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utsch-Chinesische Enzyklopädie, 德汉百科
安东·蔡林格[5],又译安东·塞林格[6][7](德语:Anton Zeilinger;德语:[ˈtsaɪlɪŋɐ],1945年5月20日—),奥地利量子论物理学家,和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8]。他现在是维也纳大学物理学荣誉退休教授,他还是奥地利科学院量子光学与量子信息研究所维也纳分所主席[9]。他的大部分研究涉及量子纠缠的基本方面和应用。
2007年,安东·蔡林格获得英国物理学会的第一个艾萨克·牛顿奖章,以表彰“他对量子物理学基础的概念上和实验上的开创性贡献,已经成为快速发展的量子信息领域的基石"[10][9]。2022年10月,他与阿兰·阿斯佩(Alain Aspect)和约翰·克劳泽(John Clauser)共同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以表彰他们在纠缠光子实验、确立贝尔定理的违背验证,和开创量子信息科学方面的杰出工作[11]。
Anton Zeilinger (* 20. Mai 1945 in Ried im Innkreis) ist ein österreichischer Quantenphysiker und Hochschullehrer an der Universität Wien. Im Jahr 2022 wurde ihm gemeinsam mit Alain Aspect und John Clauser der Nobelpreis für Physik zuerkannt. Zeilinger erhielt den Nobelpreis für Experimente mit verschränkten Photonen und allgemein verschränkten Quantenzuständen, wobei er unter anderem Quantenteleportation nachwies. Er gilt als ein Pionier der Quanteninformationswissenschaft.
阿瑟·康普顿的兄长卡尔·康普顿(Karl Taylor Compton,1887-1954)也是著名的物理学家,当过麻省理工学院院长,可以说是阿瑟·康普顿早期的引路人。阿瑟·康普顿在大学生时期就跟随卡尔·康普顿对X射线开始了研究。那时卡尔·康普顿正在著名热电子学专家里查森(O.W.Richardson)指导下做硕士论文,弟弟经常协助哥哥调整X射线光谱仪,从而学到了许多知识和技术。
1913年阿瑟·康普顿从伍斯特学院毕业后,入普林斯顿大学当研究生,选题就是X射线。
1917年发表博士论文,题为“X射线反射的强度以及原子中电子的分布”。显然,从一开始他就认定工作方向为研究X射线的本性,并由此对物质结构进行探讨。他也正是在研究X射线散射的过程中发现康普顿效应的。(Quelle www.xauat.edu.cn/ex/tsinghua/software/07/03/002/01/00001/kpd/kpd_01.htm)
阿瑟·霍利·康普顿(英语:Arthur Holly Compton,1892年9月10日—1962年3月15日),美国物理学家,因发现展示电磁辐射粒子性的康普顿效应而于1927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1]那时的人们尽管已经清楚理解光的波动性,但仍不能完全接受光同时具有波动性与粒子性。因而这一发现轰动一时。他在曼哈顿计划中领导芝加哥大学冶金实验室的事迹,以及在1945至1953年间担任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校长的经历也为人熟知。[1][2]
1919年,康普顿成为首批受美国国家科学研究委员会资助出外留学的学生,前往英国剑桥大学的卡文迪许实验室深造。在那里,他研究了伽马射线的散射与吸收。他在日后发现的康普顿效应正是基于这些研究。此外,他还利用X射线研究了铁磁性与宇宙射线,并发现:铁磁性是电子自旋排列的宏观表现;宇宙射线主要由带正电的粒子组成。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康普顿是曼哈顿计划的关键人物。他的报告对于计划的实施非常重要。1942年,他成为芝加哥大学冶金实验室的领导人,负责建造将铀转化为钚的核反应堆、寻找将钚从铀中分离出来的方法以及设计原子弹等工作。康普顿监理了恩里科·费米建造世界首个核反应堆芝加哥1号堆的过程,该反应堆在1942年12月2日开始试运行。[2]芝加哥大学还负责了位于橡树岭国家实验室的X-10石墨反应堆的设计与实现。核燃料钚元素则在1945年自汉福德区的汉福德B反应堆中开始批量制造出来。
战后,康普顿成为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的校长。在其任期内,学校正式废止本科生中的种族隔离,任命了首任女性正教授,又录取了大量回国老兵。