,他永远也无法把斐迪南交给她。露伊斯忧郁地说:她明白,她和斐迪南之间有一条难以跨越的鸿沟,只有在门第和出身的差别消失之后,她们才能得到爱情和自由。   正在这时,斐迪南来看望露伊斯,发现她脸色苍白,就问原因,她回答说:一把短剑悬在你和我的头顶上!有人要拆散我们!斐迪南说,他的贵族纹章比不上露伊斯眼睛里的天书有力量。天书上写着:你和我注定要结合在一起。露伊斯说她怕他父亲。斐迪南说,他什么也不怕,即使那障碍像山岭,他就把它当作阶梯,攀过山头,飞奔到露伊斯的怀抱里。可是,露伊斯还是不能平静下来。   伍尔牧求婚遭拒绝后一直怀恨在心,现在,他想要借宰相的手排除情敌。宰相对伍尔牧说:目前内阁里有一种布置,因为新的公爵夫人的到来,米尔佛特夫人需要做表面的离开,而且为了造成十足的骗局,她还得另外搭上一种关系。你知道,伍尔牧,我的地位是怎样依靠这位夫人的势力的我的最坚固的根本就是公爵的恩眷。现在公爵要替米尔佛特夫人找一个配偶。别人可能去报名,做这项交易,通过这位夫人取得公爵的信任,使他觉得自己是不可缺少的人物。为了使公爵仍旧留在我家庭的罗网里,斐迪南就得和米尔佛特结婚。伍尔牧听后十分高兴。   宰相叫宫廷侍卫长向全城散布新闻:米尔佛特夫人要做少校夫人。同时又命令侍卫长通知米尔佛特夫人准备接受斐迪南的访问。然后欺骗儿子说:他黑起良心,排挤掉前任宰相,都是为儿子准备幸福;现在还要使儿子脱掉军服进内阁、当枢密顾问斐迪南斩钉截铁地说:我对幸福的看法与你不完全相同,你的幸福差不多是靠害人出名的 。 宰相恼羞成怒, 命令儿子必须向米尔佛特求婚。   米尔佛特夫人本来是英国贵族,遭到不幸后,流落到德国宫廷充当了公爵的情妇。她认为在靠公爵吃喝的人们中间,情妇是最倒霉的,因为她必须拿着讨饭的手杖去迎接这个大富大贵的人物。不过,尽管她把荣誉出卖给了公爵,但是她的心却保持自由,渴望真正的爱情。当她知道宰相的阴谋后,心中暗暗觉得高兴,因为这样她真正所爱的人就会和他在一起。     斐迪南遵照宰相的命令来访,明确地向米尔佛特宣布:他爱上了一个平民少女、音乐师的女儿露伊斯。同时还用犀利的语言斥责米尔佛特夫人不知羞耻,把自己的美貌和灵魂出卖给公爵一个只懂得在她身上欣尝肉感的公爵。斐迪南的话不仅没有使她反感,反而唤起了她失去的尊严和爱国心,她向斐迪南倾吐了自己的委屈和爱慕之情。但她对斐迪南的爱情却遭到了拒绝,于是她决定把一切法宝都使出来进行报复。   宫廷里的阴谋正在实施,米勒的家里乱成一团。斐迪南急忙赶到露伊斯身边,坚决会向露伊斯表示,他要戳穿父亲的阴谋,打碎偏见的锁链,像一个大丈夫一样自由选择,用爱情的力量去战胜那些卑下的灵魂。他知道,父亲的力量非常大,但他和露伊斯爱情的力量更强大。他猛烈地握住露伊斯的手说 :如果拆散这只手的时间真要来到的话, 那也就是我和世界一刀两断的时候!   这时, 宰相带着法警和跟班来到米勒家,恶毒辱骂露伊斯是妓女,诱骗了他儿子。米勒大怒,要将宰相赶出家门。宰相命令法警把米勒抓起来,把米勒夫人和露伊斯拴到耻辱柱上示众。斐迪南一手挽住露伊斯,一手拔出佩刀威胁宰相:如果再一意孤行,他就要向全城讲述宰相发家的历史。宰相无可奈何,只好放了露伊斯母女。

This image, video or audio may be copyrighted. It is used for educational purposes only. If you find it, please notify us byand we will remove it immediately.
川端康成 (* 11. Juni 1899[A. 1] in Ōsaka; † 16. April 1972 in Zushi durch Suizid)

 

 

 

 

 

 

 

 

 

 

 

 

 

 

 

 

 

 

 

This image, video or audio may be copyrighted. It is used for educational purposes only. If you find it, please notify us byand we will remove it immediately.
孔子
Kǒng Zǐ (chin. 孔子, Kǒng Zǐ, W.-G. K’ung-tzû „Meister Kong“, transkribiert: Kong Tse) war ein chinesischer Philosoph. Im Westen ist er vor allem als Konfuzius (latinisiert aus 孔夫子, Kǒng Fūzǐ „Lehrmeister Kong“) bekannt. Er lebte vermutlich von 551 v. Chr. bis 479 v. Chr. und wurde unter dem Namen Kong Qiu (Wade-Giles: K'ung Ch'iu) in der Stadt Qufu im chinesischen Staat Lu (魯 / 鲁, die heutige Provinz Shandong) geboren, wo er auch starb.

http://www.net4info.de/photos/cpg/albums/userpics/10001/Kong20Zi20~0.gif

孔子(前552年10月9日-前479年3月9日)[1]氏,名[2]仲尼鲁国陬邑人。中国春秋末期的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创始人

孔子在世时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经汉朝董仲舒倡议独尊儒术后,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文圣、至圣[3]、至圣先师[4]、万世师表[5]。孔子的儒家思想中国朝鲜半岛台湾琉球日本越南等地区有深远的影响,这些地区又被称为儒家文化圈

Kǒng Zǐ (chin. 孔子, Kǒng Zǐ, W.-G. K’ung-tzû „Meister Kong“, transkribiert: Kong Tse) war ein chinesischer Philosoph. Im Westen ist er vor allem als Konfuzius (latinisiert aus 孔夫子, Kǒng Fūzǐ „Lehrmeister Kong“) bekannt. Er lebte vermutlich von 551 v. Chr. bis 479 v. Chr. und wurde unter dem Namen Kong Qiu (Wade-Giles: K'ung Ch'iu) in der Stadt Qufu im chinesischen Staat Lu ( / , die heutige Provinz Shandong) geboren, wo er auch starb.

Das zentrale Thema seiner Lehren war die Ordnung, die seiner Meinung nach durch Achtung vor anderen Menschen und Ahnenverehrung erreichbar sei. Als Ideal galt Konfuzius der „Edle“ (君子 junzi), ein moralisch einwandfreier Mensch. Edel kann der Mensch dann sein, wenn er sich in Harmonie mit dem Weltganzen befindet: „Den Angelpunkt zu finden, der unser sittliches Wesen mit der allumfassenden Ordnung, der zentralen Harmonie vereint“, sah Konfuzius als das höchste menschliche Ziel an. „Harmonie und Mitte, Gleichmut und Gleichgewicht“ galten ihm als erstrebenswert. Den Weg hierzu sah Konfuzius in der Bildung.

 

 

This image, video or audio may be copyrighted. It is used for educational purposes only. If you find it, please notify us byand we will remove it immediately.
李尔王

 http://www.net4info.de/photos/cpg/albums/userpics/10002/normal_king_lear.jpg

李尔王》(King Lear)是威廉·莎士比亚著名的悲剧之一。由于两位女儿阿谀奉承,李尔王将自己的产业分给了她们,造成了悲惨的后果。

戏剧可能于1605年写成,故事讲述了一位传说中罗马人时代之前,不列颠国王李尔的故事,关于这位国王的史记、诗歌和剧作在莎士比亚时代前便已存在。莎士比亚的早期版本《李尔王生平的真实历史和他的三位女儿》[1]于1608年以四开本的形式出版。另一更加适合演出的版本则在1623年出现在《第一对开本》上。今天,编辑们常常就两者进行对比,有人则认为每一版本都有自己独特的完整性,应当得到保护。[2]

清教徒革命后剧院往往不喜欢这部作品中虚无主义的味道,因此一般在上演时对它改编。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这部作品被普遍公认为莎士比亚最伟大的创作。许多有名的演员扮演过李尔王,但一般认为只有上了年纪的演员才能真正体现这个角色。悲剧的特色在于探究人类的不幸和亲属之间的关系。萧伯纳曾写道:“没有人可以写出比‘李尔’更加悲惨的戏剧了。”[3]

 

This image, video or audio may be copyrighted. It is used for educational purposes only. If you find it, please notify us byand we will remove it immediate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